成长的感觉1000字

成长的感觉

0
0
1000字 初三

“我想,踩碎了迷茫,走过时光,睁开眼你就会听到了。”

――题记

成长,无非是给过去的自己一个答复。

风吹落叶,眼前就放映起旧忆的胶片。

我把导优课卷子扔进书包,顺手一拍,身后那最后一团盈盈的白色灯光“啪”地熄灭。我反身钻进冬日潮涌的夜色里,疾风飕飕。心角处,正如这空荡的走廊,阴暗湿冷得要发霉。

同伴弯身系鞋带,我漫无目的地一瞥,忽然间不顾口干舌燥大喊出来:“哇,看!”

那是一幅巨大而光亮的格子漫画——就在对面的初一年教学楼——一墙白花花的灯光,倏然铺展,只一眼便摄人心魄!奇异的暖意忽地涌入心间,化了那仿佛附骨之疽的阴冷。每扇锃亮的窗后都亮着灯,依稀可见初一一溜班级的学弟学妹,或聚作一团,似在喳喳地讨论;或低身拂过道,似在打扫卫生;或飞来飘去,似在玩笑嬉闹;或全班端坐,听那老师开的小灶……高高的芭蕉叶如抢着答题的孩子,拼命伸展在夜色里;绿蜡般的芭蕉掌上,珍珠似的月光染亮一片雾霭,也如一盏小灯,慈爱地望着这幅巨作。

“竟不知一堵亮着灯的墙也如此漂亮。”同伴赞道。

“他们也是够有热情的。”说着,我已凝聚不了自己的目光,只是偏头想着,分明觉察出一份奇异的熟稔……

一帧帧画面倏地返青。刚入校时的我,如牛犊,如雏鸟,整日里活泼跳跃,哪怕矮矮的芭蕉头顶早已华灯初上,仍愿意留在教室里。“快去偷听,段长在隔壁讲题!”“我们来讨论一下黑板报的设计吧!”……男生们手臂刚一挥:“打球去!”就被劳动委员拦住,只好唉声叹气地回教室扫地。女生坐在教室里,等着别班的好友一起相约回家。教室里,白色简约的灯光散发着什么样的暖暖诱惑,我们依恋着什么呢?我们曾固执着什么呢?……

而今,我又为什么变了呢?

前段时间,黑板报又要换新装。“帮忙提些建议,好吗?”面对如此期待的小眼神,我冷冷地说:“对不起。”她转身走远了。我“啪”地盖上复习材料,扔下笔,抬头直盯着仍然白色简约的灯,心里生着无名的气恼,直至脖酸眼胀,胸口翻涌着一阵莫名的酸楚。

我,站在迷茫的寒夜里,望着咫尺之外的灯火通明,凝在一起,任寒风肆意,也吹不散分毫。再回首,教学楼十二个班疏朗的几片残光,探询着我现在的模样——燃尽似的,麻木似的,毫不反抗地被缚在学业上,软弱得只想逃避。只剩那人去楼空的教室,和一角盖着灰尘的篮球……

教师办公室呢?仍白光灼灼。仍有老师固守着那一排排灯光,追着时间的后脚跟,拼尽全力,继续前进。

顶着疾风,我决然折回教学楼,去探问那道解不出的难题。

回首过去,看着站在时光那端的你,看吧,我完成了。我为自己,重燃了那盏灯,重拾了遗落道旁的热情,成长为不会遗忘初心的人,再踏征程。

又是一年中秋时

750字 五年级

已是中秋,家人同聚,食饼赏月,岂不美哉?

外婆每年中秋都要蒸月饼、摆供品来敬供神明。老人礼数周全,每逢节日均要上香摆供。既是中秋,蒸月饼自然是一个重要环节。外婆做的月饼皮薄馅多,其中白糖芝麻月饼最受家人欢迎,甜而不腻。吃月饼的历史由来已久,苏轼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自宋代起,就已有吃月饼的习俗。一家人聚在一处,于院落中支起两张小茶桌并在一处,摆上茶具、点心,便是一个闲暇的夜晚。

红色的海碗与六粒骰子被一同取出,红木桌早已被收拾得干净利落。大人们围桌而立,未学会走路的婴儿被抱在手中憨态可掬,大一些的孩子们则挤到大人跟前或身边,个个摩掌擦拳,跃跃欲试。博饼由年岁最高的外公开始,老人的手虽已布满皱纹,却仍苍劲有力。手指一握,六粒骰子已然掌中,随手一掷,三粒四点朝上——周围自是一阵惊叹赞赏之声。第二个是刚满周岁的表弟,看到家人们欢呼、激动,自己也要试上一试——两只小手一合,只扣住了四粒骰子,舅妈又从碗中捞上剩余两粒放在表弟掌心。“当啷啷!”骰子与碗底接触,渐渐滚出一粒四点朝上,表弟咧嘴一笑,接过一张五元在手中把玩,倒也十分开心。家人们轮流掷出骰子,有惊喜的欢呼,有差点博中对堂只缺一个点数的惋惜,也有孩子握起骰子时向掌中吹气祈祷好运。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吃过晚饭,孩子们一窝蜂似的冲出院门,到公园玩去了。大人们将茶具、月饼和其它果品点心换到桌上,准备聊天品茗赏月。一待程仪完毕,便喊孩子们回来。那些在白天敬完神后的香甜月饼,终于能吃了;小孩们一手一个拿着就啃,碎饼撒得到处都是。大人们酌着小杯的铁观音,就着月饼,聊着孩子学业进退、旅行见闻和生活新得,赏着似银盘一般的圆月。——一切便真正有了中秋佳节的意味。

月,皎洁而明亮,既知上面布有大小不一的环形坑,远远望去,思索着小时听到的神话故事,猜测着不示于人的月之暗面。

慢慢地,夜,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