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600字

《童年》读后感

600字 初二 议论文

放暑假了,我读了一本来自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年》,看完的我感触颇深,我第一时间给我的感想就是现在的我真的太幸福了!想想作者高尔基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生于俄国中部诺夫戈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走入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人民的痛苦,看到社会的丑恶。

我,虽然出生在乡村,但是想想现在的生活条件,我看自己都得偷笑了,童年时候的我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活泼,和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嘻哈,想起来自己都在笑。比起高尔基我真的是幸福一千倍一万倍了。虽然比不上那些城市里的小孩子,但是我的生活学习条件并不差,自己在心里已经觉得很开心,每天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互相进步,这种感觉真的很棒,老师也很有耐心地传授知识。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

《童年》这本书里的主人公:阿辽沙*彼什科夫。阿辽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他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和阿辽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仅要珍惜眼前的幸福,而且要学会制造幸福。

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一件事的反射点

800字 初二 议论文

一件事的反射点

在今年暑假放假时,看到网上一张很火的帖子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点开了帖子,可当看完帖子时,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看吧!

在一个路口前,集中了很多围观的人,在人墙中是一个穿灰衣服的中年妇女,正推搡着一名衣着破烂的老人,嘴里还嚷着:“赶紧赔钱!”而中年妇女旁边站着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子,牛仔裤被划了两三厘米长的口子,被推搡的老人含着泪水不停地恳求着,手里捏着一叠1毛钱的人民币,而妇女却毫无反应。这时老人突然下跪,并给这对母女磕了10个头。看着下跪的老人,路人纷纷指责:“不就是破了一个小口吗?!至于这样吗?”而妇女却不依不饶。最终女人打了电话报了警,警察来了一问,原来是这对母女在过马路时,刚好老人骑三轮车而来,车上的铁丝剐坏了年轻女孩的裤子,中年妇女要老人赔50元,这才发刚才的一幕。中年妇女再次要求老人赔钱,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围观群众的愤怒,围观群众开始一块、二块拿给老人,就这样老人手里开始有了一块、二块、五块……就这样凑够了50元,而母女拿到钱后就走了,老人再次向群众下跪,还不断说:“谢谢,谢谢。”

当我看到这后我就在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人,为什么要践踏他人的尊严呢?为什么不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什么要这样不讲情理?在这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会发生这样的事,这难道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吗?也许这对母女是怕被别人欺负而强势,也许是这对母女富贵高傲而不把别人的尊严当尊严,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是社会的贫富之差?还是因为人的精神道德怎么啦?难道我们不应反思一下吗?我们的人生只有痛苦的回忆吗?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是彩色的吗?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个人的品德,在学校应该先学品德再学知识,而现在的社会上只重视成绩,忽略了一个人的品质,我们不应深思吗?难道老话不是话人才人才先学人后成才的吗?让我们通过这些小事深思一下自己吧!看看自己的缺点、他人的优点,注重自己的品质吧!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