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1000字

清明忆

1000字 初一

丝丝细雨落在门前的台阶上,“滴答滴答”,甚是好听。叫不上名儿的野花正抬头挺胸得享受着这场春雨的洗淋,煞是娇艳。巷里的孩童正打着伞踏在略有青苔的石阶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祖父站在家门口,雨滴在屋檐上,又从屋檐滑落到了石板地上。“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又是四月的雨呀,又是一年清明到来时啊!”祖父自言自语道。

“祖父,清明是什么呀?”我好奇地从屋里探出脑袋问道。“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又或者说是水里游的?是好玩的还是好吃的啊?”

“清明啊,不是飞的、爬的,也不是好吃的,就跟你喜爱的元宵节一样,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过就是习俗不一样罢了。”祖父微笑着说,大概是被我的十万个为什么逗得哭笑不得了吧。

“元宵节,我们会吃汤圆,那清明节我们干什么呢?”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祖父。

“自然是祭祖,吃艾粄,俗话说得好‘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清明节,你可要吃艾粄哦。”祖父说着,看了看我身旁的风筝继续说道。“在以前啊,每逢清明小孩子都会成群结队地去放风筝,可不是放现在这种风筝,以前的风筝可有趣了,上面有一个竹笛,只要风一吹,竹笛就会有发出像筝一样的弹奏声,风筝起,竹笛响,这样可以玩一整天呢。”

“现在的风筝虽不如以前的好玩,不过还是可以玩的,不远处刚好有个草地,等雨停了,在那放风筝是极好的呢!你想去吗?”一听到有得玩,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此时雨刚好停了。

祖父和我,两人走在弯曲泥泞的小路上,闻着路边不知谁家种的杏花的清香,一路来到了祖父所说的草地。拿起风筝,抓着风筝的细绳,使劲儿跑起来。风来了,风筝也就飞起来了。风筝在空中飘扬,虽没有祖父所说的竹笛,同样也没有发出像筝一样的响声,不过我已十分满足。多年以后,我的脑海中还时常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老一少拿着风筝在草地上追逐,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今年的清明,母亲把做好的艾粄端上桌。看着这个薄青色的团子,我陷入了沉思了……

那年过后,祖父有一次不小心摔倒了,从此便卧床不起,神志也开始变得不清醒,常常认错人。可每次只要我到他床前喊他,他总能认出我来。

死亡不是终结,不能带走所有的东西,至少不能带走我们对故人的思念。只要我们还记着他,他就依然活着,活在我们的回忆里,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又是淅淅沥沥的细雨,一下就是好几天。不知谁家的孩童,打着伞互相追逐。不知何处飘来淡淡的杏花香,顿觉心旷神怡。不知何时杏花香没了,孩童也散了,许是都归家吃饭去了,许是找地方放风筝去了,只剩下细雨在歌唱……

心弦上的风景

600字 初一

清风与墨香,活一生情意绵长,坐在似水的流年里,看时光款款游走,总有那么些人如同靓丽的风景线在记忆深处沉淀,散发幽香。

我拖着长长的影子,和同学在街上寻找着适合的采访对象。忽然,一阵微风夹杂着绿豆饼的清香轻轻送入我的鼻尖,我停止了脚步,转身走进了绿豆饼店铺。

从谈话中得知那位店铺的阿姨姓詹,在这工作了几十年,为人勤勤恳恳,做的绿豆饼从不弄虚作假。买过的人总会再来第二遍,也不见得这家店铺的绿豆饼有多么与众不同,但只要轻轻咬上一口,整个人仿佛踏着白云,飘飘照照、外酥里嫩。

只见詹阿姨手拿起面团,揉了又揉,再用擀面棍为面团“按个摩”,让它变得筋道些。一个脸大的面团在她手上轻轻一捏,就成了一个个小团子,再将绿豆馅放入就成型了。绿豆饼们一个个有序地跳进包装袋里,放进展柜,等着有人来领走它们。

詹女士微笑着说,她的店铺曾经遇到过“金融危机”。她好几次都想把绿豆饼的材料掺点假,好让消费开支没那么大。但每每做好一个“半真半假”的绿豆饼时,詹女士都觉得心如刀割。她不愿意这么做,也不想要滑头。她的母亲曾教导:无论干哪行哪业,都要为人正直、清白,于是,詹女士狠了心把那刚做好的饼,又扔进了垃圾桶。说着,詹女士笑着低下了头,她不愿欺骗大家,只好咬牙度过了那艰难的几年。

再后来,她的店铺火了起来,她也越干越卖力,与丈夫共同撑起了这个小店铺。

远处的山渐渐地朦胧起来,浑圆的夕阳收起最后一抹红霞,暮色淡淡袭来。凝望着不远处詹女士忙碌的身影,那一份静美,定格的一道风景,永远的印在我的心里,成为那心弦上永不消逝的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