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瞬间400字

亲情的瞬间

400字 初二 叙事

亲情就像那划过天空的飞鸟——时常到来却不留一丝痕迹。

小时候,我的睡姿不好,常常会把被子踢到了地上连自己都不知道。被子一掉,我就会感冒,再加上我小时候体质不好,生病就成了家常便饭。妈妈知道以后,每天晚上都会起来帮我盖被子。有一次,我听到些小声音便醒来了,原来是妈妈在给我盖被子,当时正是冬天,妈妈只披了一件衣服,身子冷的发抖,但还是帮我盖好被子才关上门走了。那一瞬间,滚烫的泪珠划过脸颊。我决定一定会要改掉这个习惯,不能再让妈妈大冬天的为我离开温暖的被窝来给我盖被子。

除了父母,我想这个世界上对我最好的就是外婆了。小时,只要一放假,我就会屁颠屁颠的跑到外婆家去小住一段时间。盛夏的夜晚,祖孙俩就躺在草席上,静静地听着一声声蛙鸣进入甜蜜的梦乡。那一次,我想起来上厕所,却发现外婆还拿着扇子为我扇风。外婆是个极节俭的人,但又怕我觉得热所以这么做。我连忙说:“外婆,我不热了,您快睡吧。”

太多太多的画面一涌而上,让我不禁潸然泪下。

亲情就像丁香花的清香所凝成的感动,慢慢的汇聚却永不消散,这些瞬间很普通但却很珍贵!

环保倡议书

1200字 五年级 叙事

龙与中国饮食文化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

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和躯体等部分。我们称之为"真"。

通过龙的形象的变化,我们去追寻龙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即龙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湖南道县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万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原始农业时期没有灌溉工程,必须依赖雨水,更怕河水泛滥,于是我们的先民渴望有一种控制水的能力。但当时,他们实在难以具有这种能力,便将希望寄托于他们所创造的龙这种神话形象上。前龙阶段的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均与水有关,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陆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潜于水中的鳄、快速在水中游动的水蛇、无脚而能自由运动的蛇,无不产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进入真龙时期,人们干脆给龙在水中安了家。人们让龙生活在水中,为的是使其统领水域,以便农业上需要水时,敬请龙王兴云降雨。

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食品中有龙虾、龙眼、龙荔、龙须菜、龙虎斗、龙井茶、龙须面等。这些食品名称,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则是寓意吉祥。又如在节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为表达对丰收的祈望,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这天做的面条叫"龙须面",烙饼叫"龙鳞",饺子叫"龙牙"。清代时,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还要用白灰从门外蜿蜒撒入厨房,并绕水缸一周,名为引龙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枣糕、麦米等油煎成食品,称为薰虫。此外,在元宵节人们要舞龙灯,端阳节要赛龙舟,这些都属于与龙相关的饮食文化活动。

在人们使用的饮食器皿和一些灶具上,更是常见龙的形象。它或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或是营造一种庄严尊贵的气氛。这些龙的姿态各具时代特色,有的曲体盘绕,有的穿云腾越,有的信步前行,有的蓄力待发。

斗转星移,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龙"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仍能从心底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叙事
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