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卷高山流水景1000字

品一卷高山流水景

1000字 初一 散文

一城山色犹似画,半壁江山尽失颜。执一毫,伴青烟,茗香绕心间。山河定格在素宣中,抬眸,凝视,山为巍,巍峨挺拔,水若涓,涓涓细流。安然,清浅。

置身于齐山,才悟出:画,终究为画,景,才是画中最为真实的缩影。

山水间,锦树婆娑,摇曳的倩影在溪水中若隐若现,似窈窕淑女溪边浣纱,轻抚溪面,惊起一串涟漪,蜻蜓点水,只不过是一瞬罢了,终掩不住一世寂寥。一拱石桥,坐落溪上,联接两岸,似鹊桥,联天河。桥下树影斑驳,桥上人影绰绰。清风独樽,小桥流水,是否还原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清风,流水,石桥,斑斓入画,亦是一卷“清平乐”。

清风习习,林荫下,蜿蜒小路,指引着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方,恍恍惚惚,直指云霄。

“一方乐土,一鸟天堂,一树菩提,一笑红尘,一念清净”是对山水最好的诠释。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岸边离愁几人知?掩面长叹,知音难觅。今日,她袅娜的身姿定格在画像中。昔年,她曾溪边浣纱,有“沉鱼”之绝色姣颜,她也曾身着霓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旋转繁华一梦。但繁华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摧残。梦破灭,国已亡。她,从此沓无音讯。有人说,她是四大美女中结局最为完美的。诚然,她的人生,还算圆满。

凝望泛着清波的潭面,沉默良久。绿荫中,不时有叶掉落,葱茏的树缝中倾洒下金黄的日光,斜斜的光映照在潭面上,泛起一片粼粼,金色的,熠熠生辉。树叶浮在水面,潭水承载着叶离去。“落花流水总无情”,是否,她也如落叶般无奈?动荡一生,茫茫硝烟与纷飞的战火,带走了浮华一梦,从此,如一颗轻尘,销声匿迹。今日的沉鱼潭,隐匿在一片翠绿之中,有树为伴,光为影,泛起烟波,化为飘渺。锦树,粼光,芳草,美人,一阕《西施咏》,锦绣入画,亦是一卷“浣溪沙”。

一条蜿蜒栈道,直插云霄。蜿蜒似蛟龙,窄而长。一簇簇绿荫,生机袅袅。古朴的栈道,俯瞰潺潺溪流,源远流长,漫山绿意葱茏,瀑布飞流直下,石缝间,流水似丝般倾斜,落下。喜爱这蜿蜒栈道,依山靠水,绿意遮阴,古色古香。近听瀑布吟,远观青山伏,朝看池边流水三千,暮观日斜残阳落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婉约入画,亦是一卷“如梦令”。

瀑布之美,为雄浑,为天然。山中夹流水,流水漾清波。瀑布轻泻石间,宛若珍珠镶嵌,熠熠生辉。许久未听过这样澎湃的声音了,如狂草般,掠过每一寸土地。以往,最喜婉约,杨柳清风,明月独一樽。而现在觉得,豪放亦是一种美,是澎湃的美,张扬的美。瀑布,已融入青山翠绿之中。磅礴入画,亦是一卷“浪淘沙”。

依栏远眺,远处山峦连绵起伏,白云缭绕,一片青烟,漫卷了连绵不绝的山脉,云里雾里的山,分外妖娆。一磴磴石阶,盘山而上,层层叠叠。飘渺入画,亦是一卷“云中峰”。

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走过的路有多遥远。无论以后是灯火阑珊,还是独挑夜灯,都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条路,为自己所选。

看远方,残阳染红半边天,似有红绫遮天颜。轻轻拂袖,带走一片湖光山色。

品三国

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读后感

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又有多少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一年级:繁星雨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