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言下,止于智者_800字800字

止于言下,止于智者_800字

800字 高一

一位记者问一个小男孩长大想当什么,男孩说想当飞机驾驶员,众人一听就问他如果你开飞机开到一半没油了怎么办,男孩说让所有乘客系好安全带,他带降落伞跳下去,群众都觉得没有再问下去的必要了,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男孩说:“我下去拿了汽油再回来。”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苹果的故事。一位母亲见小孩手上有两个苹果,蹲下问小孩哪个给妈妈,小孩迅速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妈妈感到很遗憾,结果小孩把一个苹果递给妈妈说:“甜的给妈妈。”

很多事情皆如此,不知其由主观臆断,异论纷纷不绝于耳;很多事情亦如此,没有继续只有误会,你是否在鄙夷男孩自私的时候发现他有一颗真诚的心,你是否在蔑视小孩自私的时候发现他有一颗孝爱的心,用心去体会这两个故事,留给我的是心灵沉重的震撼,舒缓的感动。男孩的思想很简单,他只想着没汽油他去拿,并没有独自苟活的意思;小孩的思想很简单,他只想选个甜的苹果给妈妈,并没有独吞两个苹果的想法。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世间没有绝对的东西,人们所谓的光明之所以光明,仅仅因为人们这样尊称道义,好坏之分怎会由你一人之言而定,善恶区别更由不得你轻描淡写。任何事物的背后经历过什么,你知道什么,你了解了什么,你非当局者,仅为旁观者,仰或者路人甲,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不过言之有理罢了,何以言之凿凿?你非他亲,非他友,凭何论之,他人之口,本人双耳,凭别人,自己的主观臆断?谁为圣人,何为他所言即是,你非圣人,哪有你所言即是。

万物归一,归于沉寂,何以无根而生,无果而去。淡泊一切,上天给我们两只耳一个嘴,是为了让我们多去倾听少言语。一句谣言,以讹传讹,止于智者。耳闻,心领,看得清或隐于雾,止于言下。言起言灭,非你所能,如果你生来说三道四,那么你生来何故,若如此,“虽非恶人,绝非善类”又何异之有?

百丈峰,松如浪,厚德载物之像,故有君子不争炎凉。故有万物止于言下,止于智者。

高一:蒲雯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高考之外_1500字

1200字以上 高一

你可知道最近的台湾大选之事?我正背着历史书忽而问同桌,这当然是设问句。

“也许吧,是仿佛是马英九什么什么的,学霸同桌头也不抬的说道。

“男的女的“?我扭头盯住她。

女的吧,名字像,初中时考时政,而且常在新闻联播,高中连时政也不考的,自然没有了。况且高考时也不考,知道它干什么。

我继续看着历史书,却神游于高考之外,忽而感到天悬地转,目的性指向性明显的高考,已然为我们高中的三年设立了一个赫然的终点站,要么继续在车上眩晕着,痛苦着,要么走下车去。我眼前好像蒙上了一层暗淡的深层的黑色,几百年的八股取士,几代传承的兄终弟及,就仿佛看到在千年封建制度的禁锢下,蜷缩在小舍间里的古代考生的身影,悲哀且惨淡,压抑而彷徨!

有位哲人说过,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那么我说,社会的本质是交错复杂的矛盾体。呜呼,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天熙熙皆为利来,其实是利益大潮推动我们在指向高考的道路上愈行愈远,红楼梦中描述科举“几年寒窗,搏一个锦绣前程”“尽不过些沽名钓誉之徒”。而对于高考,莫不也是一场在为功利而博斗的游戏了?辛亥革命之火炬,一五计划之江路。新时代的开辟使它的产物与科举又有什么不同?

那么,我应当发声了,我应当呐喊了,鲁迅先生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将作为人类最大的复读机,反复吟诵着我的不快;我将作为千千万万考生中的一员,在嘈杂中,在揣测中,在不安中,打破体制,撕毁镣铐,将一切不公投入那无尽的火之中。然而,我终于冷静了,因为我终究不知道,高考是公或不公,高考是正义或扭曲,高考是正义或黑暗。这是个无尽的疑问,又将面临无尽的答案,我陷入迷茫。

我终于认识到,高考和人类一样,从来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矛盾与对立。高考就是一系列矛盾体的集合,如果你足够理智,就可以看到它也在矛盾中痛苦地思索着,高考之内与高考之外,从来不是平行的两条线,它们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从来都有泪水与欢笑。

海子的诗中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梦想,永远懵懂而美好,可一个人的梦想真的只能拘泥于九个科目,一纸考卷?夜晚宸星闪烁,迷恋天文的人痴痴地仰望穹宇;晨起朝阳初升,就有人在球场上汗水拼搏。难道这些不是爱好,难道这些不能称之为梦想?高考一如钱钟书笔下密不透风的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殊不知高考之外,也有成功,也有梦想。

我想起韩寒,他被称为“国民知识分子”,却因偏科问题辍学在家,笔耕为业,勇夺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蜚名国内,一部《三重门》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韩寒。“问题少年“韩寒摇身一变成知名作家,这引起了专家们对高考体制的讨论与思索,人们该怎样应对一个又一个走出高考的“韩寒”?事实上,就好像韩寒“穿着棉袄洗澡”的比喻一样,困于高考的城内就好像穿着棉袄洗澡,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分外彷徨;倘游离于高考之外,又仿佛一丝不挂地裸奔,成为挑战体制的牺牲品。

华兹华斯说过;“适合自己的路才是诗意而美好的。”走出高考,为必等于走出梦想;在出国热愈发火爆的今天,我们既不必大声咒骂他们的逃避畏缩,又不必小声地艳羡他们选择了一条仿佛更平坦更宽广的道路。人生又哪里有着毫无崎岖的路呢?高考之外,人各有志,如是而已。

走进高考,是高考让无数寒门学子跃入龙门。走出高考,让梦想照耀每一刻的人生。在风云变幻的今天,“总有一头斑马把屁股对着你”,总是应该相信,痛苦暗含色彩,泪水孕育希望。抬头看,如果高考有着仿佛美丽的外表,如果高考身后藏着理想的明灯,我宁愿暂为它所骗,登上这辆旅途三年的客车……

于是,我应当沉默了,恰如舒婷诗中描绘的:“既然梦想是遥远的地平线,就该多一些冷静与从容。”天色氤氲,雾气撩荡,我又回到了高考的人群中,揣测着未知的三年……

高一:南尚涵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