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让人间更美好900字

理解,让人间更美好

900字 初一 状物

相信大家对“理解”这个词并不陌生,在字典中,它被解释为“懂,了解”,其实,它包含了很多方面。对知识,对社会,对国家都要了解。而我今天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部厚厚的书。”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大家都努力去理解他人,我们一定能让人间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括很多方面,也包含着很多内容:尊重,关心,宽容等。作为学生,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师生之间的理解。有的老师不理解学生,不体谅学生。在电视上,我们也曾经看过某些学校的一位老师用教鞭敲了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结果那个学生成了脑震荡,这些不都是老师不理解学生的表现吗?当然,我们对老师也不够理解,一些老师批评学生,责备学生,但毕竟其初衷是好的,可我们却没有理解老师,不仅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还产生逆反心理,埋怨老师,甚至采取一些报复行为。我们不理解老师育才切心的心情,我们不理解那些倾注着老师无限关爱的教诲,这不正是我们不理解老师的表现吗?总之,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互相理解,进行心灵的沟通,就让我们用理解创造更融洽的师生关系吧!

离开老师,从学校回到家中,我们不难想到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理解。虽然父母与我们朝夕相处,但有时也不能理解我们。他们把我们照顾得极周到,生活上尽力满足我们的要求,让我们吃好穿好。为了我们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他们包了一切的家务事,对我们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然而,这极不符合我们这一代人自主自立的心理。学习上,他们更为注意,作业要检查,考试都要亲自过目……对这些,我真想说:“父母啊,你们不理解我们!”但,我们对父母又理解了多少呢?当我们在灯下苦读时,他们陪伴至深夜,为了让我们不受干扰,他们连话也不敢大声说;当我们在学校上课,外面下雨时,为了不让我们淋雨,他们打着雨伞来接我们;当我们茁壮成长时,他们买来营养品给我们补充营养。而他们的两鬓已添上了几缕银丝,对这些,我们读懂了多少?我们对父母又理解了多少呢?实际上,我们和父母正站在那条神秘的“代沟”两岸。

只有用理解去架起一座金桥,才能展望更美好的明天。理解这词实际上最难懂,最深刻,我们只有共同努力去理解对方,人间才会更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理解万岁,不被理解又何妨?

初一:彭菁菁

琉璃厂之旅

900字 初二 记叙文

为了探寻老北京的文化遗迹,我在这个只有一天的周末,与父母来到了位于南新华街的琉璃厂。

来到了南新华街已是中午,很不喜欢吃早饭的我肚子早已是叫个不停。迫于这“交响乐”的干扰,爸爸妈妈不得不带我到一家颇有名气的老店“老浒记”进餐。一进那古香古色的餐厅,便传来了了浓郁的老北京菜品的气味。当服务员将餐盘摆满桌时,我不禁垂涎欲滴,立刻拿起筷子大吃特吃起来。

品尝完老北京的美食、蓄满的体力后就要逛一逛此行的目的地——琉璃厂了!

要说如今的琉璃厂,最有名的老店莫过于“荣宝斋”了。它分为好几家店面。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国画馆和木板水印工艺坊。

国画馆中的画作分为水墨写意和工笔画两种。其中水墨写意有一种随心挥笔之感,而工笔画却描画的十分精细。在参观了一圈后,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工笔画,因为我觉得,它可以将身边的事物非常逼真的描画出来。总之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国画,或喜欢哪一种类型的国画,我们要学习我们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让它继续流传下去。

木板水印工艺坊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们中国最古老的仿制手艺。《簪花仕女图》这幅经典的画作可以说是名扬千里,因为这幅画中呈现了唐朝仕女的衣着打扮和体态样貌,令人浮想联翩。在参观完木板水印工艺坊后,我了解到了一个非常重要了信息,木板水印的仿制工艺居然可以做到几乎天衣无缝的仿制一幅极其复杂的作品!向前面提过的《簪花仕女图》,用木板复印后作品还曾被周恩来总理、陈毅将军当做贺礼送给来我国访问的重要来宾呢!大厅正中央有几个一米多高的玻璃展柜,其中放置着许多用紫檀木做成的木板,上面精细的雕刻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我不禁感叹:中国的传统工艺果真是名不虚传!其中一面墙壁上还张贴着一幅木板水印的示意图,图中是两条调皮的小金鱼在水中游动着,十分可爱。首先印出颜色同为墨色的金鱼身和金鱼尾,然后印出为淡墨色的鳍,再……看完整个过程后,我开始对古代人的“伪造”艺术深深佩服起来!

当然琉璃厂中的好地方自然不止这些,还有西画馆、文房四宝专卖店、石印馆……这些地方都在等着你去亲自探索呢!

出了琉璃厂那条小胡同,转过一个路口便到了电视中曾介绍过的墨汁专卖店——一得阁了。据电视中介绍说,那里出产的好墨汁在一个白瓷小碟儿中倒上一点,轻摇小碟儿,使墨汁完全覆盖在小碟儿的壁上,待墨汁干透后,碟儿壁上的墨块会像镜子一般在灯光下闪着油亮的光泽,分外美丽!

当我满怀希望的进入一得阁的大门后,我才发现,当年古朴的小屋如今已变成了办公楼式的楼房了!我不禁反问:当年的古风古调去哪儿了?环顾四周,电梯、指示牌、玻璃间……多么现代化呀!我心中顿时一阵酸涩,心中不断的问自己:我们这代人对这种北京古老文化的遗迹还有些许感触,那我们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呢?还有几个人能记得,这铺着砖瓦的小房子,和其中古老的文化? 

古老的北京文化遗迹正在一点点的消逝,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守护。所以,请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传承这份不能淡忘的古老文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状物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