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1000字 读后感

半个月前,我在入团积极分子课上,偶然了解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在团组织的倡议和我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去新华书店买来了这本书。拿到书的感觉有两个——贵和重。带着“这本书为什么卖76块钱的”这一疑问,我开始了“好奇之旅”。在半个月的品读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本书是如何“贵”“重”的了。

贵在两个方面。从浅层的含义来看是中央党校出版社的精心出版:合理的排版,全彩的印刷等,无不体现其外表之贵。从内涵方面来说,更是物超所值。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精神之贵。青年习近平那诚恳老实、勤劳勇敢的精神,在29位各界人士的讲述中变得越发可贵。从“过四关”到被清华大学录取,从申请人团到被举荐为党干部,从“黑帮子弟”到“老农民”。这些变化是他践行自己精神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曾自述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重就重在情义重。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为民情怀。记得书中写到习近平本来下乡的第六年就可以申请去上大学的,他却认为自己是扎根农村的“老陕”,于是又在梁家河多留了一年。后来村民们才知道是习近平放不下老乡们,才不愿离开的。第七年,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他舍不得老乡们,尤其是他所寄宿的张卫庞一家,临走的那天习近平把他母亲所赠的绣有“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了张卫庞。由此就可见情义之重。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最后,我把习总书记对青年的一句寄语分享给大家:“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奋进新时代

700字 初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万物存乎于变迁之中,我们的时代也不例外。我们的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时代。

从1949年的那个秋天开始,新中国在短短的十五年内爆炸了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003年研发的“神五”让中国成为当时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让“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与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实现了中华名族的百年梦想。中国的新时代让世界为之震撼!今年是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周年,七十年的载路漫漫,它走过荆棘,跨越障碍;七十年的载路迢迢,它经历风雨,迎来光明;七十年的历程,它谱写了一首骄傲的歌曲!七十年尽管时代的沧海桑田,中国对于新时代的探索已经轻车熟路,但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跑”进新时代!

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当志存高远。老师说:“有志者处天地之间,当学曹孟德,神鹰展翅志在天,野骏探颈引长鸣;须效陈涉,具鸿鹄之志。”我们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志向能激发我们的热情,增强实现自己目标的信心和决心。立志能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使人的志向与实际的活动密切统一起来。但光有志向是不够的,要想成功,我们不仅要下定决心确定目标,而且要有达到目标的信心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

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当注重实践。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向往课堂外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地完善自己,不让自己成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呆子”。

时代的步伐太快,需要我们“跑”进新时代,做新时代的中学生,创造精彩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