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乙己》有感650字

读《孔乙己》有感

650字 初一 读后感

有哲人说过,悲剧是永恒的美。我认为,悲剧之美中又以凄美最为动人。《孔乙己》就是这样一部凄美的伟大作品。

《孔乙己》的凄美又妙在它完全隐在冷峻的语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个带有感情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个带有强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读者自己去体会。故事的视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场景“咸亨酒店”的柜台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但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却可以洞悉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体会种种人情世故,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语句给你叙述着上世纪初随处可见的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一个好吃懒做,迂腐,手脚不干净,读过点书,还残存点做人的尊严的人因为偷窃被人打断腿,最后消失在这个人世间。本来,这样的故事乏善可陈。但经过先生的妙笔,孔乙己那有一点自以为是,有一点迂腐,有一点善良,同时,更有一点可怜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永远地扎根在读者脑海里。

孔乙己的形象如此丰满而复杂,与高度符号化的阿Q相比,孔乙己多了一点“人气”,多了一点“性情”,更令人垂怜,更贴近生活。他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他既值得同情又让人不齿,他的悲剧既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却是社会的责任。同时,在他悲剧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丁举人们的残酷和掌柜们、看客们的麻木冷漠,以及对社会的绝望。

《孔乙己》行文畅白明了,读不到半个精美字句。读完后你会觉得孔乙己一定是有这么一个人,就在绍兴,就在咸亨酒店里,先生只不过把这个人原汁原味地写进了文章里。

孔乙己的人生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冷漠的重复中一点一点地落下帷幕。没有悲怆的生离死别,没有怆天哭地的哀号,没有,没有、什么都没有。最后,这个人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而这种没有凄凉的凄凉,没有悲哀的悲哀却更加彻心彻骨,更令人心酸。

那三年

700字 初三 读后感

第一年

那一年,他和她都在初一。开学时,班主任按照升学成绩排了座位,他与她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于是,他们俩做了同桌,他是个性格开朗,聪明,但又较小气的男孩,而她则是个文静,胆小的女孩,作为同桌的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在一起打打闹闹,就这样度过了半个学期,到了后半学期,班主任也对同学们有了了解,又排了一次座位,这次他和她没有成为同桌。由于他迷恋上了电子游戏,成绩直线下降,而她依然保持着她的好学生形象,处处受到老师的表扬,反之,和她形成最大的差异的则是他,他处处被老师批评,对此,有些情绪涌上他的心头,是恨,是嫉妒,还是。。。。。。他不知道。

第二年

或许是上天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初二的他们,又做了同桌,这时的他们已经没有刚上初一的陌生,他们之间有时也会互谈班上的八卦,他把她和另一个男孩八卦在一起,她不知有多少次被他快要气炸了,他每天在她前面念着那个男孩的名字,刚开始她还有些抵触心理,渐渐地,她就想通了,慢慢的接受了,当他再次在她面前念那男孩的名字时,她就当没听见,左耳进,右耳出,渐渐地,他觉得无趣了。期中考试后,女孩的成绩下滑了一大截,她主动向班主任提出了要换座位,就这样,她和他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见了面就向路人,谁也不理睬谁,于是,他们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度过了八年级。

第三年

忙碌的初三生活开始了,女孩为了考上好高中而奋斗着,男孩却一直消沉着,他还是沉迷于电子游戏,不爱学习,女孩希望他可以醒悟,但是她并没有采取什么实际行动,那时的她并不是矫情,是因为太容易受伤了。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毕业典礼是,男孩送给了女孩一个音乐盒,里面的歌是周华健唱的【朋友】,用精美的包装纸包着的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只写了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祝你考个好高中‘',女孩当时没拆开礼物,但是她也赠给了男孩这句话,随后,女孩告别男孩后,潇洒地转身走了,可是男孩并不知道,女孩转身走时,眼眶就已湿润了。。。。。。

初三:王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读后感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