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阳台上的玻璃瓶1200字以上

放在阳台上的玻璃瓶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玉!”,雪喊了一声。“什么嘛!玉,等等我!”说着,雪就跟着跑了过去。

“禹,不是吧。你和她较上劲啦?哎,你可是男的耶~~”明对禹说。可禹丝毫不理明,眼睛一直盯着玉的背影,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嘿,嘿嘿嘿…”明用手在禹的眼睛前面上下移动。“禹!怎么了?还依依不舍啊?和她用眼睛敌视很过瘾吗?”明一个劲地问,可禹就是不理他,跟没听见一样!明在禹的耳边大喊一声:“禹!!”“啊!!”禹显然惊了一下。但他还是没有跟明说话,只是看了他一眼,便跑去追玉了。

“禹!喂!”明在后面喊着。“不至于吧……”说着,明也跟着跑了过去。

“呼……呼……大姐,你跑的太快了吧……我、我、我、我可在后面追你呢!你也不‘脚下留情’!”

“呵呵,对不起啊……我只是想逃开那些奇怪的眼光,没想到..呵呵,对不起呃……”玉有些歉意也有些无奈地笑着说。

雪也笑着说:“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不过呢,我大人不记小人过,原谅你啦!”

“哈哈…”

“玉,你到底是谁?”一句话一下子从她们的笑声中穿过。好冷,好快。雪觉得好奇怪,禹为什么会突然这么问?

这时候,明忽忽悠悠地跑了过来。手搭在禹的肩膀上说:“禹,我知道你跑的快,可…可你也不用拼了命去跑啊!玉…玉怎么招你啦?我的运动量可是有限的,干吗这么溜…溜我啊!”明显然是跑的太快了,连说话都断断续续的,并且吐字也不是很清楚。

“明,同命相连那!”雪感叹说。

“雪,”明走到雪的旁边,小声问:“他们两个怎么又对上了?刚才你们说什么了?”

“刚才禹问……玉到底是谁!”雪带着一个疑问的腔调说。

明惊了!“玉是谁?禹,你没发烧吧?!怎么问这么奇怪的问题!”

“你什么意思?”玉问。

“没什么意思!”禹很严肃地问:“你到底是谁?我和你见过面吗?”

“似曾相识……可能吧!不过…真的…真的…”玉结结巴巴地说。

“嘿!你们说什么呢?”梦突然钻了出来!

“啊!这个……我们…我们在猜谜语呢!”禹解释道。

“猜谜语?真的吗?我看不像啊……”梦有些不怀好意地说。

“不,我们真的猜谜语呢!”明说。

“那好,也让我猜猜吧!”梦有些迫不及待想猜了。

“这个……”明没有丝毫的准备。

“看来你们真的没有猜谜语。”梦眨了眨眼说。

“不,不!我们真的在猜谜语!”雪急忙说道。

“那为什么不跟我说?”梦似信非信地问。

“好,我出一个,这是一个谜语故事,有点长,听好了:大学者孔夫子学富五年,才高八斗,喜欢周游列国。有一天,他来到了燕国。进城门不多远,就见一少年拦住马车说:‘我叫项橐,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孔父子笑着说:‘小孩,你遇到什么难题啦?’项橐立即问道:‘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夫子听后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里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不能开花。’项橐摇晃着脑袋直喊:‘不对!’接着说出以上四物。孔夫子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拜你为师!’你们知道项橐说的是哪四物吗?”玉像才女一样讲述着。

“这个谜语啊!我知道答案,在书上看过。这个谜语的名字叫‘难倒孔夫子’!”雪说。

“对!”玉点点头。

“噢!我知道了!第一个是‘开过了头’!”明猜到。

“恩!第一个是‘十一加二’!”禹猜到。

“我也知道!第一个是‘一个怪物八条腿,中间张了一张嘴’!”梦也猜到了。

雪拍手说:“真好!都猜对了!”

“第二个是‘萤火虫已死’!”明又是第一个猜到。

“我知道了!上边火下边草……”禹还没有说完,梦就抢着说:“‘隔着盖烧不了’!”

“哈哈,又都对了!”雪拍手称快!

“第三个我知道,是‘千年树’!”这回是梦先猜到的。

“噢!‘十人千口’对吗?”明说。

“对!‘十人靠在大树旁’!”禹答到。

“耶!大家又对喽!”雪直叫好!

“这回该我先说了!第四个是‘雨落横山白茫茫’!”禹抢答说。

“恩……‘上边雨来浇,下边山歪倒;说雨不是雨…满天飘鹅毛’!”梦猜到。

“好!‘雷先击倒山,雨后有残阳,冬日款款落,四处白茫茫’!”明也猜到了。

“都对了!真不愧是‘才子’与‘才女’呀!”雪欢呼道。“玉,你说对吧!”

玉也点点头,说:“都对了,真不错啊!”

“那当然啦!梦和禹,那是天生的聪明才智。至于明嘛……”雪有些阴险地说。

“喂,你可别损我啊!”明连忙拿话堵住雪的嘴!

“我就说!你嘛……是后天培养的!至于是谁培养的……我是‘功不可没’的呀!”雪调皮地说道。

“哈哈,哈哈……”

“哈哈……”

“呃……呵呵……”

他们的笑声传遍整个教学楼……

(下集关注)

中国人的“人性”

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中国人的人性是极其复杂的——远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建立了庞大的专制政权,而在它之后的历朝历代亦无不将其奉之为圭臬,从而延续了下来。长时间的专制集权使得中国人产生了一种复杂近乎于变态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延续到了今天。有人说专制制度已经随着清王朝的推翻而不复存在,那么这种不正常的人性又从何而来?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惆怅》一书中给了我们以答案:任何一个新制度,都不可能也无法彻底断绝与旧制度在文化方面的联系,总会接受一些“文化遗产”。

中国人复杂的人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且不说中国古代那些让人既看不懂又没法理解的事与决策,就论今天,我们的社会当中,有哪些复杂之处呢?

就说官场。

“当官的喜贪赃,掌权的没天良”这是一句出自讽刺时下官场现况的打油诗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乍一听,不熟悉内幕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没有那么严重吧”。是的,这是一个新社会,新国家,新制度,官员上有法,下有民,中间还有纪检委在管着,就算当涂掌权者再怎么放肆,也不至“没天理”那么严重吧?很可惜,事实并非如此。除了有一少部分干部还在效仿海瑞,严格执法,一丝不苟,必要的时候还真的“六亲不认”。大部分的官员呢,都选择了一条折中与贪腐与清廉之间的道路,而这条路,被易中天称为“非典型腐败”。

所谓非典型腐败,即是区别于我们听到的典型腐败。这种奇怪的腐败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延续下去,事实上全部仰仗于中国社会中已经根深蒂固的权利观念。而它的起源,也是有着一定“逼良为寇”的原因的。(《帝国的惆怅》一书中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说它是腐败,政府和法律都没有明文规定。说它不是,那么这类行为当中又带着极大部分“腐败”的影子。治不能治,置之不理又忧心社会的未来与发展,这恐怕就是当时的人们所想的。总而言之,无论如何这种“非典型腐败”是怎么发展抑或说发扬光大的,它的复杂内涵都非常符合中国人那种复杂的人性。

在《帝国的惆怅》一书当中,易先生给我们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排比来证明“非典型腐败”的特殊性质——天天都有人吃酒席,你说监察部们管不管?管?没有相关条例标准

。不管?那好,我公款消费,一顿饭吃掉好几万,你说管不管?你说太过分了当然要管一管。那么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什么又是过分?不好定吧?你说我吃饭不许超过1000元?那好啊,我一顿饭999元,两人一席。你说不得超过四菜一汤?那好啊,我一到龙虾,一道鲍鱼,一道熊掌,一道鱼翅,外加个佛跳墙,当作汤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中国的官员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在不断的打法律规定的“擦边球”,让纪检部门有心管,无力查。用一个更加贴切的词语形容,就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不过,你也别把纪检部门当作什么真正的“包公衙门”。贪污腐败问题自从有官就有了,帝国的管理者们当然也不可能漠然视之。于是,明清有都察院,有监察御史。再往前看呢?早在秦朝有御史大夫来“弹劾百官”了。也就是说,自从有贪污问题以来,就有纪检部门的身影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腐败问题是还是没有被消灭,反而扎根在了官场之中,仿佛没有腐败的官场就没正常运转似的。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不是有管的么?他们在哪里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腐败盛行的明清的官员选拔体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官员的来源在哪里;很明显的,明清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绝不可能搞什么真正的“民主选拔”,大部分官员都是来自科举的考试。而有能力参加科举考试的,也绝不可能是明清两代贫穷的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这些官员不是来自拥有背景的家族,就是来自比较有财力的书香门第。这样一来,本是建立在人民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之中,就没有人民的一席之地了。除了少部分最初还拥有一些抱负,要为人民谋福祉但后来也心灰意冷的官员之外,大多数人都没有考虑到基层意愿的重要性。这也是后来清王朝、明王朝末期民不聊生,烽烟四起的一个原因。

搞清楚了?好的,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监察人员也是官,被监察人员也是官,两个官碰在了一起,除了极少部分的“秉公执法”之外,还不都是“官官相护”?统治者们认为中国是以德治国,是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国家。因此他们理所当然的就非常信任那些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和绝对监察权的官员们。可惜啊,可惜。有些人让皇上失望了,让国家失望了。为什么有的监察官员会对贪腐现象充耳不闻?除了地方官员的送礼讨好之外,自身的毛病也占很大部分。中国人人性中有一个特点:听见别人公款消费了,就义正词严的批评,义愤填膺地责备。但是当自己有朝一日也登上了这么一个位置,手里也有了调用公款的权力时,基本都会很高兴地用上。这样,当我们将这种人性带入到明清官员身上,“非典型腐败”存在的阻碍——监察部门,也就打通了。

毋庸置疑,“非典型腐败”问题古代有,现代也有。就如同想要吸毒或者上网上瘾的人接触自己的“瘾”十分困难一样,想要在中国这个以权利观念和地位至上为主导的社会中很快就完全抹去“非典型腐败”也是不可能的。当今之计,唯有从根本来改变,让人民与基层真正掌权,真正的参与到大到决策,小到细节的问题解决之中。而我们那种奇怪的“人性”,也应当是时候来反思反思与整改整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叙事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