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陶渊明1000字

我心中的陶渊明

1000字 初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唯有你与众不同。

——题记

他生于天地之间,却不为尘世所染;他不向往离世,却有属于自己的桃源;功名利禄视为尘土,人情世故看作云烟;远离污浊的世界,还心灵一片蓝天。他就是我眼中的陶渊明,虽然他不及李白浪漫、不及柳永婉转、不及王勃浩荡、不极及杜甫忧国,但是他依然值得我敬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心情是如此悠闲坦然,以至于提到陶渊明我们便会想起那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的乡野村夫。他向往田园也许正是为了能享受这世外仙境的幽静与坦然,世间的凡事总是使人心生杂乱,也许正是这样返璞归真的生活才适合遗世独立的圣贤。生于山水间,向往心中的桃源,采菊花以自慰、与天空对白,游走于田园之间,偶尔会望见遥远的南山。尘世似乎渐行渐远,将真理留于心间。

生活正应如陶公一般,简简单单顺着内心,存于天地间。这才是人生的大彻大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既然结庐在人境又怎能无车马之喧,陶潜心中的忧,世人不会明白。世人说他是隐士,可谁又能明白卧龙尚有腾飞之梦,老骥尚有千里之志。他也曾有自己的志向,他曾想造福乡里、想为百姓撑起一片天、想缔造一个真正的桃源,可惜现实的黑暗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他身上,令他翻不过身、挺不起腰,使他不得不放弃理想,安于现状。这样一个专权的社会,寒门弟子又怎能创造一片天。况且陶公他又是那样清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看淡了官场的功名利禄,厌恶了那尘世的勾心斗角。尘世就是这样,百姓总是会沦为被欺压的对象。和谐平等的桃源只是一个被扼杀在萌芽的梦,甚至于只是一个幻影。“月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带上自己的志向,远走他乡;离开这个喧闹的尘世,找一方净土把心灵安放;引壶觞以自酌,乐琴书以消忧;以山川为友,借田园消愁。

既然忧愁不能化解,何不将它转换为自我安慰。安慰受伤的灵魂,也安慰那迷茫的世人。华丽的藻饰、闪耀的点缀,不过是人生的一刻间,最终皆为云烟。与其用简单换来快乐,何必垂眉折腰换来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忧愁。回到现实他依旧是那个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五柳先生;但在梦中他拥有那个宁静祥和、怡然之乐的世外桃源。

我心中的陶渊明,没有修饰、没有点缀,一壶老酒伴着思绪饮下,一切都化为云烟,随风飘散。终身的愿望都化为纸间遐想,悠然的田园间透出一点凄凉。表面上你是如此淡定,内心却是一片迷茫。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就让你的人生少一些污秽,多一些凄凉吧!

这一方岁月静好

450字 初一

他是陶渊明,他是文人,他是酒痴,他是欢喜佛,他是人间仙。

他穿越了繁华街市,络绎人间,仅仅走了一遭便无心流连,于是梦着桃花源,走进了农家田。

他经营着自己的桃花园,风清饮酒,天凉读书。

从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使“还堵萧然,不蔽风日”,即使“短褐穿结,单瓢屡空”,也毫不影响他的肆意潇洒。他读书,不求甚解;饮酒,造饮辄尽;写诗,颇示己志。他在这本为纷乱的世间独守自己的生活方式,看似贫苦,却怡然自乐。

那他真的生而为此吗?没有志向吗?不是的。他曾是志向远大少年郎,曾想天下百姓造福一方,曾做过最雄伟的梦,说过最豪气的话,只可惜,“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谁不曾意气风发,只惜壮志难酬。可“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那个专政独裁的皇帝,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那黑暗永不透光的政治前路,早已磨光了所有志气,“怀悲凄,不能静”。

他选择了另一方现世安稳,一方岁月静好。我猜,那个站在田间左手执书卷,右手执酒壶,摇摇晃晃却又念念有词,偶尔歌唱偶尔大笑的人,是他吧。

我已经见过了。喏,就在那边的桃花源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