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尽春风1000字

绣尽春风

1000字 高三 散文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丈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是谁在耳畔呢哝,轻吟浅唱?又是谁在叹一曲不诉衷肠的离殇?古时多战乱,男子须应征入伍,可“古来征战几人回”,女子虽被养在深闺,却也懂得家国之义,含泪送别自己的丈夫,回到绣房,拈起细长的绣花针,将自己的柔肠寸寸碾碎,混了泪,和了血,将满腔心事密密绣进五岳河海。 

原是这般通透大气、婉转多情的女子,她们把情义一针针、一线线绣进心里,绣花针上下翻动,纵是硬汉也甘为她们化作绕指柔。而这情义,随着光阴流转,便成为一种文化且日益繁盛,而正是刺绣文化,使那情意,历经千年积淀而越发厚重深沉。一如刺绣为中国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恰恰是在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才有了这些精妙绝伦的名绣。 

母亲是地道的苏州人,曾绣得一手地道的苏绣。故我知苏绣最讲究“平”“齐”“光”“和”“顺”“匀”。她嫁给父亲后,便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苏北小城阜宁。那时家里是有一台绣架的,我时常看母亲刺绣前调整好绷框使之严整地对着绣布,并细致地挑选那些色泽鲜艳、粗细均匀的线,对着花样一坐就是半天,即使是中途换线,也未曾见她有丝毫懈怠。我最爱静静地呆在一旁,看母亲伏在绣架上沉稳运针,上上下下穿动自如;有时她还会停下来,用手顺着纹路细细摩挲,眼光温柔而又专注地跳跃在绣布上,又似透过绣布跳跃到渺远的山水之间。那青山绿水,山高水长,草木争荣,花好月圆,丹凤朝阳,喜鹊登梅,鸳鸯戏水……母亲的房间里仿佛永远是春天,因为她绣尽了春风。那时的她,柔婉端庄又极率性自然,让我煞是羡慕,便私自拿了些针线,在白色丝帕上,学着绣自己的名字,然而那针脚总是歪歪扭扭,不成样子,让我好不气恼。母亲瞥见,只宠溺地笑着,仍做她的活。 

不久后,小城兴起了一种花样新颖且价格便宜的绣品。乍一看似乎只是少了些精致,并不妨碍使用――据说是工厂里的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比起母亲做的耗时耗力的手工刺绣自然更有市场,渐渐的,不再有人托母亲刺绣,母亲仍常坐在绣架前,只是发呆,眸子依旧沉静,却不再似以前刺绣时那般熠熠生光。后来迫于生计,母亲随父亲四处奔波。再后来,绣架遗失在某一次匆忙的搬迁中。 

到如今,提起苏绣,一如提起变了样的苏州城,母亲只觉得茫然而又陌生。母亲不明白,人们究竟是如何愿意舍下手工绣上的那灵动的山水花鸟,如何愿意忘却那一针一线的绵绵情意的,对传统美的审度又是如何沦落至于斯的。 

一如倚门望君踏归程的伊人,纵有红酥手青丝万千根,也无法使姻缘多一分,最终只得等那残阳照孤影,满腹的心事在满城牧笛声中慢慢消散。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为你等,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鸳鸯枕。” 

绣江大桥

3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我的家乡在容县。容县有一条绣江大桥,就让我来介绍给你吧!

绣江大桥建于1970年年7月1日正式通车。绣江大桥有7个圆拱,6个桥墩,是一座现代化桥梁。绣江大桥是用钢筋、水泥和砖等材料建成的,桥长约260米,宽8米。

远看,绣江大桥像一条长龙平卧在绣江的北岸和南岸。近看,大桥上的车辆、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大桥下是一条风景秀美的河堤街,那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常来这里休闲、娱乐。站在桥上往下看,会看到碧波粼粼的江水,还有不计其数的鱼儿在下面嬉戏呢!

绣江大桥上有14盏莲花灯每30米一盏。每当夜幕降临时,14盏莲花灯“竞相开放”,好像白天一样光亮。

现在,绣江大桥已经老了,它已经37岁了,他的脸上长满了“皱纹”,但是,它还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我爱家乡的绣江大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散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