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记忆里的芬芳800字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800字 初三

不行万里,不尝百味,不为人生。总有那么几处风景使我留恋,更有几缕芬芳驻我心间。这芬芳不是菜香,不是花香,而是书香。

书之芬芳,唯有茶香可以比拟。纸香,有如山间泉水的清甜;墨香,有如柴火烟气的厚重。至于棉线胶水之香,有如紫砂陶泥的微妙。但字里行间透出的精神之香,有如茶叶之变化:入口微呛,而后苦、咸、甜、辣、香……纷至沓来,独立中不失照应,融合中不失层次……

司马迁的文章,如红茶般厚重而有力。如豆的油灯,淡黄的竹简,伴随着这个不健全的男人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他虽陷狱中,却展鸿鹄之志;尽管因上书获刑,还坚信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理想;尽管已身败名裂,却坚信自己的死要“重于泰山”。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以万钧之力映于纸上,更刻在我的心中。以至于两千年后,被一个骨头最硬的人评价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个骨头最硬的人叫鲁迅。他的檄文,如姜茶般辛辣。有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韵味,也有着对国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怀,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没有躲在黑夜中潜行,而是像野草一般,用自己锐利的笔触翻开历史,用一针见血的讽刺揭开历史伪善的外衣。我读他的文章,先是一阵发自灵魂的颤栗,随后是一阵悲凉,紧接着是对人性冷漠的愤怒。怒火平息后,我又开始思考那字缝里写着的,究竟是“希望”还是“吃人”。我能感受到,纸张背面跳动着他的赤子之心。那心跳是那样的有力,连书页也会微微的颤抖。

汪曾祺的散文,如白茶般清爽,却又回味无穷。没有溢美华丽的辞藻,没有纷繁复杂的修辞,没有昂扬激荡的呐喊,有的只是片片真情。人间至味是清欢,他能从一枚咸蛋中写出对故乡的绵绵相思,也能把战火连天的苦难,浓缩于一罐炒米之中。读他的文章。常常是从索然无味当中领会到他的率真和质朴,而后被他的人间大爱所打动。“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这是他的自述,也是他对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文字是精神的拐杖。当领略到精神,文字本身已不再重要。合上书,无论是忍辱负重之精神,抑或忧国忧民之抱负,还是人间之大爱,都已铭刻在我心中,成了留在记忆中最美的芬芳。

家的味道

650字 六年级

放学后,我刚回到家,就听到厨房里传来了一阵叮铃当啷的声音。原来外婆正在厨房里忙碌呢!

听到我回来了,外婆就从厨房里走了出来,对我说:“囡囡,我刚做好了红烧肉,要不要尝尝?”说着,她把一碗冒着热气的红烧肉端到了我的面前。

还没吃呢,那一阵阵红烧肉特有的香味就飘进了鼻子里,这香味由酱油的醇香和猪肉的鲜香组成,夹杂着一丝甜味。

红烧肉的肉皮闪着玉石般油亮而温润的光泽,轻轻拍一拍桌子,肉皮还会微微颤动。猪肉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小火煨而吸足了酱油的汤汁,变成了好看的赭红色,用筷子轻轻一戳,肉就碎开了。夹起一小块肉放入口中,鲜美顿时在舌尖上炸开。煨得烂烂的肉瞬间化开,软糯弹牙的肉皮在齿间流连着,口感层次分明,让人忍不住吃了一口再吃一口。吃完后,嘴里仍然留有余香。

“外婆,这红烧肉真是太好吃了,比外面饭店里烧的好吃多了!你是怎么烧出这种味道的呀?是不是加了什么神奇的调料?”我好奇地问外婆。“没有呀!就是最普通的调料呀!只是因为我都烧了几十年的菜了,很了解你们的口味,所以你很喜欢吃。你比较喜欢吃甜的,就加点糖;喜欢吃煨得烂烂的,就煨得时间长一点;喜欢吃大块肉,就切得大块一点。”外婆笑着回答我。

听了外婆的回答后,我仿佛若有所思。红烧肉那么好吃,并不是因为它加入了什么特殊的调料,而只是因为外婆对家人的了解,把普普通通的油盐酱醋组合成一种神奇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是放学后外婆的一碗热腾腾的红烧肉散发出的鲜香;是下雨时外公的大雨披笼罩在头上那份安心的味道;是难过时妈妈把我搂在怀里时闻到的润肤霜的清香;是游玩时爸爸拉着我飞奔时那股淡淡的汗水的味道。

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