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英雄的对话800字

我与英雄的对话

800字 高一

“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月光下,我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可心思却随着浓浓的诗意飘去了远方。

轻轻叩开时光的大门,隐约看见一中年男子在烛光下挥动着毛笔写着什么。轻轻走去,之望见“怒发冲冠”几个大字赫然跃于纸上。

“将军还在为中原失地而烦恼吗?”我看着岳飞,他满脸忧愁,明明正值中年,却显得十分衰老。刹那间,岳飞停止了书写,将毛笔挂好,回过头来,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只是满脸惊疑地望着我:“你是何人?”我赶忙答道:“鄙人特地千里前来拜访,只是想和先生小叙一会。不知将军如何看待如今之势?”

他站了起来,片刻,像是释放了情感的闸门,感慨道:“我从小便立志保卫大宋,忠于大宋,可大宋竟如此待我!眼看大宋大势已去,但反击却无不可能,皇上却听那奸臣谗言,自弃战败!我待大宋不薄,他大宋为何如此!难道当今世道,做一个忠臣就这样难吗?”言罢,岳飞像浑身力气被人抽干一样,瘫倒在椅上,两眼留下两行清泪。“将军您本就文武双全,乃卓越超群之者,本就把那些文武百官比了下去。而像您这样的人,又乱了大宋‘文即文,武即武’的道理。在这乱世之际,让那宋真宗立意动摇,有朝一日,您必被那奸臣用计害了呀!”对岳飞的现状,我十分担忧,忙劝道。

“唉,你说的我何尝不知道啊,但如今奸臣当道,又怎能容我所为?罢了,大宋已名存实亡,再说那么多也无用。那狄青之死就没有令大宋认识到什么吗?那大宋律法中的巨大漏洞,那数百文官、数代君王就认识不到吗?莫非文武兼通着就要牺牲于此律法下?”

“不过,我岳飞即使死,也要死个光彩!”岳飞紧握着拳头,怒视着远方,“我岳飞已无力挽那狂澜,但我生是大宋的人,死是大宋的鬼。头可破,血可流,岳飞绝不向敌人低头!”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岳飞啊岳飞,再见了。有着那样一颗不计一己得失,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你,难怪诗人都无法将你看透。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忆及岳飞的一生,从岳母刺字到靖康之战,从心存志向前去参军到被奸臣所害含恨而终,真正地上演了一场“功高盖主,‘莫须有’而除”的悲剧。现在回想,为什么大宋就不能容下岳飞这种文武精通的人才呢?唉,宋太祖啊,糊涂一时,毁坏一世呀!

评论项羽刘邦

550字 高一

《鸿门宴》中的项羽可谓是风光无限、高高在上,而刘邦则是俯首称臣、甘拜下风。鸿门宴上项羽、项伯东向坐,刘邦北向坐,项羽坐在了一个最高贵的位置上,而刘邦却坐在了一个较为谦卑的位置,可见二人相差甚远。

项羽,出身贵族,讲究信义,当项伯对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项羽断然放弃了原来杀刘邦的计划,即使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想法,信任刘邦,但在说明项羽的忠义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己谋士的不信任。

而刘邦,恰与其相反,一介草民,不论信义,只要有利益摆在眼前,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即便背叛帮助过自己的人,但刘邦却相信自己的谋士张良等人的献计,他都一一采纳。

而从其他历史文献来看,项羽自私,军士有功却不分酬,攻下阵地却不奖地。刘邦,与天下同利,不独自吞功享利。因此便有了高起、王陵对二人的评价:“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和刘邦,虽同是霸主,但出身不同、性格迥异、行事方式悬殊,这些最终影响了两人的命运,决定了一介草民称霸,西楚霸王却终乌江自刎的结局,二人性格各有优劣,但项羽已无后路之时,他却以一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李清照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震撼和长足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