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有感1200字

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有感

1200字 六年级 叙事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下面谈一谈我读后的一点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新课程”这个概念,并不是凭空得出来的理念。它是从前辈教师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教育经验,教学心得中吸取精华,而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育研究成果,才得出来的。从书中我们可见到,这些教师们的经验心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课程提出后才有的,是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加上个人创造性的加工得到的。其实早在80年代末就已经有类似的观点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过。而新课程正是把这些前辈的经验整合起来形成的。

其次,新课程虽然源于教学研究中的成果,但不是简单地“旧酒换新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观念。在书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比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学生评价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等观点,可见新课程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

“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去适应教育,而是教育去适应社会,适应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会终身受益的技能。书中还提到“不需要学生人人升学,但要人人`成材`”,这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使命。我们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硕士”,“博士”。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对社会有贡献,有使命感,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术却用到不法途径上的“危险品”。所以,教育要去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程要培养的正是这方面的人才。

最后,我认为新课程提到的“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其实,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我觉得新课程推行最关键的部位——就是教师本身,假如新课程是一块“宝玉”的话,那也得要有懂得鉴赏它的“卞和”才行。而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数万个,数十万个“卞和”才行。而我们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教师队伍总体的水平参差,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师范教育又相对滞后与新课程的要求,而一线教师队伍长期受到以前教育制度的影响。毕竟我们在那套制度下成长出来的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吸收新教程中先进的思想,也就是做到文中所说的“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命”做一个懂得赏玉的“卞和”,而不是昏庸的“赵王”。

两只小狗照镜子

300字 六年级 叙事

有两只小狗一个叫汪汪一个叫聪聪,它们是双胞胎。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算有一根骨头也平分。但它们总是认为自己本领大。

有一天他们一块出去走着走着遇到了两面镜子,汪汪想看看自己的肌肉有多发达,它走到一面镜子前,“哇!我这麽高达啊!跟巨人一样大,肌肉像小土堆一样。聪聪哪里比得上我。”它自言自语地说。他还不知道那是面凹镜。

聪当聪聪和汪汪重新聪走到了另一面凸镜前它呆了,“这是我吗?”它沙哑地说。它跟一只老鼠没什么两样。

当聪聪与汪汪重新走到一块时,聪聪看汪汪跟它差不多高,于是便有了信心说:“老兄你怎么跟我差不多高啊。”唉!你怎么跟我一样高大啊!”汪汪也非常奇怪。

它们吸取了上一次教训,不再照镜子了,要想看自己的模样只能到平静的河水边照了。

六年级:最美的旋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叙事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