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800字 初三 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打开心窗

800字 初一 散文

窗是人的伟大发明。

屋子有门,供人进进出出。屋外的一切,即使想见一眼,也得打开门,去寻找,去发现。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收入光明和空气,欣赏那“画框里的风景”。窗引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从此我们在屋里就能与自然接触。窗,是房屋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认同。然而眼睛不能代替一切。假如我们失去眼睛,难道就意味着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吗?不。海伦·凯勒不幸因病丧失了视力和听力,然而凭借着海伦·凯勒的坚强意志和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的不懈努力,没有语言,没有光明,沉默中她们在彼此的心上打开一扇互相沟通的窗口,海伦学会了讲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著名的作家。心灵的窗户就是互相沟通。

让心拥有一扇窗,就如让小草生长在大自然中,阳光照耀着它,雨露滋润着它,让它在狂风暴雨中学会坚强,让它在朝晖夕阴中学会乐观,让它在漫漫长夜中学会期待……倘若一切封闭,让心不能呼吸,不能跳跃,不能交流,心就会在一潭死水中消沉,在一间铁屋里四处碰壁,四处摔跤,最后归于沉寂。

有的人总是那么地脆弱,生怕风雨会让心受伤,总是紧紧地关着那扇窗;有的人却总是那样的开放,总是大开着窗户,任凭心遭受雨打风吹。前者把自己锁在孤岛上,自己不出海,也不让别人登陆,甚至不允许一只鸟儿飞过——他只会困死饿死,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大海中;后者让自己漂浮在茫茫大海上,随着风,随着洋流,像漂流瓶一样,没有归宿,没有目标,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他永远在做渺茫的航行,最终也只能在渺茫中消逝,“漂流瓶”最后沉入大海。

而有的人却相当明智。他们知道如何控制那扇窗。航行于大海之上,没有自己的港湾怎么行?在经历一段风雨历程后,回到自己的家,仔细思索,认真总结,筹划着下一次的远航。就在这不断的远征与休整之间,他们也不断地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

心是一株小草,它需要阳光,空气,雨露,才能不断茁壮成长。

心是一只小鱼,它需要新鲜的活水,才能生机无限。

心就是你自己,你无法忍受封闭的沉闷的一片漆黑的铁屋,它也一样!

所以,打开心窗,就是为了印证美好!打开心窗,就是为了印证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