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遥想1200字以上

清明遥想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淅淅沥沥的雨持续有几天了,天地之间煞是凄凉,让人顿生惆怅。清明时节眼看就要到了,沐着雨,想着小杜的清明诗,像是为了完成一个美丽的夙约,注定要在这时上一趟山的。

祖母离开我们已近二十个年头。这之间时迁岁转,情随事迁,由于一直忙于异地求学和生计奔波,也便一再错过清明,心中难免不安。那天,刚给学生上完课,我就往山上赶,同行者有父亲和我的三位叔父。那山倒有个好听的名字——熊山,但确实名不副实,这山不但没有虎的背熊的腰,还有点儿微微的含蓄和羞涩。

小的时候曾经来过,故而算起来我和熊山谈得上是故交吧?因为那时家里有块田园就在这山里,多半种些地瓜、花生,我便常随父母来此耕作,所不同的是,当时我是在母亲背上的,总是随着母亲的劳作一颠一颠的。那时的我决然不知父母生计的艰难,只当是一种天然的摇篮,然后在母亲有节奏的耕作中酣然入睡。我的童年有一部分时间便是藏在这山上的花红草绿当中。那时,这里桃荣李茂。阳春三月,桃花李花初绽,一片纷繁,招蜂惹蝶,煞是好看。只是这里地处幽僻,青山连亘,人烟稀疏,终因其境过清而令人不胜荒凉之感。现在不同了,已有人先后盖起房舍,在此承包山林,种植果树菜蔬,养殖家畜等等。比起以前,今日桃园热闹是热闹了,却少了许多古诗词中应有的意境。

依然是那首《清明》,小时既能成诵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可令人多少知道一点古清明的味道吧?在古人眼里,清明似乎不该没有雨。民间有人把雨戏称为“无根之水”,实在也是一种生动的描述。我想,这雨就那样飘飘洒洒的,不正对应着行人那种有着落感的悬浮状态吗?人生短暂,再怎么长命百岁,亦不过是白驹过隙罢了,谁能说得清楚究竟自己根在何处?难怪这时行人们一个个中流感似的断起魂来了。满目凄迷,一脸茫然,真不知这场雨何时下完才好!而这时,山回路转,林中忽现一个垂髫小儿,一手牵牛,一手指向那若远若近的村落,告诉你:“客官,那边就是有名的杏花村了,好酒有的是。”客官心中一喜,总算有着落了!可是,酣酒真能买醉吗?恐怕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吧?但他们不管,先来个“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待到“料峭春风吹醒酒”之时,长袖拂风,“回首向来明晦处”,归去,或许“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我总觉得,似今天,前面应该有个叫“杏花村”的地方,而清风阵阵,可供薄酌或豪饮。只不过,那个真称得上“愁”的下酒菜在现在的清明节里恐怕已成绝谱了吧?更何谈断魂呢?像今天,在这个被民间称为“鬼节”的清明,聊备供品,一坛陈酒,两炷清香,外加几串纸钱,心存感念,以一种最简洁的方式完成祭奠大礼,岂不是好?诸神灵如若地下有知,恐怕也不至于求全责备地去计较太多的悼亡程序吧?于是“清明”这个称呼,承受的重量似乎就大了。你不见有那么多人,再怎么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儿,选择今天,于千里迢迢之外,赶往祖先灵前,把古人三年的情感分量(语出“守孝三年”之说)压缩为半天的一尽衷情吗?山转林现,哒哒的马蹄声加速或减速为车鸣。以车代马,让这种称作“摩托”的现代坐骑放行于现代的山林之中,倒也不失轻悠。林中莺声婉转,草色青得逼眼夺目,花香清淡,杨柳风吹面不寒,一页一页随着车速被翻过去了。

我们一行五个来到熊山,一阵好找,但见祖母的栖身之处已是杂草及胸,虫鸣啾啾了。父亲小时候惯使镰刀,今天仍是“宝刀未老”,再加上我们几个,一会儿时间便整理妥当。我们将供品悉数奉上,一一行礼。而后,就坟前那块草地上坐下,或谈生意,或报收成,或言仕途,或谈人生,倒也畅快。临了,父亲说:“逸儿,再过来给你祖母叩个头吧!你祖母一直希望我们兄弟几人能有一个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为祖国争光,只可惜她走得早,看不见了,她要知你已大学毕业,可高兴哩!”我心里不由得一片茫然,依稀记起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所写的祖母对儿孙的谆谆教诲。于是我又想起了那句话:祖母把希望寄托在父亲身上,儿子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如是反复,子子孙孙在进行一场传递希望的接力赛……我也不知道,父亲所说的这个希望是不是该做个了结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爱国诗人的宏愿,不在于死后亲人要对他牵肠挂肚,朝思暮想,只是希望自己平生所盼的美好心愿能早日实现。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个笃实的老人临终时常有的心思和牵挂吧?而作为祭奠他们英灵的最大厚礼该莫过于早日实现他们的宏愿了。

如此想着,不觉已至日暮时分。回首处,但见群山默默,桃花依旧笑着春风。

清明随想

10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清明到了,预示着暮春了,雨水也更多了。小草不在是嫩芽尖尖而是绿草茵茵了;杨柳不在是吐芽而是柳絮纷飞了;桃花不是含苞待放了而是鲜花怒放了选一个晴朗的周末,去踏青。

清明到了,当然要吃青团子了。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供应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所以现在大家都有吃青团的习惯

青团的制作并不难,可我家的青团却不必一般。先将艾叶洗干净,过一遍水,然后把他们发在面团里揉搓,直到面团变色。将面团放在模具了一压,立马出现了许多团,看着都流口水。再将白糖、芝麻、肉末和花生、麻油包入其内,第一口香甜可口;第二口甜而不腻抱你白吃不厌。

那是只知道吃,现在才知道是为“寒食”准备的。

相传战国时期公子重耳流亡,饿晕在路上,他的心腹介子推割下腿上一块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出山,终不见子推。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到了,带上纸钱,带上杨柳,带上食物去祭拜先祖。我们把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在坟头插上柳枝,用干柳条做成的扫把扫墓,除掉杂草,点上香,摆上食物。磕几个响头祈求我那只见了我年的太公一切顺利。

清明到了,我依稀能记得我那只见了五年的太公那张带有慈祥微笑的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