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一种智慧叫舍得》有感1200字以上

读《有一种智慧叫舍得》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应用文

舍得,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舍得,是一种快乐生活的哲学,舍得,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大智慧。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言: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平时很少有时间青年下来读读哲理性强的书。只是偶尔翻翻时尚杂志,短篇小说,新闻报道……《瑞丽》《嘉人》《读者》是我的最爱。前阵子陪妈妈逛书店,想习一本有关营养食谱的书给妈妈看,最后却被一本《有一种智慧的叫舍得》的书迷住。其实当初只为“智慧”二字并非“舍得”,谁不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呢?于是意外的收获陪我住了十天医院,也让我在这短短的十天里与哲人相约,与哲理相拥,静静地享受哲学带来的另一种味道。

记得第四章“舍得权,退得出才能进得出去”中有一文叫“成大事者,须“退而结网”中说道:世上让人们羡慕的事很多,不少人只停留在羡慕之上,并不靠努力去争取,结果他们终生有恨了。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要求人们不要空想,要真抓实干。人生是有限的,机会也是不等人的,只有抓紧时间努力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确实,想想自己几时羡慕别的孩子会弹钢琴,会跳舞吵着要父母送自己去学,可学了一期便无动而返,如今也羡慕别人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但自己却找了许多借口与学习擦肩而过,以为不动脑筋的消遣才是休息的唯一方式。年至30,回首思肘,却发现自己得到的很少。不舍花时间又何来收获呢!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用它来换取学识值吗?诸葛亮日夜苦学,他的学问早超过了众人,少有人能和他相比,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清他出山,诸葛亮于是凭着自己的卓越才能,建立了丰功伟业。他勤奋务实,苦练本练,是个实干家,这样在以后的军事生涯中才能智计无穷,建立大功。东汉时,廉范拜博士薛汉为师,随他学习学业。他时刻不敢偷懒,常常学习到深夜。一次,薛汉劝他不要过于辛苦,廉范说:“我天生不聪明,如果不用勤弥补,那么就没有指望了”。廉范不沽名钓誉,做事不是给别人看,完全出于本心,他注重身体力行,最终受到众人的敬佩。

古人告诉我们:在平等的机会面前,只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超越自己。

第五章“舍得气,屈得了才能伸得直”也让我感受颇深。《论语》中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忍耐也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尽管与现代这种竞争社会不合拍,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些东西并没有过时。相反,其中的学问博大潜深。如果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必将使人们受益匪浅。其中,忍耐就大有学问。忍耐包括很多种,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忍耐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忍耐无疑量种大智慧。非洲一位总统间邓小平同志有什么好经验,他就说了一句话:“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一种策略。有人说,忍耐就是一种妥协。其实,妥协并不是简单的让步,而是在知已知彼的基础上达成了一种共识。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妥协都不仅仅是为了“家和万事兴”、“安定团结”,而且还隐藏着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实际上就是一种坚定的决心。

我想:大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世界这么小,你不碰我,我还会碰你,关键是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得饶人处且饶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张笑脸,一勿诚恳的道歉,就能能干戈为玉帛,冰释前嫌,何必为区区小事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呢?

《有一种智慧叫舍得》一书让我看到了人心的善恶,让我明白原来有舍才会真正有所得,天下没有永远的“好运气”,“额头碰天花板”。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在乎自己将要得到多少,他们在乎的是是否付出。“蛇在蜕良中长大,金从砂砾中淘出”,“舍得”是生活中一种必然的选择。

读《朝花夕拾》

1200字 初一 议论文

小学时就买了这本书,但看了几页之后便再也看不下去了,主要的原因是看不懂,根本不明白作者在讲些什么。事隔几年之后,在今年的寒假,在整理书架时,无意间发现自己还有这本书。拍拍附着在书上的灰尘,“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几个鲜红的字眼映入眼帘,想想看并不厚的一部书早在几年前就买了也看了些许,但就因为看不明白,便搁置在一边,几年之后还是在整理书架是发现的,压根自己已忘了这本书的存在,对此不禁对这本书产生了愧疚之情。

《朝花夕拾》主要记载的是作者童年时及青年时的一些往事,作者截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对《五猖会》中,作者为了观看迎神赛会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这一事件的描写颇感有趣。儿时的作者对迎神赛会充满了期待兴奋,而这一切愉悦的好奇的思绪,却在父亲突如其来安排地一个任务后,有晴转阴,由兴奋转向失落无奈。这一心理波动的描写,表现的不仅仅是作者本身的情感变化,还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那时的孩童是无可奈何的,是无助的,他们无辜的成为了封建时代的产物,是一群年龄最小的受害群体。与他们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不用背《鉴略》,迎神赛会对我们也不会有多大诱惑力了。一到节日,父母便带着我们上各种各样的公园,展览馆,丰富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每当看见五六岁的孩童牵着父母的手,带着一支卡通的气球,闹着让父母带上自己玩这个或哪个游戏时,这便使我想到,在去观看迎神赛会之前被父亲逼着背《鉴略》的鲁迅。虽然,我也十分同情鲁迅的遭遇,但从另一面看,鲁迅小的时候何尝不是个孝顺,听话的孩子,对于父亲的那苛刻的要求,鲁迅服从命令,认真完成。

说到孝顺我又不得不想到《朝花夕拾》里的另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作者着重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斥责这类封建孝道的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有趣”的孝道故事。虽然,我们不提倡以这种方式尽孝,但“孝”这一话题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以来一直受人们讴歌的。古有“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哭竹生笋”等经典孝道故事,但现如今,已很难在物质充裕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如小说中沉香,哪吒等那些孝感动天的故事了。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为了拥有更成功的事业,人们无暇停下忙碌的脚步尽心地照顾年迈的父母。有能力给予父母优质的生活条件,却难以满足父母那份期待关怀的心愿。不仅如此,现今的家庭多以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宠着,爷爷奶奶惯着,简直一个皇上待遇。自然而然的,如此一皇小子脾气更是大了不少,别说是孝顺了,没做出对不起父母的事已是万幸中的万幸了。可想而知,当今的我们更应该灌输更多的孝道,让父母门的千叮万嘱,苦口婆心,能够使我们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让我们受好的教育,图的不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有个好的未来,而我们却把他们的关怀当作了理所当然,与父母顶嘴,因怄气离家出走等事例都与孝道背道而驰。所以,正在茁壮成长的我们,应该懂得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读鲁迅的这部作品,引发最深的感触便是以上两点。我们是幸福的,而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应用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