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青葱岁月读后感600字

毕加索的青葱岁月读后感

600字 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盖里·凡·哈斯所著的《毕加索的青葱岁月》。

毕加索的一生历经坎坷。小时候妹妹的病逝,后来朋友因他自杀,这些都对毕加索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他的作品也一直没能出名,穷困潦倒。但他一直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最终创作出了自己的独特流派。

他一生都在追逐。他从未忘记过妹妹跟他说的“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知名的艺术家。”为此,他终身奋斗。但从来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从不迁就别人,不会为了一个机会放低自己的身段去乞求别人。

但上帝总是傲慢的。对于巴勃罗来说,观众即为上帝。但人们普遍不认可他,不认可他的作品。毕加索是被上帝所抛弃的。但他也没有乞求过他人的认可。他从头到尾都是毕加索,都坚持毕加索一贯的个性。

也许去请求别人,或是跟随时代,描仿他人的作品,可以变得有名,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但一幅作品最重要的是其灵魂。出入人世的我们,不断模仿,最终也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那个中心,那个别人无法窃取的灵魂。

《午夜凶铃》的作者铃木光司曾说过“说花美就会有人说也有不美的花。预想到这种抱怨,于是写既有美丽的花也有不美的花。这基本是废话。让所有人认同的文字称不上表达。表达需要勇气。”而毕加索所想表述的东西,几乎无人认同。我一直在想,他的那份勇气是从何而来。我觉得,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而支持毕加索走向成功的,还有坚持。

他做到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坚持着自己的风格。

这也许是每个艺术创作者都要学习的。即使背负骂名,依然镇定自若。

想清楚什么是自己要表达的,勇敢地展示。那,什么不是艺术?

孔子归来读后感

700字 读后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最终成了万世师表。一本《论语》,道出了哲理,他的思想,让人们信仰,他成了后世之人开口闭口的“子曰”,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童年并不幸福,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更悲伤的是,孔子十七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少年时期的艰难困苦,磨练了他坚韧的品格。在少年时期的谋生过程中,他学会了“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在母亲的引导下,孔子刻苦学习,俨然成为了“小六艺”方面的专家。然而孔子却不以此谋生,因为他有更高的眼光。他认为,应该提倡“大学之道”和“君子儒”。什么是“大学”呢?孔子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孔子说的这段话,诠释了“大学之道”:不为了就业和谋生而学习,这就是“君子儒”。而和“君子儒”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儒”,即学习某一专业并以此谋生,又叫“专业儒”。“大学之道”不为就业,不为谋生,而是为了成人,成为君子,为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谋幸福,更为了天下谋幸福。

不知不觉中,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天命”指的是上天的旨意。是否真的有天命?可以认为有,也可以认为没有。我个人认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生在中国,在怎样的家庭里成长,有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兄弟姐妹,这就是天命。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做到知天命。知天命,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知天命,能给予我们百折不挠地向着远方前进的精神力量。人就是天命。

孔子的三千学生,个个精明能干,其中之一的子夏所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为了复旦的校训。孔子的著作《论语》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用作者的一句话结尾:从此,孔子,不再仅仅属于春秋时代,他属于千秋万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读后感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