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宿命1200字

文人的宿命

1200字 初三 散文

一部纷纭浩繁的中国文明史,无数惊心动魄的生剧与死剧,林林总总的治世与乱世,挥挥洒洒的文治与武治,往往都是在文人弹指脱帽或是醉洒狂歌间完成的.,文人用血和泪记录了一份份具有深刻意义的精神图谱。

这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一个特立独行之人往往被视为异端,富于魅力的精神话题常常被蝇营狗苟者把玩。

王国维算是懂尼采,康德的人,偏偏生存在皇权的阴影里。顾炎武的铮铮铁骨依然浸泡在文人的奴性里…….

我认为一个文人写作应该是为了振奋心神,拼搏进取,而不是忧愁呻吟。如今站在汩罗江畔,清丽的月光下,树影婆娑,清风吹拂的依旧是屈夫子的飘飘衣袂与华发。屈原的气息、屈原的历史存在,浸淫了以后中国各个时代文人的魂灵。使古代文人选择了一个充满阴森与鬼气的价值取向,无论出世或是入世,文人总是在“忧”中度过痛苦的一生,他们的抱负理想往往是在壮志难酬而扼腕中殒灭的,千古吟叹亦为这一个“忧”字。屈原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脚印踏出了两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谱,点燃了几千年文人文化价值向往的香火,让以后的文人尽其绵薄,为真理献身,为正义殒命,为国家存亡肝脑涂地,为民族大义挥洒热血,到头来,换回的依旧是暴政,依旧是吃人的制度,依旧是倒退,堕落,邪恶,愚昧。两千年所谓“源远流长”的文明最终成了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资本,民族骄傲的原来是矫情和娇气。

我认为一个文人不应该陷入这样一种循环,书呆子的认真往往是一种睿智的糊涂,中国向来缺少具有深刻民主思想和自省意识的文人。文人的职责不应是批判时弊,不应整日生活在杞人忧天的忧虑中。因为忧国忧民是要有底气的,呻吟地忧倒不如不忧;忧是要有魄力的,无能的“忧”,没有人理睬你,即使有胆量一声惊呼,振聋发聩,没有附和,也是白搭。我不想皓首穷经,做“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的狂士,我认为写作应该服务与中国制度的改革,让消极怠工者积极进取,怠家误国者睿智敏学,心灰意懒者志向远大,让这片崇神拜上,不愿思考的国度沐浴民主自由和科学春风,中国急需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发出时代的最强音,顺应历史的潮流,那么根植在国民心中冥顽不化的生命意识还有多少值得尊重!

中国有依附于集体意志的习惯,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大众意识往往尊贵,中国文化是为国为家为集体为基础,而个人想法却如草芥般不值一提,以集体的名义,为了崇高的目标,可以舍家卖命。

四百年前的李贽曾高呼“儒者不可以治国”,“王侯可以言贱而草民却可言贵” 。此时的中国商品经济已走在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蠢蠢欲动,而中国的政治治铁板一块,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李贽用自己的观点结实经典,马丁·路德的自恃,也无加尔文的自信,他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灌木,而不能形成丛林。我认为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把社会引领到一个高尚的至境,而不是被扼住喉咙,做了可怜的哑巴,做了统治者的奴才(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等),不应卑躬屈膝以求名流荐言,一朝摆脱平庸,走向辉煌。

毛主席曾说:“三皇五帝到如今,骗了无涯过客”。写到这里,感慨之余,不免有些气殪。站在一代代中国文人用血泪筑成的精神长城上,跨越绵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我想说:我们的宿命与前人不同,我们傲然自立,浩然成峰!

文人的心都在远方流浪

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在各类书籍中,加在三毛前面的形容词都是倔强、坚强、特立独行等等。但仔细想来,三毛毕竟是个女性,再坚强、再倔强,又能到何种程度呢?

其实每个文人骨子里都是清高的,他们不屑与别人混为一谈,所以敏感的心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女性,因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可能用之不竭,所以生活经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上,三毛值得任何人膜拜,她可以穿着破旧的牛仔服席地而坐,潇洒不羁。她可以流浪异国,不受阻碍。就算无情的现实一次次将她打垮,她永远可以用别人艳羡的姿态凌驾于现实之上。这也可能是许多喜欢三毛的原因吧。同样,她可以像个小女子一样,将深入骨髓的思念写得如此动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它有着小女子的情怀,大女子的魄力,有着生命的宽度与厚度,所以上帝只能狠心夺走她生命的长度,让她在不惑之年就匆匆离世,留给后人无限的哀戚

无论怎样,对于三毛我永远只能是企羡,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人文情怀铸就的母性

毕淑敏的作品大多充满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但又不像白先勇写浮世繁华,我曾看过她的一篇《婚姻鞋》,观后拍案叫绝,文笔到位,犀利中透着过来人的情感,其余作品也是文笔细腻,委婉流长。别人说作家里的犀利一枝花应该是龙应台,一支笔写遍万般沧桑。其实这是要分类别看的,毕淑敏文中有一种母性的光辉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据说,福楼拜曾把莫泊桑的手稿付之一炬,要他描绘大街上行人的样貌,而这正是毕淑敏所特长的,用尖锐的笔锋描绘人事物,所以她才会被读者所接受。试问,谁会不接受一个描绘生活的人呢?

她将每一对灵魂伴侣的生活写得入木三分,将幸福写得如此动人“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

所以,毕淑敏一生善良。她的光辉,照亮了千万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让我们追寻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幸福不是深情,而是久伴,在于点滴之间的关爱。

以平常心生情味

我常常想,世上再无第二个林清玄,可以将文写的如此淡然却引人深思。他的文章,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如清酒,又清又有味道。

这个世界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自由,也有人淡泊一生静静写文。林清玄就好像我们心里某一角落安静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想过到了某个年纪能平安喜乐自由,达到林清玄文章中的高度“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每天被世俗杂务压制住的时候,能让我平静下来的只有文章与歌曲。林清玄的文字有治愈的功能与直达心灵的力量,让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

记得《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中写道“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林清玄确实以“花”来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操来支撑的心灵,留给读者难以摒弃的美。

这也可能是林清玄写文的情思所在,情味淡然,醇香悠长,似一杯清酒,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春天,十个海子

与大多数人一样,初读海子,是那首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此,我的脑海里边有一个海子。我惊艳与这位先验性的诗人。有人说,海子是为情而死。这也众说纷纭。诗人的内心比作家的更孤独,这是我一直赞同的。也许是没有能够支撑他活下去的东西吧。海子一生爱过七个女人,其中一个是她的母亲自不必说,他与其余的六个有着怎样的纠葛我们也不妄加揣测,我们不是他,又怎会懂他。诗人内心是怎样的孤独落寞竟能让他如此决绝,留给后人无限的哀叹惋惜。

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不懂,只有评赏生前的作品了。他的诗没有过多的浓墨重彩,反而给人清晰的存在感。所以,海子死后,大家才会说法不一。一位诗人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诗人似有憎恨《圣经》的情结,圣书“肮脏而快乐”。这一情结更明显地表现于《太阳》一诗中:“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头骨/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这也就更加明确地交代了死亡:圣书让人死亡,死亡的结果是血液横流,再也看不到远方。然后有人在海子生前的作品中找到了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而尤给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们是不会注意,有时即使是注意也是不会警觉这些景象的。但是当人们后来一遍遍地感受这些时,诗人已逝。

在一个和煦的春日,我看见远方,看见海子向我走来,面带微笑,身后一片春暖花开。

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而他们愿与读者分享,这本就是最大的幸运了,我们不必苛求太多。余秋雨曾执笔写道:“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是的,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