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之境800字

逍遥之境

800字 高二 读后感

偶然看到济公,那个近似于疯癫的活佛。无论你在什么时候看到他,总是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仿佛人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又仿佛一切都已在他的掌握中,因为你看不到他深思熟虑的时候。他不像人们那样算计,脸上带着浪漫无拘束的笑,只是一挥扇,一口气,坏人就乖乖的了;他也不像得道成仙的大士,有着出众的外表,一个小巧的葫芦,一把破烂的扇子,一身褴褛的衣服,让人总也想不到他的法力会那么的高深。在所有的神仙里面,济公是唯一一个普渡众生却不居高临下的,我的意思是,他不是荫蔽四海,福泽八方,可以救万民于刹那,就像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瞬间捐出了他的所有财产,于是所有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于是这个人被所有人顶礼膜拜;他更像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在平凡简陋的乡间出没,遇上了他就要管,然而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是绝顶的武功,不平事也可以被轻易解决。

也许可以这样认为,济公也是神仙里面最为超脱的一个。其他的神仙,无论在什么时候出现,不是腾云驾雾,就是光芒四射,他们华丽或素净的装束,知书达理的话,多多少少有些道貌傲然。济公给人的感觉,却几乎是一个乞丐,虽然以他的本事,可以有更体面的穿着,更崇高的地位,但他几乎是执着地固守着他寒碜的形象,物质上的追求于他好像只有酒;他的法术不伤人,甚至可以说是逃避,但兜过一个大圈子,好人得到了好报,坏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就此就停止了。他不会让富人倾家荡产,也不让穷人飞黄腾达,只是不要太过分的事,该遵守的世俗的规矩他还是照样遵守。

济公是一个理想的化身,他更接近于是穷苦人的作品,而诸如玉皇大帝的神仙,则更像是现实的影射。他总是适可而止,保持着中庸之道。他只是一个幻想,像一个人在绝路时的期望,所以是简单的;当人们可以闲适的生活了,他又不见了,人们说这是云游四海,所以他又是自由的;他是真正逍遥的人。

所以想起在山林中的隐士,我就觉得好笑,既然他们那么厌恶世俗,既然他们在山林中那么逍遥自在,为什么要选择诗画这样一个受世俗追捧的载体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呢,他们不会想到世俗之人会玷污他们的作品吗?也许他们的逍遥,总还是要世俗认可的吧!

逍遥之境

900字 高三 议论文

说起逍遥,就使我不禁想起了庄周的《逍遥游》。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寄托于逍遥,而历来凡是醉心于庄子思想的哲人,学者,文豪,无不醉心于《逍遥游》。

二千三百余年以前,在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叫蒙县的地方,诞生了一位旷世的天才。他想象丰富,无所不至;他口才犀利,冷嘲热讽,骂尽天下英雄,却没有一个人不对他心服口服;他思想尖锐,能言人之所欲言,也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他就是庄子。他就是道家第二座高峰。他就是金圣叹所批的六才子书的第一本-《南华经》的作者。

庄子很穷。然而穷,正是庄子的本色,也是庄子功夫的起点。因为一般人由于穷,便为金钱所诱,失去了人格。然而庄子却不然,他虽然很穷,对金钱却看得十分淡泊。

某次宋国的一位曹商,奉宋王之命出使秦国。回来的时候,带着一百多乘车子。便向庄子吹牛说:“叫我住在穷巷矮房下,黄脸瘪颈,织着草鞋过活,我是没有这样刻苦的本领啊!而我的本领,就是能瞬间拥有一百乘车子。”庄子带着讥讽的口气说:“我听说秦王有次生病,下诏求医。凡能替他开破脓疮的,赏一乘车;替他舔痔的,赏五乘车;做得越卑鄙无耻的,得车越多。你大概也替秦王医过痔吧!不然怎么得了这么多车呢?好了,你快去吧!”这段讽刺是多么得泼辣,尖刻,更可看出庄子对于那些一“无耻”所换来的荣誉富贵的深恶痛绝。

他曾遇到过妻子的死。他的朋友惠施来吊丧,看见庄子非但不悲哀,反而直着双脚,坐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可见庄子并非不爱他的妻子,他的先哭而后不哭,是他对死的悟解;而他之所以唱歌,乃是为了抒发对妻子的深情。最后他又遭遇到自己的死亡。在他临终时,几位亲近的弟子商量如何好好得安葬老师。庄子便说:“我把天当棺材,日月当连壁,星辰当珠玑,万物当葬品,一切都具全了,还有什么好商量的。弃在露天,送给乌鸦老鹰吃;埋在地下,送给蝼蛄蚂蚁吃,还不是一样?何必厚此薄彼,夺掉这边的粮食,送给那一边呢?”

庄子的故事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庄子之所以能逍遥,是由于他超脱了名利与死亡;而庄子之所以能超脱名利与死亡,乃是由于他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功夫。庄子虽然是一个隐士,却有救世的热情;虽然玩世不恭,却有严肃的道德使命;虽然鼓吹貌似浪漫的逍遥,却有极为深厚的学问与功夫。

名利是人类失去自由的脚镣与手铐。而死亡,却使人类的一切化为乌有,注定了命运的悲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挣脱名利的束缚,跳出死亡的陷井,还能有什么烦恼可言。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就是逍遥之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二
读后感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