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25摄氏度时,Ksp:【Mg(OH)2】=5.61*10负12次方,Ksp【MgF2】=7.42*10负11次方

2个回答

  • 问得很辛苦吧

    直接说题目.1是对的,2是错的,现在来解释一下.

    (1)Mg(OH)2的悬浊液说明有Mg(OH)2的不溶物,即Mg(OH)2溶解是饱和的.加入NH4Cl固体后,强电解质嘛,相当于是加入了铵根离子,铵根离子发生水解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使得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降低,更多的镁离子将会溶解进来,所以镁离子浓度增大了.这个过程一定要很清楚,以后分析问题都是这个思路.

    (2)同样是悬浊液,这次加入的是氟离子,虽然Ksp【MgF2】是要小于Ksp【Mg(OH)2】的,但是我们注意分析,只要氟离子浓度足够大,很少量的镁离子就能形成氟化镁沉淀,所以氢氧化镁转化成氟化镁完全是可行的,只是要求氟离子的浓度要足够高.

    你最后面的问题,就不太好回答了,关于溶解度和Ksp的关系,不管你们课本上是怎么写的,你可以从本质上来看一下这个关系,溶解度是100g水所能溶解的溶质质量,Ksp(溶度积)就不多说了,是离子浓度的关系,离子浓度是离子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之比,好吧,关系显得很凌乱了,我们这样想,如果已知某种难溶物质的溶度积,要求它的溶解度,我们必须知道物质的离子比例、摩尔质量,还要建立溶液体积和溶解了溶质的100g水的关系,定量计算时要列方程求解,当然也可以近似,忽略溶解的溶质的的质量(难溶嘛),再近似100g溶液就是0.1升,我们称这一串近似叫做“近似A”.此时所谓的同类型物质就有意义了,同类型的物质离子比例是相同的,摩尔质量有规律,比如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氢氧化镁、氢氧化钙,这样的物质可以在近似A的条件下分析,但是由于是近似,也并不严密,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可靠的.

    综上所述,虽然溶解度和溶度积都反映了溶解性的大小,但是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度量,定量关系可以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意义不大,定性可以在同类型物质间做近似分析.从考试的角度来看,从溶度积来分析溶解度的题目还是不多见的,因为这个本身就不严密,尤其是不同类型的物质之间,你只要知道他们两个没有确定的关系就好了,分析问题直接用溶度积,不用考虑溶解度.

    有点乱,不明白的再追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