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作文开头(7篇)
  • 7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从古时伯乐寻得千里马的故事写出了著名的《马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我曾读过一篇作文,大概是这样讲的。曾经有一批千里马,他一直期待着伯乐来寻找到它,但却一直不去寻找伯乐,在他等待伯乐的期间,分别有农民,工人,商人想让他为他们工作,跟着他们,但千里马心高气傲,不愿意跟随,他等了一年又一年。
  • 1200字以上 读后感
    篇一:《马说》读后感《马说》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此文写于贞元11年至贞元16年间,这时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没有达成,便写下此文来抒发“伯乐不常有”的情感。此文是写“千里马”因得不到“伯乐”的发掘,又因“食马者”用不适当的方法去饲养和对待“千里马”,从而导致“千里马”被埋没。在从中,作者把自己当作“千里马”,把发掘他的“伯乐”当作是“伯乐”,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是“食马者”,在最后,食马者还因不懂的是别“千里马“而感叹:”其真不知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 1200字以上 读后感
    马说读后感300字今天,我又搜集到了韩愈的《马说》这篇文章,读后也有一些感槪。(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550字 初一 读后感
    马说》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此文写于贞元11年至贞元16年间,这时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没有达成,便写下此文来抒发“伯乐不常有”的情感。此文是写“千里马”因得不到“伯乐”的发掘,又因“食马者”用不适当的方法去饲养和对待“千里马”,从而导致“千里马”被埋没。在从中,作者把自己当作“千里马”,把发掘他的“伯乐”当作是“伯乐”,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是“食马者”,在最后,食马者还因不懂的是别“千里马“而感叹:”其真不知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
  • 600字 初一 读后感
    马说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此文写于贞元11年至贞元16年间,这时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没有达成,便写下此文来抒发“伯乐不常有”的情感。此文是写“千里马”因得不到“伯乐”的发掘,又因“食马者”用不适当的方法去饲养和对待“千里马”,从而导致“千里马”被埋没。在从中,作者把自己当作“千里马”,把发掘他的“伯乐”当作是“伯乐”,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是“食马者”,在最后,食马者还因不懂的是别“千里马“而感叹:”其真不知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 800字 初二 读后感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在这篇以马喻人的议论文当中,作者不仅诚恳诚挚的畅谈了关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和愤懑之情,而且深度解说了有才之人不能充分发挥余光余热的关键所在,以此告诉上位者既要懂得拉拢结交人才,又要学会善用、重用大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这句开篇之句当中,作者把人才比做了日行千里的千里马,把统治者当做了能否识别宝马的伯乐,以此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不能很好发现人才的愤懑之情,也充分展现了自己不能大展身手、不能实现梦想、不能成就大事、不能完成
  • 5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马说》里面,韩愈以马喻人,表面说马,其实说人。“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枷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眼看着名马宝驹无法日驰千里,甚至连机会都没有,着实令人痛心,而我们社会之中的人才被埋没的现象似乎并不比这种情况好多少。“怀才不遇”的境况几乎千年如斯,慨叹之声即便在沉积如山的历史旧纸堆中仍然清晰可闻。鲁迅先生说,我们不缺乏天才,只是缺乏天才成长的土壤。道理是一样的,慧眼识英才、众心一致育英才、真心诚意地用英才,使千里马不至于“骄死于槽沥之间”,其责任不仅仅在于世间的’‘伯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