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别处
——读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随感
在湘西那个美丽的小镇凤凰,总能看见一个矮小的身影沿着大街小巷游逛。他有时拎着书篮,过小溪的时候就将它顶在头上,有时干脆就把那多余的篮子交给土地神看管,自己跪到田塍上捉蟋蟀。他看人织绳子,织竹簟,做香;看人下棋、打拳,相骂,看磨针,剃头,打豆腐。还特别镇定地看人扎冥器,甚至看被野狗咋碎的尸骨,还特别不尊敬的拿木棍戳死人的头颅。当然,他也看满天斑斓的风筝,看树上累累的果实,听黄鹂悠扬的歌声。他为此不断逃学并乐在其中,因此每每要挨家人的惩罚,但即便罚跪的时候他也不闲着,他的思想天马行空,想着大地上的事情,他亲眼见过的,听到的,接触过的一切鲜活的事情。于是,渐渐的,人间生活这本大书被他一页页揭开,这颗灵慧的心从此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他的内心充满了世界上最真挚纯朴的感悟。他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如同涓涓的小溪,至清至纯,流出了这个最美丽的水乡凤凰,也载来了一位性灵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一丝不苟的给我们讲他的童年,讲他如何变着法子逃学,讲小小的教室如何无法锁住他插上翅膀的心思。他的全部乐趣都在于教室外凤凰镇上各色各样的人和事,还有如今的孩子看不到的乡情野趣。也正是有了凤凰这个灵秀的好地方,沈从文这颗好奇的心才得以逍遥自在的捕捉人间每一缕情趣。
沈从文的童年,无疑对他以后的创作起到不可撼动的作用。沈从文,厌恶世俗但又因其身上具有社会责任感所以并不愤世,而是将他一腔明净的心思寄于唤起人们对人性与爱的思考上。如果说他的思想是一朵不染的莲花,那么这颗种子,就是在童年播种下的。那用于贡奉人性的洁白象牙塔,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悄悄打着基础。
然而,他的童年毕竟在别处,在中国最美的山水中,回到这一代青年人的童年,恐怕无人可以与沈从文比拟。八十年代的青年人也不乏思想深刻、认识清醒的,可是在如同工厂流水线般打造考试机器的教育制度下,这批年轻人多数成了异类、“愤青”。他们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尖锐的讽刺与批判。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的他们,敢于用自己的声音与热情表达人生观。比如韩寒、春树等。他们的文字一如这个城市的钢筋水泥般冰冷,总会令人掠过一丝心寒。也许与过去的文人相比,他们的思想深度毫不逊色,可这种深刻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社会阴暗的失望与不屑上的。很少能从这一批年青人身上读到沈从文那种一派清波般的语言,那种像阳光下溪水潺潺流过心头的感受。多数时候,我会从他们的文字里读出心酸,由大笑到落泪,深深的被触痛,却无法感受到心灵上温柔的抚摸,不夸张的说,我从这些青年人身上读到绝望。而沈先生,至少能给予我们些许希望与鼓励。即使沈老对于拯救人性这个壮举有心无力,他依然能保持真自我而不会被同化。无论身在何处,他都记着他的凤凰,一片净土。他有可以守望的纯真与美好,所以保持着不渝的赤子之心。
凤凰这个小学童因为逃学,明白了许多孩子一辈子也不会明白的东西。他说:“我就喜欢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而我们无从逃学,我们只有一本又一本读着“小书”。终于,有人不干了,激流勇退投身写作,最终湮灭在各种各样的利欲中。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们不仅无法拥有一个很“童年”的童年。
更可悲的是,我们连精神世界中最神圣的地盘也无力抵抗时代洪流的冲击。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腰包渐鼓。没有童年,所以想象无法插上翅膀。
所以大人们都特别现实的抨击现实,然后再特别现实的继续着现实。
沈先生的童年,在别处。
童年夏夜的往事
青岛莱西市实验中学初一
乔琳珺
童年,最多的记忆都是和外婆在一起,最快乐的记忆是在夏夜。
捉蛐蛐
小时候的我不怕虫子,所以总爱和哥哥姐姐一起捉蛐蛐。草丛里,路灯下,大树边,都能听到蛐蛐的叫声,所以这些地方,也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瞧!哪里有只蛐蛐!”我循声望去,只看见一只大蛐蛐正趴在石板上。我小心翼翼地跑过去,伸手捉住了它。我将它装在一个塑料瓶里,继续在朦胧的夜色理寻找着蛐蛐的身影。
捉迷藏
用蛐蛐的叫声当伴奏,开始了新游戏。“剪子、包袱、锤!呀!你输了!”我兴高采烈地用一块布条蒙住了小伙伴的眼睛。“一,二,三……”我赶快溜到了树后面。“藏好了没有?”“藏好啦!”不知是谁应了她,第一个被抓住。我躲在树后面,咯咯地笑着。笑的太大声,所以…“呀!又抓到一个!”我惊讶地抬起头,发现小伙伴正得意地看着我。唉,只好乖乖地出局。
放烟花
家里还留着去年剩下的小烟花。我从角落里翻了出来,兴冲冲地让姥爷点上烟花。“哧--”我手里举着烟花,好像一个小火炬手。烟花的颜色不断变着,不一会就灭了。于是,我把烟花都放在一起。点燃,搞了一场“烟花盛会”。
童年的夏夜如此的无忧无虑,我真希望玩一回“穿越”,把我再带回那个无忧无虑的时空……
指导教师:乔永奎
相关推荐
-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一本书,可惜我没有看过。所以我的文章顶多盗用一下他的书名,里边的内容绝对不会叠合。用一句影视界很火的话说“本故事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鲁迅的话。今天就是旧历的三十,我在家里呆着特没劲,就冒着零下10多度的天气来上网了。放假了,没有一个同学朋友找我,如黑莲花盛开以后空旷的寂寞。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了一个人也不认识但是因为一个早拆迁了的精神病医院而闻名遐迩的紧凑的小镇里。也不在小镇的繁华地段,所以要走大约2里路那么远的路程才能找到一家网吧。小镇的经济水平显然同中国飞速发展的节奏脱了轨,网吧的网速比拨号网络还慢,除了上不了QQ不说,而且会时不时的死机。即使是这样,网吧里的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前天还和哥哥一块上街来买些爆竹和对联,想上会网,找了大半天愣是没有找见。人生地不熟,连个网吧也找不见,今天还是问一个七八岁的的小孩子才找到的。生活在别处,虽说认得东西南北,但是自己的头脑中始终充斥着一种孤苦的流离失所的感觉。和最近几天比起来,我真觉得自己2007在学校里呆着的一年像是回家一样。所以现在要我把那篇文章的后几段写下去的时候,我会有一种自己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从放假到现在也有5天了,本来想趁着寒假没有同学朋友的打扰从失败中起立,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狠命地学习,但是从早上一起床到晚上脱衣睡觉之前,自己始终拿着遥控器不放。所有的台挨着换,所有的节目挨着看。从央视的音乐演唱会、体育NBA、科技与自然到地方台的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了地地道道的。虚度年华,谋杀自己。生活在别处,完全乱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节奏和目的。假前还买了几本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想丰富一下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变得深刻一些的,但是回家时没有拿回来,怕自己读不完。有自知之明。带回一本书,王小波的集子,很久之前就买上了,但是到现在也没有看了多少,只是把《黄金时代》、《唐人故事》、《理想国与哲人王》全部和《白银时代》的一部分给看了,《青铜时代》根本就没有动。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把王小波推崇至和鲁迅先生、钱钟书一样的高度,一样的地位。我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对比过他们三大家的,这里就不说了。我好恨,恨自己的不懂得珍惜时间。但只是我好恨,却没有进一步的措施来补偿。如果非要说自己在努力做什么进行补偿的话,就是最近又在试着写一个中篇,但是和先前的几篇一样始终找不见很顺畅的感觉,没有自己在学校上玩自习时,在明黄的灯管下那样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人物的对白也很苍白无力。他们随着我一起生活在了他乡,生活在了别处。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感慨总是颇多的,但是自己却一点写诗的灵感也没有。爸爸妈妈和哥哥都在,自己也不算是孤苦伶仃的样子。但是就是找不到在故乡小城里那种妙不可言的熟悉感与莫名其妙的亲切感。生活在别处,惆怅总是少不了的,但是感慨都随寒冷的节气冻结了。网吧外已经响起了轰鸣震耳却满含喜庆的爆竹声,我知道马上就要过年了,但是一点过年的感觉都找不到了。生活在别处,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买。不过自己平时买的衣服稍微洗一下就足够应付这一年了。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村上春树这个很独特的作家,不知道他现在在做什么。或许又在写些“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的句子吧。我不是村上,我只是一个丢失了目标,丢失了生活乐趣的人。我想说的是:生活在别处,也要恣意地穿行。在18岁来临之前继续做自己肆意妄为的孩子。1200字以上 高二 读后感
-
若是生活在别处_1500字若是生活在别处。最近我常常想,若是生活在别处,我会生活在哪一个别处。恩雅说,每个人都有一条根,它就在脚下,每离开故土一寸便会异常疼痛。可我固执地喜欢生活在别处的感觉。或许别处才是我的故土?又或许我现在的故土才是我的别处?1我想去一个临海的小城。我想去一个临海的小城,找一家可以看见海景并且干净舒适的酒店住下。拉开房间的窗帘,可以透过落地窗看见阳光洒满海面,浅蓝色的海水随风轻轻拍击着海边的礁石,白色的浪花一次次涌上沙滩润湿海沙上人们留下的足迹。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地起床,带着DV或是相机到海边看日出和潮水涨落,然后在海滩上跑一会儿步;每天傍晚的时候我都会端着咖啡杯站在落地窗前静静地看着落日的余晖染红海面和天空,看着漂亮的海鸟们扑闪着巨大的翅膀盘旋在海面上,看着沙滩上的人们一个个离去,一直看到太阳那张通红的脸完全浸没在海平线以下,月亮为大海披上银色的新装。白天,我要走遍这座海边小城的大街小巷,听着当地的人们用我并不怎么听得懂的语言闲话家常,我要拍下所有别致的风景;夜晚,我要在酒店里整理一下白天所拍的照片,写一些文字,然后洗一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再然后坐在被子里一手握着遥控器飞快地换台,一手拿着电话和家人或是朋友聊天分享我一整天的收获。最后我调好IPOD上的睡眠计时器,关上灯,听着自己喜欢的歌,睡着。2我想去西藏,这个想法或许有些庸俗,有些过时,但我真的想去那里。我想去看看那里终年积雪的大片雪山无瑕的纯白;我想去看看那里清澈干净的天空令人窒息的湛蓝;我想去看看那里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扬;我想看看那里虔诚的人们一步一朝拜;我想看看那里的寺庙外一排排转经筒轻轻转动;我想看看苍山上寂寞盘旋的孤鹰怎样飞翔。我要在布达拉宫前拍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寄给朋友,我要尝一尝酥油茶和青稞酒的滋味,我要虔诚地低下头待藏族老阿妈将纯白的哈达系在我的脖子上,我要听那些脸蛋通红的小孩害羞地唱那些古老的歌谣。白天我要拿着我的相机,四处游赏,四处拍照,听当地的人们用生疏的普通话回答我哪个地方该怎样去然后热情地对我说“扎西得勒”;夜晚我要用热水泡着脚,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与远处苍山上的白雪交相辉映,听着楼下房东一家用藏语说说笑笑,慢慢进入梦乡。3我想去江南。我不是江南的人,可是我却总觉得江南才是我的故土。或许去绍兴,或许去周庄,总之,我要去的是一个古风犹存的江南小镇。江南,一个承载了太多东西的地方。承载了太多文人的爱,也承载了太多墨客的闲愁;承载了太多才子的传奇,也承载了太多红颜的眼泪;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繁华,也承载了太多繁华后的苍凉;承载了太多人的乌托邦世界,承载了太多人的向往。所以我想去江南。我想去触摸那江南的山山水水,在那山水中寻找江南的过往,寻找那些悲欢离合,那些爱恨情愁,那些如烟繁华,那些古老而温婉的故事。我要住在临河的吊脚楼上的客栈里,清晨,听着江边姑娘们捶洗衣裳的声音醒来,看着青石板街上渐渐热闹起来。江边洗衣姑娘们用木棒有节奏地捶打着衣服,不时溅起晶莹剔透的水珠;江面上薄薄的晨雾润湿了初升的太阳,阳光柔和地慢慢洒开。傍晚,看着夕阳缓缓落下,隔江的小村落中炊烟袅袅升起,千家万户都泛出温暖的灯光。白天我要租一只乌篷船在江上泛舟,或是在一条条老街长巷中徘徊,我要用瞳孔收集阳光下屋檐的棱角,我要用脚步丈量青石板街的宽度。夜晚我要站在吊脚楼的阳台上,看江面上来回穿梭的乌篷船碰碎水中月亮的脸庞,听着远处谁家庭院里传来的笛声,看着老城墙上上残缺的砖块想象那里是否也曾经站过多少穿着不锈的铁衣的战士。想着江南春天会不会满城飞絮,想着江南雨后会不会有一个身着罗裳的女子轻叹怨曲,想着想着,想到迷迷糊糊地睡着。一个人旅行/在别处生活/用行囊作伴/听风从耳边掠过/看太阳又升起了相信我会找到/那一个/春暖花开的别处1200字以上 高二 散文
-
行走在童年的相片上有人说,童年是一部浪漫的人生戏剧,这里有最洒脱的笑靥,有最真诚的流泪;有人说,童年是一辑完美的故事歌谣,这里有童话做翅膀,有歌谣飞幻成天籁的想象;还有人说,童年是一幅无瑕的壁画,雕刻了人生昨天的纯朴无邪,演尽了人间的心驰神往;而我说,童年时一张无憾的相片,长大了,翻一翻,又如走在儿时的路上,这时来点感怀的眼泪又何妨?(一)到人间我无法选择,总之最终我来到世上,出生时无奈的,所以新生儿必定要伴着一声啼哭降落。如果到人间是人生的第一张相片,那它必定是黑白的,不带任何的感情,没有任何的修饰,来了就定居下,管他前生在时间充满了多少怨恨。触摸一下最本初的自我,心一下子就被感情蓄满了,挤一挤就会泪雨滂沱。那时的我干瘪着嘴,紧锁着眉,睁着滚大的眼睛吃惊地望着这个世界,因为我没有牙,不认识爸妈,更被眼前的光亮刺痛了双眼,小小的我渴望快快长大,所以我学会了快快地爬,那时的我有着大大的梦,因为踩在黑白的时代,却渴望着彩色的飞旋。(二)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大了,那时的我已能数清自己长了几颗牙,我必须承认我踏上童年中最炫彩的道路,一张张彩色照片记载了我无畏的笑容、大胆放肆的嚎哭、狂放泼辣的自我陶醉……路上风景甚好,我曾笑过、哭过、回忆过。我曾幼稚地被妈妈骗着吃饭睡觉,我曾为一辆玩具车和朋友大打出手,我曾用拙劣的线条描摹幻想中的乌托邦,我更揪住爷爷的胡子满地乱爬……那时的我疯疯癫癫却绝不癫痫,有哭有笑却绝不知羞怯,颠覆了世界也不怕那成绩单幻化成的五指山。一切的一切,均因身在童年而骄傲;所有的所有,均以年少为借口。童年没有也无需理由,童年永远在路上,这条路任你猖狂。(三)凄美地告别走过了黑白,历经了幻彩,我们终究还是童年的过客。花开一季曾为我,而今却与谁相逢,飘零的秋叶铸成了不谢的帷幕,埋葬了我老去的童年。眼间,童音丢失了;眼间,童乐不见了;眼间,童趣成传说了。行走在童年的相片上,恣意地哭笑成为我仅存的骄傲。童年拥抱的幻想,而今早已烟消云散,童年的丢失而今却要残酷的现实来加倍补偿。一身就成为永别,赤条条地来最终也要赤条条地走。童年是悲剧吗?或许童年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又要再长大,凄美地告别童年。童年的路已到了尽头,但那最后连的并不是地平线,更不是天边,相片的空白铸成了一堵墙,挡住了我们重返的路线。童年是一个唯美,童年是一场心伤,童年是一个神话,童年是一次悲哀。行走在童年的相片上,我懂得我已打捞了美好的回忆,于我,童心无邪、童趣质朴、童年无憾。童年的影集虽已结束,但童年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一刻不停地行走,记忆就不会中断,时光无需倒,我却会重新站回原点。得到了的已足够多,该分手时犹豫也没有理由。童年我珍藏了,等老了,我会蘸着月光来品尝……烟台市青华中学(烟台二中南校区)高二:栾淑洁1000字 高二 散文
-
收藏逝在老家的童年我的童年已不再,它永恒地逝在了老家。但那些美丽如花的记忆,早已安详地被收藏于心,鲜活如初,笑语依然。草色遥看近却无且不说皓月明澈当空照,也不说数鸟鸣啭于林中,只看初春的淅沥小雨,就能为童年铺上清丽的底色,正如那“人家屋顶上全笼了一层薄烟,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和平的夜”,细雨漫天,古朴的屋子朦朦胧胧,我欢喜地踩开水花,一路蹦跳。在“落雨大,水浸街”的青花瓷色的天宇下,一群羊娇嗔着迈着小碎步疾走,险些踩歪了初生的草叶,它们,宛如一幅美丽雅致的水墨画。架下葡萄深碧记得院东有一茂密的葡萄架,夏日的傍晚,常有鸟儿栖息乘凉,我们一家也常在架下吃晚饭。——因为那里真漂亮!宽大的叶子清碧,高大的藤蔓细软,风一拂,它们相互碰撞,发出“沙拉沙拉”的响声,既若江南采莲女的浅笑,又似鸟翼划动飞空的微声,宛若天籁。并且爷爷畅快地大笑,父母和谐地欢声笑语,鸟鸣和着树影在天地间流转,给我的心灵注入了最初的真、善和美。那旧日的时光,当真无忧无虑,“落泪,也不觉得悲凉”!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儿时最喜读书,也正是那时植根的功底赋予了我智慧和灵气。窗台上,书柜里 ,茶几上……都有书——那扇神奇的门。我叩门寻访不见人,就摘录了他们的思想:《满江红》、《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细嚼方悟。千百年前的智者啊,你可否知,那个小女孩深情朗读,观摩你的作品时会落泪,欢欣、感动并成长?那些整天酣畅淋漓遨游书海的日子多么美妙,并为我单纯的童年充盈了芳华!我将永远铭记我的童年!也许,保持童心是收藏童年的最佳方式。拥有童心,拥有对美好的皈依和向往,并为世界的真善美做出贡献,童年将永远被我们收藏、铭记、珍惜!600字 高二 散文
-
童年岁月渐逝,内心早已不再是清透空洞而又纯洁的白,那些斑斓细朦的色彩带着傲然一世的姿态入侵,酝酿地染着,徐徐绽开,独独隶属于自己的绚丽色彩,妖艳繁花。稚嫩、青涩、成熟、沧桑、垂暮。这是一陌幽远曲折的小路,于世界如此,因属个人,于个人则否。这条路或许到不了终点站,或许会戛然而止,或许会伴着风雪雨雹,或许会遗失一些些美好一些些痛苦并不完整,或许会慢慢的充实的悠然走完,再或段段片段串连而成。但是,即使在同一世界里也不会有两段相同的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踏出的隶属于己的阡陌小路。而每一段阡陌最无忧最美好最新奇莫过于最初的那段旅程。只因那时我们还稚嫩,还懵懂,还柔软无瑕,还有很多时光,还有似乎用不完的好奇心和耐心,还有人为我们遮风挡雨。即使是长大了,也还有很多更多的懵懂,稚嫩,纯洁,美好的童年来填补那些需要柔软温暖的.童年来填补的冰冷的洞。童年是甜甜软软又丝丝暖暖的膨膨棉花糖,是浓浓蜜蜜又有点点冷腻的冰淇淋,是圆圆扁扁的被色彩砸碎的美味波板糖,是带着点点浓香泛着油光的炸鸡,是微风拂面下的些许玩着自己组装的物件的莫名心跳,是轻轻薄透又明亮的彩色泡泡漫天飞舞。童年无疑是人在旅途上一块适时出现的口感顺滑令人回味无穷的蜜心慕斯,一篇可悉心珍藏可反复揣摩的美妙诗文,一方可传世流传反复碾磨的清香琉璃墨,一幅印刻着回忆的柔情画作,一位欢乐无忧的音乐小精灵。于是,诗人用华文丽藻去细细描写称颂,画家用温和愉悦的暖色调色彩去渲染,音乐家用欢畅跳跃的音符去浅唱,美食家用甜蜜的食材去打动味蕾。于是,童年似成为了一个鲜活的人。然后,童年成为每个人记忆深处的内心的不可抹灭的刻骨存在。白皙似雪的纸不会再在片片雪白中孤独,他将被童年斑斓细朦的色彩渲染出绚丽的娇艳繁花。700字 高二 散文
-
目送兮,不落别处 _120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从未有过这样一句话,叫我泪流满面,“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初读,泛起一波辛酸与无奈,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寒风瑟瑟的夜晚您送了一步又一步,妈妈柔声呵斥您。小搀猫似的我像个会走路的复读机,“下次我还要吃你做的饺子。”您笑的和不拢嘴,不厌其烦的答应着。望着我们的背影,我无法体会您当时的心情,但那期盼的眼神,不受控制向前迈的脚步,一遍又一遍的招手再见,佝偻的身躯……这一切永远镌刻在我心低最柔软的地方。前天早晨,姐姐的孩子去上学。姐姐满眼的担忧,探着身子注视,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于街角,她还时不时朝窗外凝望,自言自语:“路上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吧。”我忽然沉重了很多,又释然了很多,这是人生的轮回,子女继承着上一辈殷切的目送延续着对下一辈无止境的目送。我不喜欢风花雪月的莺歌燕语,很甜蜜,很感伤,却缺少一种厚重感,文字的厚重,历史的厚重,情意的厚重。读龙应台的作品,需要一颗“竹不留声,雁不留影”的“闲心,静心,忧心。”我相信,这不是文章,是灵魂的申诉,心灵彷徨后的呐喊。每逢假期,报纸旅游特刊总有一条路线,“金门三日游”“好金门三千九百九十九元,战地风光余韵犹存”。我一直心存敬畏,因为“这里的人,好多在上学的路上失去了一条手臂,一条腿。这里的人,好多过了海去买瓶酱油就隔了五十年才能回来,回来时,辫子姑娘已是白发干枯的老妇;找到老家,看见老家的顶都垮了,墙半倒,虽然柚子还开着香花。捡起一张残破的黑白照,她老泪纵横,什么都不认的了。”第一次接触这段文字,自诩理性的我颤抖了,我不敢正视,不管是文字还是历史,因为这不是新闻,不是回忆,是赤裸裸的苦难和接受真相后的万念俱灰。“这个小小的美丽的岛在四十四天内承受了四十七万枚炸弹从天而降的轰炸。在四十年的战地封锁中又在地下埋藏了不知其数目的地雷。这里的孩子没人敢到沙滩上嬉耍追逐,这里的大人从没见过家乡的地图,从不敢问山头的那一边有多远,从不敢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管是反抗者还是侵略者,他们或为天下苍生或为一己私利,血染了这个灰色岛屿,胜利者载誉而归,开始新生活,失败者铩羽而归,也开始新生活。留下面对需要四千三百年才能清除的地雷的子民,新生活在哪?《目送》的绵绵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交融,《目送》的绵绵生命,是正义背后的罪恶和时代的残酷与疼痛。林清玄引用过伟大禅师庞蕴的名言“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纯洁的雪花飘落融化,却悄悄滋润了我们的心田。真好!茶,一杯已尽,不愿再续。挑灯听雨,会心之状,不觉宛尔。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战策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
故乡在童年那头我想要向大家推荐的文章选自7年级《现代文阅读》第28课《故乡在童年那头》推荐理由:故乡是个美丽的地方,童年是沉淀了的记忆。故乡在童年那一头?那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写过这样一篇作文吧:《我的童年(故乡)》那么你写过几次呢?随着你越来越好的文笔,故乡去了哪里……随着时光的冲洗,童年……故乡越发朦胧了许。《故乡在童年那头》读到这个题目我先是迷惑然后心脏便开始隐隐做痛,作者那淡淡的,略带忧伤却又不失柔情的笔调就如同喷香的面包等待我去“啃”它。它并不算长却无比感人,多用写景来渲染气氛;它结钩不算太紧凑却能引人入胜,或喜或悲都只有了寥寥数语来叙述“我”的童年;它语言夹杂着些家乡话却反显得更加真实亲切,有喜似无喜,无悲却似有悲。它就是这般神秘这般吸引着我,读起它心中便会有一丝惋惜,一丝无奈,一丝想念。它让我浮想联翩!这便是我推荐它的理由,它的韵味是那么悠长,光是我的一面之词并不能让大家体会到它的意境,了解它的真谛还需要大家自己去品味。美点回放:五月放天,蝉拉长声调叫唤,母亲低头拉着车子,上面放着我们的行李,我在后面推着车。爷爷把我们送到村口那颗蓬勃的皂角树下。村子里静静的,没有一个人影,窄窄的土路上,也看不到人。在两村界河边,有一头羊埋头吃草。世界安静极了。赏析:“五月天”说明天气极热,“蝉拉长声调叫唤”烘托烦闷的气氛,“低头”表面意思是说:因天气极热所以低头避阳。实际意思是说:作者及母亲的情绪极低,心情低落。划红线的句子则是四周的景物描写,以写物静来突出人的心中的不平,渲染悲伤,不舍及无奈,失落气氛。画黑色双横线的句子再次说明了作者的失落不舍得离开的心理。我的感悟: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寻找她时,就只剩下两个汉字了。故乡就是逝去的永不会来的那个东西。”时,我震撼了,脑袋中“嗡”的一声响“我的故乡还剩了什么?”眼神变得空洞了。忽忆起我上次回故乡以是什么了,自从外婆死了以后似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和作者一样我得童年也是在小山村里,不同的是我的童年是欢声笑语编织成的。可我只把故乡当做我的以前,从未想过它会被沉封。我该怎么办?茫然还是茫然……“既然无法挽回就珍惜吧!”脑海中冒出了这样一句话。珍惜?珍惜!趁我心中还留有一点属于故乡的回忆就珍惜吧,回去看一看那还在的乡野,即使已物是人非也去记住吧!这故乡的景,不用文笔去编写,用心去记忆……还在的美好。你们呢?故乡在童年那头,童年被遗忘在梦里头,那就让我们学会去珍惜这个梦,即使它只是道梦的痕迹,用心便美丽。一年级:玉月还尘900字 一年级 读后感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前,学到了一篇关于高尔基的文章。老师对我们说,他有一部三部曲叫《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老师讲了不只一遍,然而这本书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专门到了书店找到了这本书。回到家,我一门心思扑在书上,阿廖沙的童年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个窒息的天地,让我们无法生存,但是苦难的童年并没有使阿廖沙失掉对生活的希望。从小失去父爱,外公又是个小霸主,外婆和妈妈不能给他较好的生活条件,但他没有埋怨。阿廖沙的外婆在幼小的他心灵里播散了善良的种子,虽然他一直格格不入,但一直伴随着他以后的人生思索。11岁自食其力,16岁在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开始接触工作,每天循规蹈矩的生活,充分的展现了阿廖沙持之以恒的精神。捡破烂,在不堪入目的环境下生活,这种屈辱阿廖沙坚持了下来,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没有失掉信心,因为他想要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机会。正视命运的他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任何一个人,善待身边每一个人。乐观向上的阿廖沙对于曲折的道路,他没有屈服,他忍受了甚至连一个成人都无法承受的压力。俄罗斯19世纪一个黑暗的社会,阿廖沙居然去喀山大学读书了,也许用‘居然’这个字眼不合适,因为当阿廖沙在人间时,他疯狂的读书,如饥似渴的扑在书上,废寝忘食的去看书,也许这就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的真谛吧!当知道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时,我血管里的血不再流动,脉搏不在跳动,伸出的手僵住了,大名鼎鼎的高尔基竟有这样让人难以想象的经历,我想到了夏洛蒂.勃朗特,他们的经历竟这么相似,霍金说: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是啊,命运是不可能公平的,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我相信咱们的前方就是晴天!六年级:赵雅文6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童年》今天,老师建议我们读一本书——《童年》,我便按照老师的建议去读。《童年》作者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为大的作家,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还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喜欢读名著,喜欢在读的同时与这些伟人交流,让自己学到更多……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们童年无不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我们还经常抱怨,可高尔基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父亲,他与妈妈艰苦的生活,可他也并没有埋怨生活,他奋发向上……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幼年丧父,跟随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破产的外祖父家,可他并未过上好日子,却在这里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毒打。这之后他又遇到了他的两位舅舅、伊凡等,并发生了种种不幸的事,这些事往往还从我眼前浮过,让我为他的遭遇所感叹。阿廖沙的童年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他的亲人,阿廖沙从他们那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了一些道理,在那个悲惨的年代,不管怎样都要做一个不向丑恶屈膝低头的人,然而那些贪婪的、残忍的、黑暗的、愚昧的人——为争夺财产,为一点点小事而争吵的人,即使是在这个社会也是遭人唾弃的。不过在这混混暗暗的社会也有着像阿廖沙外祖母一样善良的、勤劳的、坚强的人。他们是社会永远的光亮,值得人们所赞颂……合上书,闭上眼细细再一次品味人物之间的各种情感及童年时的那份悲痛。现在,我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童年》。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节变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悬念骤生,波澜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构思。7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在雪花的陪伴下,我读完了这本厚厚的《童年》,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惭愧与懊悔,想到自己与高尔基生活得巨大悬殊。他四岁丧父,跟随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中。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东西,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两位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吝啬、小气、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吵,从善良与邪恶之间,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回想起我们的童年,那是多么无忧无虑啊,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在爷爷奶奶的疼爱中成长,而阿廖沙却在很小的时候永远失去父亲,母亲也把他丢在了外祖父家,想到以前,我闹着叫妈妈买糖的行为是多么娇气。是啊,我们经常对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用顾着让父母为自己遮风挡雨,从不用自己独自在“人间”闯荡。现在,我们应该悔过曾经的奢望,应该不再浪费任何东西,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便足够了。作为21世纪的新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奋斗,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还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明天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扞卫美好的生活。5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生活在别处上海这两天很冷,有时候也会夹杂着一场小雨,冷不丁的让人着凉。突然觉得自己反应迟钝,这么冷的天,连秋裤都不急的穿,于是,只有选择在寒风中凌乱,瑟瑟发抖。一连两天没去上班,吃过饭便蜷缩在被窝里,难怪有本书叫《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原来,青春是用来祭奠的。上月中旬,朋友从西安坐了八九个小时的车专程来看我,我们是大学校友,一开始他是我的学长,后来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总是挂科,便留了一级,我们是因为同一兴趣认识的,他的书法写得好,练了一手绝活,没事总喜欢写魏碑,像《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西岳华山庙碑》等写的很传神,我和他不同,我不是中央军,我是地方的杂牌部队,或者是被收编的土匪,流里流气的。每当他一出场,底下人就能看出典型的做学问的大师,而我一出场,则像是走秀的跳梁小丑。不过,从学校出来后,他却没有与书法有缘,倒是我与书法沾了点儿边。这次见面,我们仅仅是聊了会儿,也没多说别的。我发现他变得接地气了,见面寒暄了几句,便问起我最近怎么样?一个月多少钱?有什么想法?谈女朋友了没?这和他以前是大不相同的,我先是一愣,而后便沉思起来。深深地叹了口气,原来任何人在现实面前,都那么脆弱,都那么的不堪重负,都会低下高贵的头颅,生活,毋则说是命运,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任何人在现实面前都会屈服。于是,我也会叹道:此乃时也,运也,命也。哦!他也是凡人。中午,我带他去吃饭。我打算带他去吃西餐,他却断然拒绝了,说生活不易,来点最简单的,我不情愿地带他去楼下吃了快餐。之后,由于工作忙,走不开,简单的续了一会儿,告诉他去外滩该走的路线,便分别了,晚上我也没有去送他,不是不想去,是不愿意看到现在他浮沉世俗的样子。最近网传歌手李玉刚在台湾某寺庙剃度出家,佛渡有缘人,莫非他看透了,释然了。一直觉得他很高尚、很纯粹,像他这样不染纤尘的男子,实是难得。今天偶然打开网页,才发现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事,红尘俗世,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放下,即使放下了,也不会万般自在。而后李玉刚说修禅是为了艺术的沉淀。直白些,就是想寻找灵魂的寄托,或者说是抱一只公鸡去生蛋。前几天,阿影买了一些墙纸,两块桌布,被罩床单四件套洗干净,过来给我收拾房间。我说不用,理由是简简单单的就好。我的人生里不需要去装饰,顺其自然就好。可她却不这么认为,她的信条里不能有半点尘埃,哪怕是地板也要用拖把拖一遍之后,再拿毛巾把它擦干。好像这个世界不能有半点污秽,在她的世界里,真善美与假丑恶永远是泾渭分明。倒让我想起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最近忙着出国签证的事,胡子也懒得理,周六去照二寸白底相片,胡子拉碴的,很伤大雅。晚上回来快十点了,之后懒得洗头,索性去门口理发店,洗剪吹倒是方便。回到家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东西乱放,懒得去擦地板,懒得去叠被子,懒得去整理衣物,不过几天,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原位。仿佛生活对我来说,不是那么精致。我想要适应生活,更多的是要顺从。每次上班,走在地铁通道内,总会遇见一位三十多岁的疯疯癫癫的女人,她习惯性的跪在拐角,摇着手里的铁盒子,等着过往的人去施舍。每次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总会遇见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跪在那里,头贴在地上,前面有一铁罐,里面零零星星的放着几个硬币,即便是天上下起雨来,她也不去躲避,任由雨点打在她弯曲的背上。生活,很是残忍,有时候对于他们来讲,不仅仅是无助,更是一种等待,在生与死的边缘上徘徊。我也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哪怕是努力过,可最终也会灭亡。我会叹道:此乃时也,运也,命也。仿佛我们这一生,都是会遇见被命运剥落下的那份真实。像一朵莲花,从亭亭净植的美好华年开到枯萎颓败,再由疾风骤雨百般吹打,只影摇曳。有的人成功了,但也会叹英雄迟暮,有的人失败了,也会随波逐流,生活的真谛,不仅仅是由胜利者定义,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人在患得患失中平凡。始终有希望,也始终无望。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
幸福在别处_1200字人生虽然短促,可是,留给生命的过程却很漫长,内容丰富无比。然而,在短暂而漫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幸福的体验,无数的烦恼,无数的痛苦,无数的耻辱,无数的压迫,甚至是心灵无数次的面对死亡,都一一从你的生活里盘旋、积淀、更新,匆匆而过。幸福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层次,幸福是人生最大的酬报,幸福是每一个人来过世界之后对生活的感恩,幸福又是你对身边的重新认识和重新体验。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美丽的远方。不论我们长得多大,走得多远,美丽的东西不仅在心里盘旋,而且,更在你无法涉足的远方。你可以眺望天际,远方的暇想引诱着你,对明天,对将来,对你的以后,充满着幸福的憧憬。这是身边的生活所不能给予的安慰,这是眼前的人生所不能展示的温柔。美丽在远方,那是陌生的感觉给你的美感;这是你无法到达的地方,就像你无法抵达童话的世界,而只能隔着厚厚的木质栅栏,注目着那些用图片和文字构成的乐园。其实远方是什么?远方里的美丽是否如你所想,远方是否就是你幻想里的美丽?设计和理想永远都是美丽的梦幻,而远方恰恰就是人生情感的一种设计,人生追求的理想抵达。每一个人的目光,都会觉得永恒的幸福,永远站在别处。真正的幸福是在别处,别处的风景、别处的生活、别处的男女,甚至是别处的情感,仿佛站在距离之外,都成为一种超脱现实、滋润无比,带着欣赏的感受,都成为诱惑无比的理想。我们往往会在别人的幸福中,找到自己并不幸福的生活,找到物具在漆染之后的美丽外层,找到一种错觉里的甜蜜。生活中的远方和幸福的别处,都是人类精神在现实的挤压之中,产生和散发而出的情感醉酒。远方和别处并能解决沉闷的心情,恰恰在长期惯性的生活之中,它们构成了对平凡的反抗,对规则的背叛,对自我的释放的诱惑。幸福在别处,永远都是人类的错觉,不论远方还是别处,距离都是一种本能的感觉,它以晕眩的光环,对人类的生活和错误开始了慢步的引导。远方的别处,以种种不同的方式浸入着我们,包括我们的远足、包括我们的婚姻,包括我们的毒品,甚至还包括我们对于婚外情感的窥视。在身边的生活里,正因为苍生之手的大致公平,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以为自己的幸福是在别处,而不在自己的心里。别处,只能是一场别人的美丽风景;别处,仅仅是一种你不能察觉到的身边生活;别处,以坚硬的态度错误而远远地对峙着我们的现实。它不是一个等待缩放的花朵,它不是一枚低垂的麦穗。它更多的触觉,就是让人类有更多的想法和活力,去追赶、去接近、去错觉,甚至去迷恋那个远处身边、别处的今天。如果有人仍旧坚持,因为它是诗人;如果有人努力追求,因为它很青年;如果有人为此付出毕生,它就是痴人了。远方,它只是距离,并不能抵达目标;就像幸福,它永远都会在别处;更像别处的人,也在用羡慕的目光,感受你的幸福。为远方而生活、而努力奋斗,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方式的选择。你可以不必为目标的抵达而欣喜,也大可不必为身置别处而懊恼,更不必为暂时的失败而耿耿于怀愁苦难言,因为幸福早已驻守你的心中。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最远的地方还是你自己的心灵,所以,幸福永远只能在你的内心之中。当别人欣赏你的时刻,别人的幸福也在远方,那个美丽的远方就是你;当他深深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时,你的幸福,又成为他们的别处。幸福还在别处!初二:苏訾莀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
在别处症候群_2000字我有一位朋友,年纪长我几岁,工作能力很强,在我所处行业内算是小有名气。半年前他辞了职,再之后都在家中赋闲,每天喝茶写字,摆弄各种爱好,至少从社交软件上看,日子过得很充实。我有次跟他聊天,问他有没有工作的计划。他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绕开我的问题说着行业的问题所在,最后他说,没准换个城市心境会改变很多。我被绕了进去,追着问,即使换了环境,这些问题不是依然还存在吗?他答道,可是如果你的心态变了,看问题的方式也许就会有大不同。我说,心态的改变与环境有必要联系吗?他盯着我,直到看得我发毛才一脸肯定地说,那是当然的了。原本这只是一次闲聊,巧的是,跟他告别两周后,相同的对白又一次发生。我公司里有位实习生试用期结束,对我说想要换一间公司。我第一反应是留住他,因为他在几位同期的实习生当中,能力算是不错的。我问他是因为薪水的问题,还是在这里工作得不顺心?他坦白说都不是,只是觉得自己每天做最基础的工作,一成不变的日程令他觉得浪费时间。他说,没准换间公司会见识到更多的东西。我说,即使换一间公司,以你初入职场的能力,也一样是做同样的事情啊,何必操之过急呢。他摇摇头说,正是因为我刚刚毕业,所以才急需多经历新鲜的环境,这样才能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才称得上完整的人生。听到这里,我哑口无言,只好在他的辞职函上签字。如果说我那位朋友还没有将话点透,实习生的道理则让我切切实实无从反驳。换作我是他的年龄,大概想破头也讲不出这样角度刁钻的观点。我不禁沉思,在大部分人眼中,视界狭窄就代表着见识浅、能力低,沦为弱势群体的想法根深蒂固,而经历不同环境所带来的阅历上的“充电”是正常,且理所应当的。然而,在这个逻辑关系里,人们似乎都刻意在着重“经历”的获取,而忽略了阅历并非只要经历过就会拥有这件事。前不久我收到一位朋友从台北寄来明信片,正面是雄伟的一零一大厦,背面却只潦草写着,不多说了,在赶飞机。回来的时候我去机场接她,问到台北的感受如何,她带着一脸倦容说,人太多,行程又紧张,很多景点都只是走马观花,照片都没拍几张。实在难以描述在她语气中的失落,有不甘,有无奈,更多的是累。你看,明明是去度假,却让自己累成了一匹马。在此之前,她何尝不是抱着摆脱都市生活躲到远方旅行,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想法,然而这种急匆匆的经历,除了满心的疲累,我实在想不出可以有什么收获。事实上,我认识的许多人都是这样,在城市里一天天觉得毫无乐趣枯燥乏味犹如困兽,却以为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时就会神采焕发活灵活现;相同的工作做上一年半载就开始怀疑是在蹉跎人生,却以为换间公司换个环境就可以寻找到青春的激情、丰富的见闻和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在感情上,这种毫无逻辑的心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遇见心仪的对象,睡前辗转反侧脑补无数种同她在一起的甜蜜场景,自以为天造地设,然而真正走到一起却发现她矫情做作,爱慕虚荣,睡觉打呼醒来还有口气,方才如大梦初醒,悔之晚矣。“生活在别处”,诗人兰波的这句话自从被米兰昆德拉弄得世人皆知,就变成了困顿都市人们心中的精神鸦片。在一成不变的生活夹缝中求生存,难免会幻想“在别处”的美好,那儿有清新空气恬静生活,有高薪待遇闲暇时光,更有簇新的梦想,志同道合的人群和无数喜闻乐见的送炮女青年。记得念书的时候,我们的天敌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久你谈恋爱了,天敌变成了恋人言语中别人家的男朋友,没想到不知不觉中,我们自己已经为自己设好了来自同一星球的天敌,别处的生活。看完无数版本的砺志电影和书籍传记,我们自以为掌握改变命运的咒语,学会不停地规劝自己和别人,换个工作,换个女友,换个城市,换种人生,用改变带来的可能性来告解心中的压抑,却从未想过,此刻压抑着你的未必是当下的生活。我另一位朋友大学的专业是西班牙语,毕业后去厄瓜多尔援建铁路,在那儿工作了两年决定回国,我问他原因,他说那里的环境过于艰苦,经常睡到一半,发现被窝里有一只巴掌大的毛茸茸蜘蛛,出门走一圈,两米长的鳄鱼满街跑,有时候吃人,有时候被当地人捉走吃,不仅如此,他还遭遇过不下两次持枪入室抢劫。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觉得再待下去可能总有一天会被鳄鱼吃掉或者被无辜枪杀,于是毅然决定回国。回来后,他找了一份翻译的工作,薪水在国内也还算不错,但他始终无法适应。在厄瓜多尔的时候,他的工作比较自由,一到假期就买张机票满世界跑,可现在就连附近的旅游城市他也只能望洋兴叹,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他就在广州租一辆自行车,漫无目的地满城跑。这种不适应感遍布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外每天幻想八大菜系梦里都是活色生香,但来到广州,依然每天只在一家茶餐厅用餐,不是他吃不起,而是完全没有了想要吃的欲望。就这样,他在国内工作不到三个月,就决定重新去国外工作。比起空虚,他宁愿选择艰苦。他的这种情况被我笑称为“在别处症候群”,在同一个环境待的越久,越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对别处生活的向往。但这种向往,只是你对现实的失望和逃避,即使去到别处,也未必能获得理想中的生活,你只是像个赌徒般沉溺在那无数种可能性之中而已。我们习惯了时刻绷紧弦待命,哪怕是周末也像是在与时间赛跑,两点约了朋友喝茶所以一点就要出发,因为怕堵,五点必须吃完晚饭否则就赶不上六点半的电影开场。我们也厌倦这种枯燥的三点一线,以为在别处就可以摆脱所有的烦恼。但别忘了,在同样的城市里,有人下班路上观察蚂蚁搬家都要半小时,也有人甭管在纽约巴黎东京还是公司大厦都一样,拼命赶时间,仿佛浪费一丁点儿就是罪过。生活不一定在别处,当我们将全部希望和幻想寄托在一个虚无的新环境时,可能我们早已忘却“生活在这里”的能力。其实,不被生活改变,亦不放过丝毫享受生活的机会,也许这才是生活真正的模样。微博上有人讲现代人个个都选择困难症,在上海向往北京的烤鸭,在北京惦记广州的早茶,在广州垂涎重庆的火锅,在重庆梦到西安的肉夹馍,然而我们在一次次向往和踟蹰中,浪费掉的绝不止是光阴。初二:鱼忧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200字以上 初二 叙事
-
在童年旧事这次回鄂西老家,总想着找一找阿三。阿三是我小学高年级的同学。记得有一个学期,班主任分配阿三和我坐一位,老师说让我帮助阿三学习。阿三很用功,但学习一般。他很守纪律,上课总是把胳膊背在身后,胸脯挺得高高的,坐得十分的端正,一节课也不动一动。阿三有个坏毛病,年年冬天冻手。每当看到他肿得像馒头一样厚的手背、紫红的皮肤里不断流着黄色的冻疮水时,我就难过得很。有时不敢看,一看,心里就酸酸地疼,好像冻疮长在我的手背上似的。"你怎么不戴手套?"上早读时,我问阿三。"我妈没有空给我做,我们铺子里的生意很忙……"阿三用很低的声音回答。阿三说话的声音很好听,带着女孩子的腼腆和温存。知道这个情况后,我曾几次萌动着一个想法:"我给阿三织一双手套。"我们那时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会搞点很简陋粗糙的针织。找几根细一些的铁丝,在砖头上磨一磨针尖,或者捡一块随手可拾的竹片,做四根竹签,用碎碗碴把竹签刮得光光的,这便是毛衣针了。然后,从家里找一些穿破了后跟的长筒线袜套(我们那时,还不知道世界上有尼龙袜子!),把线袜套拆成线团,就可以织笔套、手套什么的。为了不妨碍写字,我们常常织那种没有手指、只有手掌的半截手套。那实在是一种很简陋很不好看的手套。但大家都戴这种手套,谁也不嫌难看了。我想给阿三织一双这样的手套,有时想得很强烈。但却始终未敢。鬼晓得,我们那时都很小,十三四岁的孩子,却都有了"男女有别"的强烈的心理。这种心理使男女同学之间界线划得很清,彼此不敢大大方方地往来。记得班里有个男生,威望很高,俨然是班里男同学中的"王"。"王"很有势力,大凡男生都听"王"的指挥。一下课,只要"王"号召一声干什么,便会有许多人前呼后拥地跟着去干;只要"王"说一声不跟谁玩了,就会"哗啦"一大片人不跟这个同学说话了。"王"和他的将领们常常给不服从他们意志的男生和女生起外号,很难听、很伤人心的外号。下课或放学后,他们要么拉着"一、二"的拍子,合起伙来齐声喊某一个同学家长的名字(当然,这个家长总是在政治上出了什么"问题",名声已很不好);要么就冲着一个男生喊某一个女生的名字,或冲着一个女生喊某一个男生的名字。这是最糟糕最伤心的事情,因为让他们这么一喊,大家就都知道某男生和某女生好了。让人家知道"好了",是很见不得人的事情。这样的恶作剧常常使我很害怕,害怕"王"和他的"将领"们。有时怕到了极点,以至恐惧到夜里常常做噩梦。好像从那时起,我就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可怜虫。因此,我也暗暗仇恨"王"们一伙,下决心将来长大后,走得远远的,一辈子不再见他们!阿三常和"王"们在一起玩,但却从来没见他伤害过什么人。"王"们有时对阿三好,有时好像也很长时间不跟他说话,那一定是"王"们的世界发生了什么矛盾,我想。我总也没搞清阿三到底是不是"王"领导下的公民,可我真希望阿三不属于"王"们的世界。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爸突然在一个早晨,被划成了"右派"。大字报、漫画、还有划"×"的爸爸的名字在学院内外,满世界地贴着。爸爸的样子让人画得很丑,四肢很发达,头很小,有的,还长着一条很长很粗的毛茸茸的尾巴……乍一看到这些,我差点晕了过去。学院离我家很近,"王"们常来看大字报、漫画。看完,走去我家门口时,总要合起伙来,扯起喉咙喊我父亲的名字。他们是喊给我听,喊完就跑。大概他们以为这是最痛快的事情,可我却难过死了。一听见"王"们的喊声,我就吓得发晕,本来是要开门出来的,一下子就吓得藏在门后,半天不敢动弹,生怕"王"们看见我。等他们扬长而去之后,我就每每哭着不敢上学,母亲劝我哄我,但到了学校门口,我还是不敢进去,总要躲在校门外什么犄角旮旯或树荫下,直到听见上课的预备铃声,才赶快跑进教室。一上课,有老师在,"王"们就不敢喊我爸爸的名字了,我总是这样想。那时,怕"王"们就像耗子怕猫!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也很伤心。"我没喊过你爸爸的名字……"有一次,阿三轻轻地对我说。也不知是他见我受了侮辱常常一个人偷着哭,还是他感到这样欺负人不好,反正他向我这样表白了。记得听见阿三这句话后,我哭得很厉害,嗓子里像堵着一大团棉花,一个早自习都没上成。阿三那个早读也没有大声地背书,只是把书本来回地翻转着,样子也怪可怜。其实,我心里也很清楚,阿三虽然和"王"们要好,但他的心眼善良,不愿欺负人。这是他那双明亮的、大大的单眼皮眼睛告诉我的,那双眼睛,望着你时,很纯真,很友好,很平和,使你根本不用害怕他。记得那时,我只好望阿三的这双眼睛,而对其他男生,特别是"王"们,我根本不敢正视一次。很长很长的岁月,阿三的这双眼睛始终留在我的心底,我甚至觉着,这双给过我同情的挺好看的眼睛一生也不会在我的心底熄灭……阿三很会打球,是布球。就是用线绳把旧棉花套子紧紧缠成一个圆团,缠成西瓜大、碗大、皮球大,随自己的意。缠好后再在外面套一截旧线袜套,把破口处缝好,就是球了。那个年代的鄂西城小学校里,学生们都是玩这种球,缠布球也几乎成风,阿三的布球缠得很圆,也很瓷实。阿三投球的命中率也相当高,几乎是百发百中。阿三在球队里是五号,五号意味着球打得最好,五号一般都是球队长。女生们爱玩球的极少,我们班只有两个,我是其中之一。记得阿三在每每随便分班打布球时,总是要上我,算他一边的。那时,男女混合打球玩,是常有的事。即便是下课后随便在场上投篮,阿三也时而把抢着的球扔给站在操场边的可怜巴巴的我。后来,我的篮球打得很不错,以至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竟历任了校队队长。那时就常常想,会打篮球得多谢阿三。然而,阿三这种善良、友好的举动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也是要冒风险的。因为这样做,注定要遭到"王"们的嘲笑和讽刺的。这样的不幸终于发生了。不知在哪一天,也不知是为了什么,"王"们突然冲着我喊起阿三的名字了,喊得很凶。他们使劲冲我喊,我就觉得天一下子塌了,心一下子碎了,眼一下子黑了,头一下子炸了……有几次,我也看见他们冲着阿三喊我的名字。阿三一声不吭,紧紧地闭着双唇,脸涨得通红。看见阿三难堪的样子,我心里就很难过,觉得对不起他。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想给阿三织手套的事了;阿三打布球,我再也不敢去了;上早读,我们谁也不再悄悄说话了;我们谁也不再理谁了,好像恼了!但到了冬天,再看见阿三肿得黑紫黑紫的像馒头一样厚的手背时,我就觉得我欠了阿三许多许多,永远都不会再给他了……阿三的家在"王一茂酱菜铺"的对面。我不知他家开什么铺子,只记得每次到"王一茂酱菜铺"买辣酱时,我总要往阿三的铺子里看。只见门口的台阶上下,摆着许多的竹筐、竹篓、竹篮子,还有女人们用的黄草纸,漆着黑漆的粗糙的柜台上,圆口玻璃瓶里装着滚白砂糖的橘子瓣糖,也有包着玻璃纸、安着竹棍像拨浪鼓似的棒棒糖……其实,在别的铺子也能买辣酱的,但我总愿意跑得老远,去"王一茂酱菜铺"买。也说不清为什么,只是想,阿三从铺子里走出来就好了。其实,即使阿三真的从铺子里走出来,我也不会去和他说话的,但我希望他走出?来……?有一次,我又去买辣酱,阿三真的从铺子里走出来了,而且看见了我。知道阿三看见我后,我突然又感到害怕起来。这时,只见阿三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街,向我走来。"他们也在这条街上住,不要让他们看见你,要不,又要喊你爸爸的名字了……"说完,他"咚咚"地跑了回去。我知道,他说的"他们",是指"王"们。望着阿三跑进了铺子,我又想哭。我突然觉着,我再也不会忘记阿三了,阿三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后来,考上中学后,我就不知阿三在哪里了。是考上了,还是没考上?考上了在哪个班?我都不懂得去打听。成年后,常常为这件事后悔,做孩子的时候,怎么就不懂得珍惜友情?中学念了半年以后,我就走得很远很远,到汉江的下游去找我哥哥了,为求学,也为求生,因为父亲和母亲已被赶到很深很深的大山里去了。从此,我就再没有看见阿三,但阿三那双明亮的、充满善意的眼睛却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梦中。人生不知怎么就过得这样匆匆忙忙,这样不知不觉,似乎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年月。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回故乡探望母亲,第一个想找的就是阿三。出乎意料之外,我竟然很顺利地找到了那时的"王"。"王"很热情地接待了我,"王"有一个很漂亮年轻的妻子。这个年龄、这个时代见到"王",我好一番"百感交集"。说起儿时的旧事,我不禁潸然泪下,"王"也黯然神伤。"不提过去了,我们那时都小,不懂事……你父亲死得很苦。""王"说得很真诚,很凄楚。是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都长大了。儿时的恩也好,怨也好,现在想起来,都是可爱的事情,都让人留恋,让人怀念……"王"很快地帮我找到了阿三以及儿时的两个同学。当"王"领着阿三来见我的时候,我竟十分地慌乱起来,大脑的荧光屏上不时地闪现着阿三那双明亮的单眼皮眼睛。当听到他们说笑着走进家门时,我企图努力辨认出阿三的声音,然而却办不到……阿三最后一个走进家门,当我努力认出那就是阿三时,我的心突然一阵悲哀和失望--那不是我记忆中的阿三!那双明亮的眼睛在哪儿?站在我面前的阿三,显得平静而淡漠,对于我的归来似乎是早已意料到的事情,并未显出多少惊喜和亲切。已经稍稍发胖的身躯和已经开始脱落的头发,使我的心痉挛般地抽动起来:岁月夺走了我儿时的阿三……我突然感到很伤心,我们失去的太多了!人的一生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可当我们还没来得及去珍惜它时,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一切都不存在了……阿三邀我去他家吃饭,"王"和儿时两位同学同去;我感到很高兴。我知道,这是阿三和"王"的心愿。很感谢我童年的朋友们为我安排这样美好的程式。我们这些人,一生中相见的机会太少了,这样的聚会将成为最美好的忆念。阿三的妻子比阿三大,也不漂亮。妻子是县里的"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望着蹲在地上默默地刮着鱼鳞的阿三和跑里跑外为我们张罗佳肴的阿三的贤慧的妻子,我感到很安慰,但却又一阵凄恻:儿时的阿三再也不会归来了,这就是人生……"……一九六九年我在北京当兵,听说你在那里念大学,我去找过你,但没找着。"吃饭的时候,阿三对我说。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望着阿三,我便有万千的感激,阿三终没有忘记我!"我提议,为我们的童年干杯!"我站了起来。阿三和"王",还有童年的好友都高高举起了酒杯。这一瞬,大家似乎都有许多话要说,但却谁也没说什么,我不知这一颗颗沉默的心里是否和我一样在想: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友谊,友谊最深厚的眷恋莫过于童年的相知……我突觉鼻尖发酸,真想哭。临走,阿三开着小车送我上车站(阿三在县政府为首长们开车)。"很难过,我们都长大了……"真真没想到,临别时,阿三能讲出这样动情的话。然而,他的样子却很淡漠,很详静,甚至可以说毫无表情,只是眼望前方,静稳地打着方向盘。这种不动声色的样子使我很压抑,自找到阿三,我就总想和他说说小时候的事情,比如关于手套、布球或者"喊名字"的风波……然而,岁月里的阿三已长成一个沉静而冷凝的男子汉,成年的阿三不属于我的感情,我想。实在是没想到,临别,阿三却说了这句令我一生再不会忘记他的话。感谢我圆如明月清如水的乡梦,梦中,童年的阿三向我走来……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
我的童年在乡村时间是一直在向前走的,它从来都不曾为我们而停留。但在人生的驿站中,我们却又总是停下匆忙的脚步来回味那些逝去的时光。那段走过的人生。小时候的我骄傲得像公主一样活在同龄人中间。在热情而炽热的季节里,我穿着那些崭新的漂亮的带有花边的连衣裙奔跑在那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里,任风把裙子吹成老高老高……我有位了不起的爸爸,他是村里的大能人,有位漂亮的妈妈,同样美丽的大方的姐姐和妹妹,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衣食无忧的生活在那片淳朴、美丽的土地上。小的时候,走在宁静的田间小路上,看着大叔大伯们在地里干活,亲切的叫一声,甜甜的一笑把眼睛笑成月牙形,他们也总会着停下手里的活,说上“美美,又长高了,变漂亮了啊!”那时的我会高兴得像只小鸟一样,又蹦蹦跳跳的走远。爸爸妈妈不用干农活,我们家也照样能吃饱穿暖,因为爸爸在城里有份安定的工作,在那时他们的单位可是全县最红火的单位呢?又怎么会挨饿呢?不过这也是托了大伯的福。每当吃过晚饭的人总会到我家的小院来聚一聚,大家坐在一起的纳凉,摇着小扇,摆着各色各样的龙门阵而奇怪离奇的事。我则和其他的小孩子拿着小板凳坐在他们身边如饥似渴的听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听到害怕的部分会双手蒙着眼睛或把大人的衣服抓得死死的,直至那些爱捉弄小孩的大人哄骗时,才肯松开。在黑漆漆的小院里我们闹着笑着直至夏天晚上的最后一点暑意消失……我的童年就是在勤劳了一天的农民伯伯的龙门阵里开始的。到了读书的年龄之后,我开始和堂哥堂姐们一起背起沉甸甸的书包,在天还未亮时就起床上学。闻着湿湿的空气,在浓浓的大雾中向村口的那条清澈的小河走去。河水太冷或太深的时侯,哥会背我过河,让着我--他的妹妹。我们的学校就坐落于河那边的小山丘上,小河的水很清很澈,而河滩的上面有绿绿的草坪,高大的麻柳树,河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鹅卵石。但等到涨大水,鹅卵石被淹没时,我们又不得不绕好几里的山路去学校上学。这样的日子过了不久河上就建起了一座小木桥,是春桃伯他们用河滩上的麻柳树建成的,简单但很牢固,可以供我们每天上学放学回家方便些,他们建的时候,我们村子里的那些上学的小孩子们还跑到那儿去看呢?看着春桃伯,三伯他们把麻柳树砍下来锯成厚实的木板再用马黄钉一块又一块的定起来,而枝叶呢?就都拿回家晒当柴火烧。小桥建成了,我心里高兴极了,每当上学放学往上面过时,我回兴奋得在桥上跳过去,跳过来,还可以透过桥缝看清澈的河水和河里的小鱼儿。我们是山里的孩子,山里的孩子个个都很勇敢,都很天真可爱。那时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成群结伙的钻进山里,赶着牛儿,猪儿大山里去摘野果,野花,吹风,晒着和熙的太阳,有时还会背着背篓去摘猪草。山很大,树木很茂盛,我们就象是从马厩里刚放出的马一样,有的爬树,有的爬山,把猪牛放在一边,不管他们,只要他们不吃着庄稼就行。去地里掰几个玉米棒子烤着吃,随便砍根野竹放些生玉米煮竹筒饭,还爬上树去翻鸟窝……我的童年在农村,他是我一生中最纯真美好的回忆。我坐在教室里面,用山里孩子特有的自然淳朴的声音读着“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人个字……”,直到黎民到来新的一天的太阳升起,带来希望……哗哗的流水声,那条清澈的小河,环绕着我的家乡,哺育着那里的人们。我和我的童年在那里的快乐的,成长着。在人生的驿站中我停下匆忙的脚步,回顾了我的童年生活,那些夕日的景象仿佛就在我眼前,可是当时间的钟声催促我向前时,我得回过头来,向前看,向前走,无形中我已拥有了坚强,成熟和不屈的毅力,去走向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去面对人生中新的一天。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