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玩耍1200字以上

学习与玩耍

1200字以上 初一 记叙文

毛主席说过:“又学习、又玩耍。”我说:“学中有玩,玩中有学。”

——题记

终于,终于,挨过了看似短暂实际却漫长的期中考试,我可以抛开学习,甩走烦恼,尽情地展现自我了。老师说,这次旅行,你们应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我若有所思地想了想,嗯,也对,我好久都没有从玩中学到知识了。

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自己的美好宿舍。这一天,我们就要在红十字会拓展基地度过了。稍作休息,我们就全神贯注地去听教官给我们讲课了,教我们如何帮助受伤的人。教官陈述了许多包扎方法,我似懂非懂,但还是认真地记了笔记。最后,教官竟然让我为假人做一次心肺复苏。我紧张地走上前,然后认真地按压它的胸部,又吹了两口气。因为我的肺活量不是太好,所以连吹了好多次也没吹起来。唉,看来要加强锻炼了。这个上午,我的收获是——加强肺活量!

下午,我们学习了在灾害中如何逃生,就是用一个什么安全绳,然后系紧扁带,再套上一个环,就可以安全地像教官一样,身轻如燕地从三楼“走”下来了。因为,这些东西的承重都在2吨以上,足足有十几个人重呢!虽然这么说,但我看着一些人不费力地下楼模样真是天壤之别。我不免有些担心:“我到底试不试一下呢?我不会摔下来吧?或者卡在半空中怎么办啊?……”一连串的问题蜂拥而至。不过,尝试新事物还是很有乐趣的,我还是硬着头皮,决定试一下。好长时间后,轮到我了,我悻悻地戴好防备用具,三步并作两步上了楼。站在三楼往下一看——天哪,眼晕!我再也不敢往下看一眼了,于是就故作镇静地按照教官的要求,一步一步往下“爬”。越爬越矮,我开始有了信心。于是跳着下到了地面。这真是一次惊险刺激的逃生啊!这个下午,我的收获是——敢于向新事物发出勇敢的挑战!

踏踏实实地一觉睡到天亮,全体同学都带着期待与兴奋,精神抖擞地去爬鹫峰啦!我们先拍了照,冉舟朝气蓬勃地向山顶攀去,一路上风景宜人。可是,越往高处走越累,我有一点掉队了。越走越远,其他同学依然精力旺盛,但我和一些同学则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背着大包,抱着大衣,气喘吁吁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去。每一次抬脚对我来说都很困难了,就像你正在做美梦却被一次次拉到战场上去似的。譬如,他们在某个地休息了,我们也想休息,但“笨鸟先飞”,我还是匀速爬吧!当还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时,山路变得异常巍峨陡峭,以至于身负重物的我到了非四肢并用不可的地步。突然,不知哪个人大喊了一声:“到了!”我仰头望去,几个人正在山顶挥手。我立刻有了兴奋劲儿,拼命地往上爬,差点儿就忘记了劳累。几分钟后,一派壮观的景象出现了:一群又一群,一片又一片的人,站在了鹫峰山顶,自豪地鸟瞰整个北京城。若不是大雾,他们还想找到自己的家呢!一块又一块的绿化地,一排又一排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我的家乡,北京。它是如此美好!如此奇妙!如此雄伟!……我沉浸在自己的一片小世界里,良久,以至于忘记了站好队列。

还没到中午,我们就踏上了下山的归途。是啊,“上山容易下山难”,归途中,我有好几次都“哧溜”一滑,幸好我抓着把手才幸免于难。脚下的石头真是太滑了,好像在故意与我们作对似的,“打磨”得光溜溜的,好几位同学已经因此而“英勇倒下“了。下了一半的山路,我不经意地和同学们聊天:“我们下来得这么走,三点前干什么——啊!”随着一声尖叫,我也“啪”的一声,滑下一级台阶,后背磕到了棱上。我吐了吐舌头,看来以后走路不能分神不能说话了。老师关心地问我疼不疼,我连声说没事,他还让我拉着别人的手走。最后,我们都安全地下了山,大家激动极了,因为自己坚持下来了。是的,坚持就是胜利!

少儿班平时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少儿班的娱乐活动是需要自己认真挖掘快乐并体会成功的。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这就是我喜爱的少儿班!

学习为何?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不大清楚,所以在这里,理一理。

——题记

(一)

人不解的东西?为什么昏庸无道的隋炀帝老儿却偏偏没忘记去开创什么令现代莘莘学子或爱或恨的应试制度?我自是深感奇怪,这是为什么?莫非那厮在昏庸之余也有个勤读N卷书的习惯?于是乎便将这制度给弄成了一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升迁之道“,让他们清楚,将圣贤书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就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日都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为所谓的“朝廷”作人才的选拔,只不过后来的官僚们为了自己的“长久幸福”而把这个东西弄得有些复杂,其大概的意思就是“识字就行,关键在于听指挥(其实就是善于说上司的好话,对下属善于压制之徒,也算是对前辈的一种继承吧,呵呵)“所以好多胸怀惊世奇才的卧龙雏凤都宁愿学陶潜去寻找一个能让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理想桃花园,也不愿去效法范增或孔明去扶持什么所谓的“明主“,(明知君不堪,何苦来想照啊)。更不愿意在自己原本干净的记忆中留下些许自己曾经不那么“原汁原味“的嘴脸。他们或许更愿意在一片自由的天空下纵情地挥洒自己的才情,那不具有荣华富贵,但却不用让他们绑手绑脚地生活及作学问,我想,那样的活着一定是一个天纵奇才最大的悲哀。

所以自隋朝之后,确实鲜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世界级“的读书人,或者说是屈指可数,后人所称颂的“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也不过是区区十二人,而真正能在世界文坛称得上大家的也不过寥寥几人就算涉及我们所更为熟知的,李白么?杜甫么?白居易么?还是李商隐呢?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若到国外去,能有几个老外可以与你谈论他们呢?(他们大概只明白在遥远的中国,有个伟大的老师名叫孔子罢)而此时的国外呢,我承认那里的资本帝国主义同样把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人民搞得人人自危,但他们却不会去弄什么无聊的应试制度来规定老百姓应当学什么,必须做什么。他们仅仅只要明白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行为更便捷的东西就该不断地去追求,去创造,在他们眼中,学习就是一种很自然,而没有束缚的行为;但当时的我们呢?学习还能有什么期待呢?除了升官发财,就只剩下了遗臭万年或是流芳百世了。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显然是一心治学,胸怀若谷的文人墨客所不愿去迎合的,但却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所以当我们仔细研究中国自古以来的发明研究,不难发现许多能上得了台面的作品竟都是在应试制度出台之前的那一段段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日子里(反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皆是一副进步不大的模样,至少在科学研究这方面我认为很欠缺)。除了对后来的军事战争影响深远的火药(产自唐朝),哎,细看却发现这仅是某个昏庸的皇帝妄想长生不死而去炼丹的荒谬的“半成品”。“。安于现状”可说是那时“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一个不分阶级的弊病,可说应试制度是罪魁祸首,就是它让无数的书生去追求那一个又一个不那么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想法。本来寻常的人格就是一种易被金钱名利给“俗化“的东西,而中国历史上的名君亦都有一些亲内抵外,这样以来再“GREAT“的人才恐怕只要还在世俗,都很难免其思想变得“惟利是图“,而往往失去了最初那种指点江山,造福百姓初衷,更多的只剩下与同僚攀比,向百姓镇压的不良恶习。而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我想真的可算得上是少得让人心寒了。

就是这样的制度,中国的历代王朝一直都沿用着,不论是皇帝还是贫民都只会一味停留在现在,就算遇到无数个能为这个大国带来改变,带来生机的奇才都被这个令生气窒息的制度所拒绝。人才们的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去用原本万能的知识去撑起一个古老的王朝,去满足自身对名利的无限欲望,而不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国家的进步。就是这样的传统制度,这样的传统想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可悲的中国人,直到象征着“此物消停“的末代王朝――清的覆灭。拿着“先进武器“(枪)的洋鬼子们击败我们仍梳着“大辫子“,铭记着“八股取士“的国防军队。那一刻:国难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哈哈,封建社会你也有今天!)

在那之后,中国开始了真正的学习生涯,以一个新生的姿态,走入世界这个“大班级”学会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在故步自封于自己那如同海市蜃楼般邀不可及的幻想中,懂得了自己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它明白:自己是怎么输的又应当如何赢回来。

(二)

时至今日,在这个逐步远离资本主义的中国现代社会中凡是适龄儿童都可以快乐地走进校园,投入学习。中国开始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大范围宣传:社会在不断地进步,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所以我们要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以对得住为我们劳心劳力的老师家长的期待。说句心里话,有哪个孩子不希望以笑傲考场的成绩单送给那一个个曾经为了自己而变得消瘦的人呢?常说: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是天生的恩将仇报的冷血动物,人之所以被称为“人“不就是因为人有人性么?因此,人懂得报答他人对自己的恩泽,对自己的帮助。

而实际情况呢?INCHINA?我想意识到这一点的学子其比例必定是少得可怜吧,至少我对自己的看法十分的自信,当我听到了所谓的“某某中学生抱怨学习负担过重“之类的言辞时,我就明白,中国现代社会的孩子们又开始不自信了,思想又开始偏离正确的轨道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的消极现象呢?我想了又想,也曾百思不得其解,也曾是这个“消极怠工团队“中的一员。到后来我看的书变得越来越多了,遭遇的教训不断,明白的道理也随之积淀,释然了……

首先,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都是通过金融交易后所形成的产物。这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于是在许多孩子的潜意识里很早便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种“渴望收获利益”的观念,而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不断地获取知识本来是一个很纯洁,很美好的过程。但一些想法偏激的孩子却以“利益化“来衡量这个过程,而知识恰恰又是一种必须长久地,不间断地积累才能收到效果的神奇东西。这完全与他们所期盼的那种立杆见影的收益效果背道而行的。但眼光放长远点就不难发现两者之中谁更显重要了。只是有的人被暂时的利益遮住眼光,掩埋了理智罢了。还有就是来自各种不良风气的诱惑,而青少年本身正处在对于人情世故,社会万象似懂非懂的懵懂阶段,稍有不慎便容易走错路,对真正的人生价值形成扭曲的认知,进而去为了一些原本就不该发生的事,作出令人后悔的决定。比如INTERNET这东西,使用得当的人成了IT精英,而反之,就成了网瘾少年了。这两类人群有什么区别呢?很简单,前者享受这个世界,而后者则逃避这个世界,前者能够容纳眼前的不完美,而后者则只会厌倦身边的不完美。还有就是一些企业,为了不断地把规模做大,扩大在“圈内“的影响力,提高业绩。他们往往不惜以重金发动“银弹“攻势砸向那些品牌高校的优等生(于是有的还是尚在校园内攻读专业的在校生都早已是得到一纸“肥“约),我不知道这是否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业,但知道这样的事实激励了许多中小学生,有的心里甚至早已在暗自盘算着,自己的未来“薪“情状况是怎么一种模样,俨然一副:求学生涯=经济之路的架势。有人批评这是不认真学习,不专心念书的表现。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早些明确了目标,学习起来或许更能义无返顾一些,有针对性一些。毕竟各个领域上称得上专家,称得上教授的确实也只有那么几个“泰斗级“人物,倒不如把这些东西弄得明白些,长大后也不用在人才市场一脸茫然地徘徊。只是当这种想法成为一种影响正常思维判断的杂念时就得引起注意了,急功近利只会徒增类似“伤仲永”的令人惋惜的对天才的“温柔扼杀”的负面例子,这是决对让哪一方都感到痛心疾首的。当然有的家长那种迫切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凡事都得有个度,不论是过于关心还是过于严厉都是会让身为人子的我们喘不过气来的,适度的批评或提醒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毕竟,我们都只是一个心理承受力有限的孩子,不是一个宠物更不是一个犯人。(至少本人从不犬吠,更未大胆到触犯法律)

中国,毕竟是一个刚上路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对与人才的需求量可想而知,但人才不是快餐,并不能说出现就出现,而是需要合格的师资力量,向上的新生力量作保证。

(三)

这个战乱鲜有的年代,我们有权得到想要的自由,有时间做我们想做的事,而且不必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劳碌,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在封建社会时期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人们一出生便大都有了自己注定的命运,而现在:总理的儿子会成为乞丐,而乞丐的儿子同样能成为总理。大家都有同样的展示平台,而命运只不过被每个人自己掌握,有什么好抱怨世界不公呢?(不包括特殊人群,他们本身已经很不幸了)我们应当多想象一下真正考验是什么样的,不要在一些小小的挫折面前就轻言郁闷,更遑论放弃。

时代的前进脚步是从不歇的,因此“充电”注定是这个能者居之的世界的主流。永远只会原地踏步之人遭到淘汰是必然之事。但是,除了学会不断地学之外,还得能应用于到实际生活的操作当中,才算得上是“学以至用”的“高科技人才”。而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最高尚理由:为了生活,为了幸福地生活。也可以说成是一开始一心治学的初衷。只是后来过与繁乱的世界让许多人再不经意间改变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好东西,自然也将自己学习的原动力变成了金钱,名利,甚至更多其他的东西,可以说是时间让我们学会了改变,学会了戴上一层面具来待人接物,学会了说出善意的谎言,更学会了适时地生存下去。

聪明的你知道学习为何么?

为了填补过去的空白?

为了充实现在的时光?

为了创造辉煌的未来?

或者,三者皆是,反正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只要你还在不断地学习:

你就是希望,你就有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