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看900字

太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看

900字 初一 议论文

我们的大学实在太有责任心了,以至于大到做人处世小到吃饭拉屎,几乎事事都要“必躬亲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大学对学生是那样的如母亲对孩子般无微不至。

当然了,作为对无微不至的回报,学生从道德上自然是不可以忤逆学校的。如果有人敢对学校的关怀说不,那好,你丫罪可大了,你知恩不图报,你忘恩负义,你过河拆桥,你卸磨杀驴,你娶了媳妇忘了娘;你愧对祖国,愧对父母,愧对学校、愧对老师甚至愧对自己……如此一套大话下来,你不惭愧得自行“西游”,那就算你“厚颜无耻”,哦不,是“十世童男转世”了!

9月14日《北京晨报》报道:“北师大新生对学校禁止在宿舍内拉‘床帘’的规定表示不解,担心如此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对此,北师大解释称出于安全考虑,避免造成火灾。”

其实这样的事一点也不新鲜了。早在N年前,我们就习惯用“出于×××”这样的句式来“禁止×××”了。比如此次的“出于安全考虑,禁止拉床帘”,又或者“为了避免学生沉迷网游,禁止新生自备电脑返校”;“为避免发生火灾,禁止使用热得快等高功率电器”等等。

按照大部分善良的公民的看法,我们学校的措施即使不那么妥当,但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不应该受到指责。可不知为什么,像我这样“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总爱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事。所以当别人在说他们的“用心良苦”时,我想到的,却是我们的学校太懒惰、太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看待了!

太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看,首先体现的是学校的懒惰。他们的懒惰表现为假定了我们的大学生什么都不懂,是一群只会读书吃饭的孩子而已,所以他们就采用小学教育的方法,告诉你不准爬上阳台,不准互相追逐,至于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教育,安全知识的普及则基本上绝口不提。我们似乎很少听说过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将传授学生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我们更多的只会亡羊补牢,对于防范于未然这种相对困难的事总是能免则免。你能说亡羊补牢式的guǎn lǐ是“用心良苦”吗?所以发现一宗解决一宗,发现一项严禁一项绝不是体现学校的用心良苦,而是学校的懒惰。你今天禁拉床帘,明天禁关门窗,到头来也只是折腾一场,无甚功效!

其实我们现在的大学生,80后也好90后也罢,他们早就不是小孩子了。从他们对禁拉床帘会泄露自己的隐私的顾虑这一点即可看出。既然人家不是小孩子了,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作为学校一方更应该做的是提醒他们并教给他们相关的安全知识。可事实却是学校最爱做的就是把大学生当作小学生看待,如此作为,岂不太自作多情了!!

《论语》读后感

900字 初二 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议论文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