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与小学的差别550字

中学与小学的差别

550字 初一 记叙文

上中学也有一个月了,现在,我们的第一次月考也结束了。这个陌生的环境我也慢慢的熟悉了。可是,中学和小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语文课都是有班主任上的。中学的课程,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一科有一个老师。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放学时间很早,冬天三点半放学,春夏秋四点放学。现在,我们晚上五点半才放学。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上学的时间是七点到校。现在六点半必须到校,六点四十五还没到的话就视为迟到。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早自习班主任就开始上课。中学早上去那么早,可在那自学一个多小时,上课铃什么时候响,科任老师什么时候来。

在小学的时候,老师的讲课速度很慢。中学老师可以把四十分钟的知识,用三十分钟讲完而小学老师有时要用两节课来讲完。

在小学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校规都是不准随地扔纸之类的,一定带红领巾、校徽。中学管的则是卫生问题和同学们的交朋友的问题。

在小学的时候,学校没有留稀奇古怪的头型。可中学有很多哥哥姐姐留不像学生的头型。虽然学校管,可他们也不听。

在小学的时候,班主任那个老师的课都要,一天除了数学、语文、外语就没有别的课。中学除了七大主科上,别的音乐、美术、技术等也上。

已在中学待一个月了。我发现,中学有中学的好处,小学有小学的好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比我的成绩好,这次考试只拍到31名(我们班有八九十同学)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中学,小学。

中学生为何不读名著?

1000字 初一 议论文

尽管暑期中书城、图书馆的人数又猛增,青年学生成了阅读的中坚力量,但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仍然是一个暧昧的问题。其中经典名着在青年人中公信力的缺乏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日前,我们就学生们为什么不读名着的问题,在书城和图书馆随机采访了一些青年学生和家长。以下就是各种“不读名着的理由”:

名着属于“闲书”。在主要出售教辅读物的书城四楼,许多家长和孩子一道在挑选各类辅导材料。一位初二男生的母亲显得忧心忡忡,称小孩其实很喜欢读文学书,语文也学得不错,但总成绩不太理想。明年就要升学考了,此时无论如何不敢掉以轻心,她“绝对不让孩子在这时候碰闲书,名着也不例外”。一位高二女生专注地翻阅那些“一课一练”之类东西,她的母亲不无得意地说,“小孩大了,我不强求她读名着,也不反对她读,但小孩是自觉的,她知道现在该做什么。”太长,太厚,令人望而生畏。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人们亲近名着的一个障碍。许多人表示,有时也翻翻名着,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此后也没兴趣再去碰它。即使要看,一般也只看些短篇,而文学名着的“影视版”相应更受追捧。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着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着。在言语间,他们对名着不敢亵慢,只是“敬鬼神而远之”。在书城选购名着的多为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说,过去的暑假都陷在各种各样的班里,根本没时间读名着。某市重点中学高一的学生在回想了自己读名着的经历后苦笑着说:“我看过《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着,好像都是在病床上读的?生病在家,不用上学,就从爸爸的书橱里找出来读。现在就不行了,《基度山伯爵》断断续续看了一学期都还没看完。”名着与生活没关系。在采访中,令人意外的是学生们对《花季雨季》、《第一次亲密接触》、《三重门》等作品表示出的热情与兴奋。他们认为上述这些作品“有意思”,“贴近生活”。有一个女生的看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她自称读过一些名着如《苔丝》、《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等,也喜欢冰心、张爱玲,对名着并不排斥,不过她更喜欢看时尚杂志、成功人士(如比尔·盖茨)传记,以及理财类书籍。她对《富爸爸,穷爸爸》很欣赏,说这类书给人启发大,对人生的影响更直接。

一位家长说,他希望孩子能读一些名着,但也只是读一些就够了,用不着读太多,因为孩子将来不一定搞文学,或去读中文系什么的。持这种态度的家长比较普遍。在上海书城见一女生埋头专注地抄写《西游记》中的段落,问她既然这么喜欢为何不索性买下来,她说是老师布置的“摘抄”作业,其实一点看不进去,边说边匆匆起身,合上书走了。在上海图书馆,一女生检索了大量名着篇目,问她平时经常看吗,答:为了完成任务。再问:对读名着有何想法?答:没什么想法。笔者在普陀区图书馆了解到,来这里借名着的同学十之八九是为了完成暑期“作业”才硬着头皮走近名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5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