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死亡家1200字以上

《梦的解析》死亡家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需要一个自杀者来展示一下绝望的分量了。”

1、结局

对于茨威格,我想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茨威格的那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如果我没记错,课本选录的是《夺取南极的斗争》那一篇,讲的好像是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

当时就觉得那个叫斯科特的家伙好可怜,不仅没成功,到头来还冻死在那里了——凛冽的寒风,一望无际的病原,吃的油都被冻住,写遗书的力气也消散在无尽的冰屑中。现在想想,那才真是叫做“厚重的绝望感”。

可怜归可怜,但是当时的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专门介绍一个失败者呢?

后来,直到系统地看了看茨威格的小说,才明白为什么茨威格要这么写。茨威格,怎么说呢,用游戏界常用的话,可以算得上是一个BE(Bad End 坏结局)热爱者了。纵观茨威格的小说,无论是早年《同情的罪》(讲的是一个傲娇女倒贴的故事),《家庭教师》(一个伤心的故事)还是《蛊》(好像又译作《热带癫狂病患者》),亦或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像一开始就说,我们的孩子死了……),等等,似乎很少有让大家都高兴的HE(Happy End好结局)。相反的,他给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些惨败的,悲剧性的,最后甚至是有点疯狂的(“大家一起去死吧”一类难听的话,等等)结局。

当然了,如果只用好和坏来界定,似乎又有点太肤浅了。其实,除了好结局和坏结局以外,还有另一种所谓的TE(True End真结局),即,将剧情中的一些隐藏内容揭露出来的情节。

在真结局里,作者通过某种手段:要么是追加一些新内容,要么是在之前一些小细节上牵强附会,等等。将好人变成了坏人,坏人变成了好人,美好成为了骗局,而悲惨和黑暗才是永恒的真实,一类的东西。似乎为了刻意彻底颠倒我们之前的认知,而追求某种让人大跌眼镜的效果。

另外,似乎正面变成负面,总是要比负面变为正面更有冲击力。

因此,人们总是开玩笑说,坏结局再坏上一百倍,就是所谓的真结局了。真结局总是给我们揭露出什么东西,但是,揭露出来的秘密,并不会让我们恍然大悟。因为这个揭露的过程本身,并不像侦探小说那样,有某种严密的逻辑过程,追求某种信服感;这种揭秘追求的其实是某种颠覆性,解构性,破坏性。

综上,使得这些真结局,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心痛,不安,甚至是绝望。

那么从严格上来讲,茨威格小说,更有某种“真结局”的倾向——干说无用,下面就以《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为例,用游戏里的手法,来详细解释一下几个结局的区别:

如果整个故事,在女主角送走男青年之后就结束的话,那么,整个故事就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怀着一颗母亲般的同情心肠,用自己无私的爱使一位浪子回头的故事。很显然,这是一个好结局,而这个故事,也是个有教育意义的好故事。

而如果女主角选择跟男青年私奔(茨威格并没有这么写,我们只是设想一下),那么这个故事就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在挽救以为浪荡子的过程中,重新点燃了自己早已熄灭的爱情之火,梅开二度。虽然二者的年龄和身份差距,总有点不伦之恋的味道,但是,只要爱情的愿望得以达成,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然后,茨威格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真结局:女主角发现,自己其实被那个男青年欺骗了,男青年到头来还是拿着钱去烂赌,而女主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于是,所有的一切无非都是泡沫幻影——无论是女主苦口婆心的劝导,还是男青年在教堂里虔诚的起誓(这里插一句:越是长大,就越是发现,类似于“我以后一定会……”一类的话,78。99%都是骗人的),所有的一切,都化作虚无,唯有赌博的热情永垂不朽。

于是,小说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小说,也不再是情节烂俗,略带俄狄浦斯情节的爱情小说。对美好表象的揭露,深层精神的揭露,这就是最典型的茨威格风格。

当然了,茨威格毕竟是大师,设立真结局的目的,并不一单单是为了“震你一下”。情节的合理性,深层的意蕴,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小说中很明显地说明了,女主角,一个丧偶的中年女性,对那位嗜赌如命的男青年抱有明显的爱意,而且还发生了关系。我们不禁会想,既然男青年的种种行为,不过是满足自己赌博热情的掩饰,那女主角的行为又算什么呢?

在结尾,亲切的茨威格也许是怕我们想的太少,明确地表明,既然男青年用虚伪的骗局隐瞒了自己的赌博欲望,那么女主角也同样的,在同情和关切的接口下,隐藏的是自己无尽的情欲。也许这么说有点过分了,相比女主角的动机一定是好的吧?但是,其行为掺杂了情欲动机这个事实,是绝对无法回避的。

所以,茨威格让女主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无尽的痛苦和自责。在她伤心欲绝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亲切地拥抱她,而她则认为“自己是如此的污秽不堪,以至于没有资格接受家人对她的爱意”。按道理来说,女主角已经丧偶多年,无所谓忠贞与否(但就外国环境而言),而且风流韵事什么的,在当时的欧洲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女主角却表现出了极大的自责。也许她所自责的,并非是欲望本身,而是把欲望掩盖在冠冕堂皇理由之下,一种无意识的虚伪的行为。

主旨因此变为:“一切皆可是虚假,唯有欲望永恒真实”——一个很有心理分析意味的命题。

茨威格本人和弗洛伊德关系很好,而且也是一个正统的精神分析学信徒。而这,似乎也是茨威格热衷于沉重“真结局”的原因。

心理分析学最重要的概念,便是意识和潜意识。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我看来,是“外在”和“内心”,这对矛盾对立发展而来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会里,表里不一,或者换一种好听的说法,克制,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这个世界资源有限,而人口有日益增加,因此并不是所有人的愿望都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压抑和忍耐,已经和呼吸心跳一样,逐渐地成为了不自觉的行为。

一个人真正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只能从外在的效果来判断,却永远都无从得知其真实的想法。而想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头脑里自己的编码系统(例如,弗洛伊德认为,同样的强迫行为,同样的梦境意象,我们虽然可以总结出某种大的共同点,但是具体的内容,是因个体而异的,它们和个人的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当某一天,这个编码系统被破解,真相大白的时候,我们总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举一个伊藤润二的恐怖漫画为例:镇上住着一个年轻人,每天都给人分发自己制作的人偶,说是传递给大家幸福和快乐。而实际上,这些人偶都是他父亲的形象。他的父亲生前受过某种诅咒,灵魂不能安息,因此年轻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将诅咒分散给镇上的所有人。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人偶的样子令人感到如此不安,毛骨悚然。用日语讲,就是:不気味の人形)

所以说,并非是茨威格本人故意要追求一种颠覆性的“真结局”。其实,真正的“真结局”大师,应该是欧亨利。之所以茨威格的小说,有某种“真结局”的感觉,更多是因为,他首先已经认定,要深入人的心理深处去写作。而当我们透过表面,掀开一层层遮盖的帷幕,自然会发现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东西了。

就像茨威格《同情的罪》里写的,我们都像主人公一样,以为一切都被隐藏了,一切都被遗忘了,甚至已经流入我们潜意识的幽幽忘川之中,被时间的尘埃所覆盖了。但是,那位知晓我们一切罪孽的倔强医生,却牵着他的盲妻子,突然出现在了面前。这是一种不安感,我们感到悲伤,感到一切被颠倒,感到,自己应该立刻逃离这里。

另外,既然提到了欧亨利,有人可能会问,欧亨利的小说,虽然也带有所谓的“真结局”倾向,但并不是所有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呀?但是茨威格的小说,结局为什么都那么坏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来解释:

“每个母亲都知道,孩子之间的游戏虽然快乐,但却无一不是在哭泣和纷争中结束。”

——《梦的解析》

《森林报》读后感

1000字 初一 读后感

森林报是一本是一本十分有趣的科普书。里面描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关于小动物们的古树,这些故事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不到,听不见的。这本有趣的科普书是苏联的比安基写的。

比安基老爷爷是苏联儿童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一生中写过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森林报是我十分喜欢看的。森林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春夏秋冬,四本书,写了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动物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性全都写了下来。书中的知识写的很全,十分清楚,还很容易让人阅读。让我仿佛真的身处森林中,看到了书中所描述的东西。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仅懂得了很多知识,还让我了解到了原本不认识的动物,这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事那些关于小动物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兔妈妈把小兔子生下后,只喂了一次奶后就离开了。这个故事是这样写的:名字叫做,雪中吃奶的宝宝。当兔妈妈生下小兔子时,田野上还是覆盖这积雪。兔宝宝一出生就睁开了眼睛,穿上了暖和的皮袄。它们生下来就会跑,吃饱了奶就四处跑开去了,躲到了灌木丛中和草丛下,静静地躺在那里,既不叫唤,也不淘气。而兔妈妈也不知道去哪了。几天后,兔妈妈早已忘记了兔宝宝了。但是兔宝宝们还是依旧躺在那里,它们不敢乱跑。一乱跑就会被天敌发现,那就完蛋了。终于,有一位兔阿姨跑过来了,小兔子们都跑到它跟前,向它要奶喝。知道兔阿姨把它们全部喂饱后才离开。兔宝宝有跑回了原来藏身的地方。原来兔妈妈们定了一条规矩,无论看到谁家的宝宝,都要去喂饱它,把它当做自己的宝宝对待呢!这个故事解开了我的谜题,让我不禁赞叹道,原来,小动物们的感情也是很好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小松鼠的,它让我赞叹着小松鼠的灵活性。这个故事是这样写的:有一只小松鼠坐在林中小河边的树墩上,两只前爪捧着大松果在啃。突然一只大狗从树林里跑了出来,狂吠着扑向松鼠,但是四周没有一棵可供松鼠攀爬的大树。松鼠便丢下松果,奔向河边。大狗紧追不舍。河面上正密密麻麻地漂浮着原木,松鼠便跳上离岸最近的木头,接着跳上第二根、第三根。大狗激愤之下也跟着跳了上去。可是大狗能在圆圆的木头上跳跃吗?原木在水面上打转着,狗后腿一滑,前腿也跟着一滑就掉到水里了。这时水流又送来了一大批原木。一眨眼间,大狗就不见了而那只轻盈机灵的松鼠早就一根接着一根地跳到对岸去了。松鼠真聪明啊,居然能够在大狗的追捕下,轻松地逃脱!

这本书写出了很多很多,有小松鼠的灵敏,有兔妈妈们的友谊,有猎人的残忍,有……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让我开阔了眼界,使我知道更多关于小动物的事。看完之后,我十分想向大家呼吁,请别伤害小动物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