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常新的书法课700字

常读常新的书法课

700字 初三

“横平竖直,是一个汉字的骨架,歪了斜了,字就软了。”这是小学老师给我说的一句话,从此,我的生活里就出现了书法。那时刚上小学,还不怎么会写字,老师用她那温暖的大手轻轻裹住我的小手,用力地写出一条舒展的横。老师身上的香气与墨汁的味道交织在一起,从此,我便爱上了书法和这股淡淡的墨香。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了解毛笔吧。”四年级时,我报名了书法社团。抚摸着那柔软的细毛,我仔细地听到:“有羊毫,有狼毫,而最好的是羊毛和黄鼠狼毛交杂的。”原来,这一小簇毛,也是经过动物的身体,被人工加工后才到了我的手里。每当我蘸好墨汁,在白宣纸上晕染出刚劲有力的文字时,总是怀着一种虔诚之心,好像它就这样有了生命一样,一勾、一撇、一提、一顿,都轻轻地,欢喜地。伴随着这股虔诚之心,我学会了间架结构、运笔、轻重缓急。正是四月花儿开的时节,窗外,风吹过,沙沙作响,花瓣也被带起,缓缓地飞啊飞啊,我的心也飞啊飞啊。这样,我爱上了大自然的美。

上了初中,学到了源远流长的历史。老师讲:“每一个字,都是从从古至今慢慢演化而来的,祖先们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这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听着老师的述说,我忍不住蘸墨动笔写了一个“国”字。随着手腕轻缓的运动,我慢慢回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秦汉时的大国繁荣,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盛世大唐的湮灭,多少灿烂、多少苦战、多少前进和停滞,才是这一个“国”啊!多少荣华富贵、多少凄苦悲叹,要从这一个个自己书写来的汉字体现啊!一个竖撇、一个短竖、一个长竖,简简单单的“川”也不是一样吗?祖先打下的河流山川,一个字,三个笔画。我爱上了这中华民族的文化。

书法,我认识了你,从此我的世界充满着浪漫的未知。

常读常新的中药

900字 初三

黧黑的砂锅中不时迸发出水泡破裂的声音,儿时的我总是被那沸水之中飘出的清苦味驱到了三尺之外。那时候,爷爷生病时,我常常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吃西药,非要熬苦涩的中药呢?他总是笑而不语。于是,那些形状各异的草木杆更是令我产生了一种好奇与敬畏感。

儿时家中总是熬中药,以至于上了小学,当老师在课堂上讲李时珍时,听着他的故事,我缥缈的思绪总是变得似真似幻,似醒非醒,那踏青山、攀峻岭的身影在课本薄如蝉翼的书页中闪现,透过斑斑驳驳的阳光,我看到了那个由时间与心血酿造而成的《本草纲目》,那这亘古绵长的书上,镌着的,是数以千计的草药……那股苦涩又萦绕在我的鼻尖,那是中药中浓烈而难以化去的历史的厚重。

伴着中药若有若无,忽远忽近的醇厚味道,懵懵懂懂的我们升入了初中,学校新开设了生物课。

显微镜下,透过晶莹剔透的临时装片,映在我们微张的瞳孔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细胞。我们观察昆虫,把生命降到与他们一样的高度,用心触摸它们每一条滚烫的血管,感受它们跳动的脉搏。阳光落在植物标本上,我蓦地恍惚了,那些草木,在被做成中药之前,它们是否也曾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呼吸过?它们是否也曾在苍穹之中打下自己的烙印……

再后来,我陪母亲去药房取药。

怀揣着一颗虔诚的心,仔细地打量着这古色古香的中药铺。木制的药柜中有着数不胜数的小格,每个小格上,都印刷着行楷的名字:当归、人参、白术、六月雪……每个抽屉中,都仿佛有一个小小乾坤。看着药师娴熟地取药,忽然觉得有一种神圣的东西在血液中流淌。

我想,这些草木曾经是在这个世界上鲜活过的生命,它们也蕴含着浓烈的历史的厚重,都是勾魂摄魄的文明的荣光,而中药,赋予了它们更高的价值。

天空透明而澄澈,微凉的风里带来泥土的气息,混着花草的清香,我蹲下身子,目光落在一株草茎上,它并不起眼,但经过折射之后的翠绿,显得神秘而清远,我看到它在阳光下静静地散发着自己的清新,心中莫名多了份复杂的情愫,嗅着自然的味道,我心灵的空间仿佛扩大了许多,远方再次飘来一阵中药之味,那是自然的芳香吗?蓦地,我仿佛懵懂地认识到了爷爷对中药情有独钟的答案——以自然的精华治愈天地中孕育出的生命,其中蕴含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文明。

重读中药,草木之本,生命之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