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_2000字1200字以上

一路走来_2000字

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掐指一算,离家已约一年,来到石大已约一年……

说实话,我打心眼里喜欢我所生活的江南小城。在没来石大之前,我便早早地在那片我曾欢畅淋漓放肆过的土地上根植下我对于大学的种种臆想。

自幼,我便是个喜欢安定、惧怕奔波的人,虽对大学心有所往,然身体总归仍留在原处,不愿承受那没有必要的颠簸,费尽心思去贴近那心中所往之所。因为于我:大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而非物化的高楼大院。

依稀记得,在小城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手捧一本书,坐在暖暖阳光下,安静地阅读。在这日复一日的不断阅读中,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之、黄侃……渐次向我走来。虽说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坐在台下静静旁观,永远不会有被镁光灯聚焦与大师共舞的可能,但我已然知足。在我这一次又一次的旁观中,我感受到了在现实中早已远去的魏晋风度,感受到了虽不遥远但已荡然无存的五四精神,感受到了在那个广开风气的年代,他们的大师气象,也感受到了存在于精神世界的大学。

陈寅恪曾送给清华学生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以示他们得天独厚的求学环境。我自谓难有他们的际遇,但一直以来,我对他们的羡慕都只是淡淡的。因为,我在石大的日子,也总能聆听到大师们的教诲……

在石大的这些日子里,梁任公先生教会了我要有“不惜以昨日之我,难今日之我”的决绝,李叔同先生教了会我要有“有才而性缓斯为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的和善,蔡元培先生教会了我要有“多歧为贵”的包容,黄侃教会了我要有“五十之前不著书”的厚积……

在此,一言两语,实难道明,只得管中窥豹,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适之先生细说一二。

记得那是杨久香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节《管理学》课。

在课上,她先是给我们介绍了一大堆《管理学》的经典书籍,其话音在那三教那小小的教室里可谓是此起彼落、经久不息。我在下面自是听得头晕目眩、不知所云,只顾着以“奋笔疾书”的状态先行记下。

终于,她停止了她的漫无边际的介绍。我们也都松了口气,等待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到来。谁知天不遂人愿,等来的竟是更为令人抑郁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她慎重其事地指了指幻灯片,示意我们看。我将目光投去,只见幻灯片上一大串诸如:企业危机管理、通用与海尔文化战略研究、麦当劳与肯德基经营模式研究等一系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课题依次登台亮相。其猥琐面孔,完全不亚于民国时期粉墨登场的政客丑陋姿态,直直地叫人生出厌恶来。老师不缓不慢地说到:“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分组,并在规定时间内做成PPT,并当场讲解,完成课题。”

她话音还未落地,我大脑便启动了红色警报,进入了格式化的状态,真可谓空空如也。PPT,这辈子,只看着老师用过,自己虽也和它打过交道,但相识毕竟只几分浅,勉强能认得其面容,能叫上姓名而已。可如今竟要用这全然陌生的PPT来完成同样全然陌生的管理学课题。这陌生的叠加,这叠加的陌生,让我顿时茫然无措,只一个劲在心里发颤:为之奈何?为之奈何?

正当我顾影自怜,期盼着我的萧何、张良、韩信时,我看到了适之先生微笑着向我走来,看到了在那个文言文大行其道、在黄侃讥讽“胡适不应叫胡适,应当叫往哪里去”的年代里,先生不畏前路惨淡,不畏周身异议四起,不避白话文诗歌创作开端的难免浅薄,旁若无人进行着自己《尝试集》的写作,开白话文诗歌创作之风气的勇决。我听到了先生睿智的教诲:天下没有不尝试就可以成功的事,也没有不尝试就可以预料成败的事。

的确,如先生所说,成功多始于尝试。就这样,我硬着头皮,开始尝试着忙碌于学校的图书馆与树华机房,耐心地去收集、选择材料、整合材料、制作PPT。虽其间有崇祯帝“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绝望感叹,有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的踌躇,但总归,在先生的影响下,我一刻不停地进行着这项陌生课题的尝试,并不负先生所望,最终成功完成了课题,获得了老师的赞赏。

在石大求学的这大半年里,适之先给我了很多很多的影响:

每当我抱怨学校小小的图书馆时,便会听到先生的训斥:“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他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他也不肯做研究。”于是,我不再抱怨,安心地坐在图书馆里,尽可能读更多的书。坦白说,先生说的很对,计算在石大的四年里,每天读一本书,读得书也难破2000本,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学校那拥有60万藏书的图书馆呢。图书馆是吸取知识的地方,而绝不是我们炫耀摆设、附庸风雅的工具。

每当我自恃才高,立言过勇,臧否人物时,就会听到先生的训斥: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先生一生推崇“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一生治学严谨,从不使自己的材料就范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这让我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了理性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

……

这一切的一切,在我身上留下了很多或轻或重的痕迹,并深深影响着我大学的生活。陈平原先生说,大学,以精神最上,有精神,则自有人才,自成气象。先生们虽都已随历史烟云淡然离去,永不复见了。但先生们的高山景行、真知灼见仍存在于这样那样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则都多少包含了大学的真谛,包含着大学的精神。我自谓:于其间,受益匪浅。

通过这些文字,我看到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他们,看到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他们,并与他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平等而友善的对话,聆听到他们的教诲。他们的耳提面命,一直伴随着我在石大的学习生活,让我从不羡慕当年的清华学子,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的精神,从而使我不断地从自认为的成熟走向新的成熟。

有关奥运的那些记忆_1200字

1000字 高一 议论文

恍然间,来到北京已经一个多月了。今年7月,选择来这里求学,与明年的奥运盛宴无关。所以,至今我也没有特赴朝阳,亲临鸟巢一睹其恢宏气象。然而,每当我走过北京每一个街头巷角,便总能感受到奥运的蓬勃气象。

日夜生活在这样一座被浓郁奥运气息笼罩着的城市,总让人不免憧憬起明年即将上演的热闹与繁华,更让人不自觉的缅怀那些逝去的有关奥运的记忆。

想想自己对于奥运的最初印象,便是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当瓦尔德内尔将球直接打出界外,孔令辉用力撕扯自己队服仰天大吼的样子。这大气淋漓,霸气十足的一瞬,在我的记忆里永久的被定格,幻化成一幅永不褪色的时光剪影。每每想到这,有关奥运的记忆总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让我不得不放纵自己的感情,让它们肆无忌惮的支配我的右手。

很小的时候学过冰心的一首诗叫做《成功的花儿》。自己也相信:很多时候,鲜花和赞美都只能给人带来一时的激动,而那些成功背后的辛酸和眼泪才能给我们长久的感动。

1992年9月,蔡振华准备让年仅16岁的孔令辉只身一人赴瑞典去打一场比赛,当他身在哈尔滨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离飞机起飞还有不到24小时。但她脑海中浮现的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在儿子起飞前在见上他一面。要知道,在短短时间内买到去北京的票,那时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她的母亲在费尽周折后,终于连夜赶到了北京。到了北京机场后,离飞机起飞还有不到1个小时。此刻她已全然忘记了23个小时的奔波劳累,只央求机场服务员,让她亲自把她16岁的儿子送到登机口。机场的工作人员被打动了,为她破了例。关于爱,没有比这更好的定义了。我想,如果没有这令人涕下的爱,怕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这也让我愈发感觉到:每一次成功时多么的不容易,每一次成功的背后总时有这样那样扣人心弦的场景让我们为之唏嘘和叹息,为之感动甚至落泪。

1995年5月,第43届世界乒乓球男单决赛,孔令辉与他情同手足的老队友刘国梁狭路相逢。当时,场上气氛很是尴尬,毕竟,谁也无法同自己的挚友去拼杀,然而对很多人来说,世锦赛又或许就只有一次。这种不可言喻的苦涩和无奈时刻压抑着他们。最终,孔令辉夺冠。但当他们走进休息室时,两个人不由自主地面对面,哭了。

一对在训练场上朝夕相处,彼此互爱的朋友,却陡然成为对手并必须淘汰对方,这样不足为外人道的别扭,怕是只有他们才能领会。而他们为此落下的泪,却给我们以真切的感动。

奥运又要来了,那些日夜相伴的队员们仍在紧张的准备着,那些默默支持他们的人们仍一刻不停的继续着他们的无私,明天的故事总会上演,总会又鲜花和赞美,在他们背后也总会有辛酸和眼泪。

2008的北京,友情,亲情必将再次悄然而来,并渐次登场,为我们奉上一次体育盛宴,为我们献上一场叫做“人间爱”的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