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传》有感1200字以上

读《水浒传》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当他们一旦造反后,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象李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与此相反,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不管金圣叹主观动机如何,这句话却确实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式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水浒传》在记叙歌颂起义军的武装斗争时,还比较重视战争经验的总结,起义军战胜敌人,不仅凭勇敢,还靠智慧。《水浒传》中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家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毛泽东曾经赞扬“三打祝家庄”是合乎辩证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能够重视调查研究,对敌分化瓦解,并采取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水浒传》中有关战争的描写,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清代刘銮的《五石瓠》里说: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虽然说得不十分明确,却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理想。联系到他们“杀富济贫”的行动,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这一点,有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是有所觉察的。明人郎瑛就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常讲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反映得尤为强烈,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水浒传》里的“义”,还不能取代旧的伦常观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浒传》里的“忠”,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许多场合里,“忠孝”这种封建伦理大节被放在首位,而把“义”置于次要地位,这就是江湖义气没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现,梁山泊一些斗争性最强、革命最坚决的人物,最终也不免在讲义气的情况下跟着宋江接受招安,义气服从了忠君,就是《水浒传》所写的“义”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的证明。

《水浒传》作者歌颂梁山义军,却又反对方腊起义,实际说明他同情、歌颂的是一种不彻底的农民起义,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义,不“僭号称王”的起义。所以,《水浒传》中出现了“替天行道”的口号。“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义,但是由于遵奉天命,这就不能突破君主观念,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正是统治阶级借天命来欺骗人民,所谓“奉天承运”,“天命所归”,历来帝王正是借天命来统治万民的。《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意义,说的是朝廷无道时,由这些好汉来“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则是“□臣蒙蔽了圣聪”,因而他们造反便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终又不得不归服天子脚下,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终于换成“顺天”、“保国”了。这也是《水浒》英雄们最终走上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作了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十分熟悉。他虽为官府中人,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这样的一种特殊经历,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要作个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触中,使他较多地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愿望,又成为仗义扶危、同情劳动人民对官府的反抗行为的人物。总之,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对人民的造反,只是抱着同情态度,或在某种情况下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从他思想上说,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他后来上梁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他是一个广有谋略的人物,决不甘心长久屈居下僚,他原本希望靠着他的才能将来能够“为国立功”,作出一番事业来。“博得个封妻荫子”,以图日后“名垂青史”。而当时朝政黑暗,□臣当道,一些才能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恰在这时宋江又犯了杀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后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拿住,问成死罪,靠了梁山好汉的搭救,才得保全性命,只有这时,宋江才上了梁山。

宋江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人,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声誉,前后有大批好汉随他上山,壮大了山寨力量,给山寨事业带来了一番兴旺发达的气象。梁山起义军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之下,接连打了许多胜仗,给予一些贪官污吏以严重的打击和惩罚,并且震动了朝廷,这些胜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劳分不开的。但由于他忠孝观念根深柢固,虽造了反而这种观念并未改变,这就伏下了他日后接受招安的契机。他上了梁山后口口声声说皇帝是“至圣至明”,只是“□臣当道,谗佞专权。”他反复申言:“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只被滥官污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权借水泊栖身”,“专等朝廷招安”。他在与官军对阵中,总是想到如何为日后的招安预留地步。这样,梁山起义军的力量越强大,梁山的事业越兴旺,也就越为宋江的受招安积累资本。他终于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打得朝廷军队大败亏输之后,光荣体面地受了招安,而把梁山起义事业断送。宋江投降之后,又奉朝廷之命去镇压方腊起义军,正如鲁迅说的:“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这是对《水浒》的最尖锐的批评,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严重局限。火烧草料场选自明代崇祯袁无涯刻本《水浒全传》插图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受招安。后半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其中田虎、王庆两部分是后来加的,今所见较早的百回本,征辽之后紧接平方腊。但有的研究者认为,征辽也可能是插增的,因为第一,征辽的事不同于受招安和平方腊,历史上无迹可寻。其次,和平田虎、王庆一样,征辽中梁山一百单八人无一死亡。这个看法尚有争论。从思想内容来说,《水浒传》前半是写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阶级矛盾的,后半则是写忠臣反□臣,是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忠□矛盾。作者写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但也反映了民族爱国思想,鲁迅说:“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这话是有根据的,水浒故事流传的时间正是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水浒传》的后半部分写宋江等人受招安,和这一背景不无关系。而征辽部分的出现,则是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至于忠臣反□臣,也是和这一思想有关的。在小说结尾写“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说:“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水浒传》的作者是把宋江作为忠臣来描写的。第85回辽国欧阳侍郎招降宋江,吴用向宋江献策:要富贵,投降辽国;要忠义,报效宋朝。宋江说:“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里的“尽忠报国”实际上就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立场。宋江投降之后,“水浒”英雄始终受□臣排挤、打击和陷害,最后宋江等被□臣害死。这样的悲剧结局,对于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作者对受招安者的鉴戒来说,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总之,《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它所表现的梁山泊英雄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它描写的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尽管讲忠义,打外敌,平内乱,还是不见容于当权执政者,还是落得悲惨的结局,也深刻地传达了一种历史教训。

初二:j杰杰

故土弥漫春色气息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故土乡情,牵连着多少游子回归的心肠。

相思的泪滴,在无数个日夜流淌。

踏上回乡的火车,心情坎坷不安,我不知道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还是期待的?乡土的气息混合着春色的清香顺着鼻孔吸入气管,我想这一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当距离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近,我的心跳跳动的厉害,我是否正在疯狂的期待着,期待着早点回到故乡。

我想念故乡的山,围绕在心肠的山,牵挂着山上的每一粒石子,每一棵树,每一阵风……或许,那个地方很少有人知道,很少有人听说,但那是我心底最美丽的地方,淳朴的乡风,秀丽的山河,清新的空气……那里的万事万物,都像是雕刻在脑海里的画面,想了千遍,思了万变,依旧荡气回肠。

故土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是一曲唱不完的歌,是一段没有结尾的记忆。

我整理着脑海中的千丝万缕,只为寻一个源头,一个开始有了我便牵连上你的记忆源头。整理到最后,却发现没有一声啼哭将我带到人世的那一幕画面。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长在我心间的歌,那是一首表达故土的歌,简单却勾动着心底的千丝万缕的记忆,那里有我爱的人,那里有我童年的快乐,那里有我数不尽、说不完的记忆……

是春的气息在弥漫,弥漫着故土的山,弥漫着故土的水,弥漫着徘徊在山与水之间的自然之歌。是风在演奏,叶在舞蹈,大自然在欣赏。

我思念故乡的水,流淌着血液里的水,回忆着水里的每一条鱼,每一个泉眼,每一只虾、蟹……也许,那里是我记忆的始端,也是我记忆的边缘。那里是沂河的源头,流淌着沂河的水;那里是我记忆的源头,流淌着我怀念的童年;那里是风的源头,流淌着风对游子的呼唤……

秋是故土最美丽的时刻,遍地的金黄宣告着成熟的节奏,乡民收割玉米时的歌声在山间荡漾。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即将冬眠的鸟儿不忍错过这个最美好的时刻,在乡野间,享用着丢落下的果实。

我在这里走过了青春,走过了叛逆,却走不出有你的记忆。你像是捆绑在我心间的绳索,绑着我的思念,锁住我深爱的地方。

不是只有雨后的你是美丽的,只是只有雨后的你是悲伤的。虽然多雨的季节不比南方雨多,但那时的你也是狂躁的,那响彻天际的雷声是你的哭泣么;那划破长空的闪电是你的愁容么;那如痴如狂的大雨是你的泪水么?究竟是谁,让你这样伤心的哭泣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文静的你怎会如此大发雷霆?

时光飞逝,一切都在改变着,虽然你的样子改变了,我还是能感受到你的心没有改变,你一如当初那样纯洁。

回到故土,再次站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野之上,看着早已物是人非的风景,将残缺的记忆拼凑。也许,只有你才能为模糊的童年揭开面纱。此时的我是孤独的,如此夜色我眼前看到的只是万家灯火而已,然而此刻的我,看到的是童时的欢笑,儿时的哭泣。

当雪花为山披上了外衣,当风将水结成冰的时候。每日清晨,树上会闪耀着水晶一般的光芒,空气中会弥漫着云朵一样雾霭。那吵闹了蛙声也失了踪迹,只剩下几只隐约出现在树上的鸟儿还在歌唱。

路边还是生长着那些杂草,他们一样是你的孩子,你对他们的关爱像对待其他的孩子一样。只不过,他们是凄凉的,憎恨的。憎恨你把他们带到了这个世界,又要人类将他们毁灭。

是否一切都在改变着,那么,你呢?

我依旧深爱着你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发。春天的山与水,夏日的雨与风,秋天的阳光与乡野,冬日的雪与雾……无论最后的你变作什么模样。

也许,那是一种依赖,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依赖,是心灵深处最可靠的港湾。

夕阳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刻,因为那是拉下帷幕的一刻,是所有的一切休息的开始,也是萤火虫将要飞出来的时刻。夜幕下的点点星光在慢慢飞翔,后面跟着一群追逐梦想的孩子,多年之前,我也是那群孩子中的一员,多年之后,我只能从那群孩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里有着一种不能淡忘、不能释怀的景色,那是珍藏在心底最美丽的童年。

就算有一天我被黄土掩埋,我也要选择化作故土的尘埃。

六年级:彭绪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