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900字

前行路上

900字 初二 散文

秋风吹黄了落叶,我在黄昏与大雁邂逅。天边的那一团团火烧云,就像是织女用天池水所渲染的纱,轻飘飘的盖住了天地。忽而,一个小黑点进入我的视线,我的视野从整片晚霞忽然缩小到那只小雁上了。羽毛还没有长齐的小雁笨拙的扑腾着翅膀,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显然他还只是一只小雁,小雁的身边没有一个同类,应该是和妈妈赌气或者觉得太闷,和我一样,想出来透透气吧!

遮天盖地的晚霞已经悄悄的大海褪去,气温已经明显的降低了,我却始终呆呆的望着,那只可怜的小雁,心中不免产生了共鸣——飞吧,飞到任何人都找不到的地方去,然后在哪儿实现你的梦想。小雁的速度慢慢的变得缓慢,小雁也在瑟瑟发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另一只大雁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的体型显然比那只小雁大得多,羽毛丰盈,张开的翅膀强而有力,他的腹部呈浅红色,应该是只雌雁。她躲在灌木丛里。当小雁飞行时,他也跟着后面低低的飞,当小雁停下脚步,到小溪旁饮水时,他又忽然收回翅膀藏入丛林里,远远地望着小雁。

她应该是这只小雁的母亲!

嘎嘎的鸣叫声一下子打破了夜的寂静,这是小雁的叫声,仿佛在埋怨,仿佛在哭泣。我想他一定是受了什么委屈,所以才从家里逃了出来。我的境遇竟与小雁的如此相似。小雁发现了大雁妈妈!嘎嘎——那是来自母亲的嘶喊。那是种无奈,是母亲的无奈。他肯定是想自己的孩子在自己依偎下成长,在平坦的道路上前行。犀利的叫声仅仅持续了一会儿而后便是一片寂静。大雁妈妈转过身去快速的张开翅膀,飞向远处,扬起漫天的黄沙。夕阳的光线已经消失了,沉入了海里,就像大雁母亲的心。

小雁在溪边停了一会儿就扑腾着翅膀,一点点的向前飞去。但这回他飞的很慢很慢,很低很低,他应该在想:我要回去吗?蟋蟀在草丛间唱起了歌,月光洒在这位放荡不羁的小伙子身上,黑影掠过月亮,攀上了云彩,消失在夜色中。我猜测到,他一定是回家了,我也该走了。我沿着路走了好一会儿,突然,伴随着天边的雷声,那声鸣叫,小雁的鸣叫变得越老越弱。小雁就像陨落的流星般从高空中坠落,我朝小雁那儿跑去。

嘎嘎——

是大雁妈妈,他从我的头顶掠过,冲向了他的孩子。大雁母亲将他紧紧的衔助,和小雁一起坠下了灌木丛中,我跑了过去。只见小雁正躺在母雁的身边,呜呜的低嚎着。大雁妈妈终于睁开了双眼,小雁欢快的又上又下,将妈妈紧紧地拥入怀中。他们互相用喙整理着对方的羽毛,眨巴着双眼。小雁靠在大雁妈妈的背上,一扭一扭的朝远方走去。

一条条的河流,一座座的山脉,就像是我们前行的路,而前行的路上,总有人相伴。

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10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高尔基曾对儿子说过:“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满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的确,“给”永远会“拿”愉快的。大家知道,春蚕吃掉的只是桑叶,献出来的是珍贵的蚕丝;奶牛吃掉的只是青草,却献出了营养丰富的牛奶;蜜蜂采集了花粉,却献出了比糖还甜的蜂蜜。蚕,牛,蜂“拿”的东西低廉,“给”的东西如此宝贵,因而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过这样的诗句:“今我何公德,曾不事农桑,史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留下这样的名言:“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死者和生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力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他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于科学事业,但是他的生活却清淡简朴,他“给”了人类以卓越的贡献,却很少从世界上“拿”去什么,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永远是愉快的。

劳动模范赵春娥,懂的人的价值在于对世界作出贡献。她当煤场工人16年,一贯早上班,晚下班。她在重病缠身,生命垂危之际,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我上班。”他一个心眼想着“给”,唯恐从这个世界上“拿”得太多。他有病住院花了900多元,便痛心地说:“我不能给国家作贡献,还花了这么多钱!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实在太多了,自己做的实在太少了。”她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献给了人民。她“给”社会的远远超过从社会上“拿”走的。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永远是愉快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赵春娥那样有理想,有抱负的愿把自己青春的鲜花留给人间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但也有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的人。这些人认为,人生在世,“拿”得少,“给”的多,太吃亏了。更有少数人,不想“给”,只想“拿”,有机会还要捞它一把。迁海丰县委书记王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知法犯法,干着走私,贩私的勾当,千方百计从中捞一把,然而,他终于难逃人民的惩处。王仲的所作所为从反面告诉我们,多“拿”少“给”或光“拿”不“给”的人,可能会感到一时的满足和愉快,但终究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甚至灾难。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多“拿”少“给”或光“拿”不“给”,国家再强再富也会被“拿”空,社会主义大厦将永无建成之日。

“给”永远比“拿”愉快。这虽是高尔基对他儿子说的话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国青年也不失为箴规。我们刚开始探索人生的道路,都有考虑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应该像爱因斯坦,赵春娥那样,从世上少“拿”多“给”,把自己的才智,力量全部用到为社会创造财富—“给”—上去。那么,等到社会主义大厦建成之日,我们才可以坦然欣慰地回顾一生,满怀豪情的宣告:我们“给”这个社会的远超于从这个世界上“拿”走的。那我们将永远是幸福的。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

江苏淮安清浦区纪家楼小学五年级:成星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