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尊严的外壳600字

脱下尊严的外壳

600字 高二

感情,区别了人与动物;尊严,划分了皮囊与灵魂。但有时,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懂得放下那无谓的尊严。

做人需要有尊严,但有尊严并不是时刻将它放在嘴边,真正的尊严是深藏于内心,深藏在骨子里的。

将尊严深藏,逆转了绝境。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与吴王一战后被灭国,越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吴王身边做一名小侍从。可能有人认为勾践早已没有了所有的尊严,但谁又知道,他早已将他的骄傲藏在骨子里,他的尊严早就不会因外物而被抛弃。而正是因为他放下了所谓的“尊严”,最终使吴王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将尊严深藏,造就了史诗。

西汉时期,大文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关押在牢中。在忍受极刑之后,他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因而有许多人厌恶了他那抛弃灵魂的身体。但他却用他满腔的热血将他的尊严留在了笔下。那横空出世的《史记》,一样震惊了世人。

将尊严深藏,成就了佳话。

再看那家喻户晓的“将相和”的故事。若是少了蔺相如那放下尊严的忍让,又怎么会有抵御秦国的力量,又怎么会有安定的赵国,又怎么会有这么一段佳话。

但你看那霸王项羽,起初是何等威风,可最终惨死乌江之上。为何?因为他不懂放下尊严。他展露七尺男儿的尊严,面对刘邦的绝杀,他选择了投身乌江,他放不下尊严。

有时候,我们低下头,只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我们脱下尊严的皮囊也只是为了看清未来的路,是为了挖掘那通向成功的路。

放下尊严,学会隐忍,才能获取成功。正如马南邨所说“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将尊严深藏于心、深藏于骨,成就你精彩的人生吧!

如何看待嗟来之食

700字 高二

古人云:“志士不受嗟来之食”。饿死是小,失了气节却是大。自古以来这种思想影响着人们,在中国社会扎下了根。那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当你穷困潦倒,面前是别人赠与的汤羹,在尊严和温饱间徘徊时,这嗟来之食到底可食不可食呢?

先不论这个富人做慈善是出于什么用意,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家庭二和家庭三做出的选择的确让人深思。我对家庭三的做法产生了怀疑。民以食为天,温饱面前,这种不接受施舍的气节是否还能站住脚呢?

我的观点是不能,在绝对运动的世界,更要随时代之变而变,这与文天祥和屈原的那种爱国气节不同。在我看来,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而家庭三的做法却是不明智的,因为一时的自尊而让一家老少受饥寒之苦也是极其不妥的。

庄子是古代的圣贤大家,可他最后却不被当世所容,庄子之所以不能使道家学说被广泛地推崇,就是因为他太过于自尊,不能随社会的现状而变通,所以庄子是孤独的。而与庄子相比,司马迁就明智得多,这不叫苟且,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和负责。

这些例子与这里的家庭三情况相比甚至会让人感到有些“大惊小怪”了。这里既不叫你叛国辱家,也没让你卧薪尝胆,这是一种正义的慈善公益,不代表接受它就会坏了气节,一个人真正的高尚品质在于他的内心,这里的慈善不作为同情而是一种爱心。一个人如果自己尊重自己,就没有人可以不尊重他,而尊重自己也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健康。贫困并不是耻辱,大胆地接受贫困,改变贫困,而不是盲目愚昧的自尊。

与家庭三相比,家庭二的做法让我点赞,有借有还,知恩图报,努力改变贫困的命运去帮助更多的人才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受之必还比只谢不受是理智的,人穷智不能短,但这里的志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志气在内心而不是用拒绝帮助来体现。

所以依我看,在一定的时候,这嗟来之食也并非不可食,食之必还才更可谓是有志之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