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寻春550字

乡野寻春

550字 六年级 写景

好不容易盼来了个大晴天,我和一帮小伙伴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赖店的鸣峰山寻找春天。

走在乡间村道上,欣赏着周围的景物,希望能从中闻到一些春的气息。忽然,我发现田野里的土已经被翻得黝黑黝黑的了,准备播种;不远处,一些农民伯伯还将枯掉的甘蔗叶烧成灰,作为肥料,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好准备;田地里,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话也是金黄一片。

来到了山脚下,这儿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从沉睡中苏醒,一个个都探出了小脑袋,吮吸着甘露,但他们似乎更想把外面世界的景象尽收眼底;五颜六色的花朵开满了山野,真是美不胜收……不知是谁叫了一声:“看,山梨花!”我抬头一望,可不是嘛,茫茫一片全是山梨花,仿佛这儿刚刚曾下过一场大雪。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坡上还盛开着桃花。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桠,它们像一群少女,争先恐后的让人们来欣赏自己的艳丽风姿。风夹杂着桃花的馨香,在树旁枝尾悠悠荡荡,人吸一口,心都醉了。

开始登山了,刚走了一会儿,我们就已经热得汗流浃背了。的确,以前的春天的阳光是柔和的、温暖的,可是由于今年全球气温上升3℃,所以阳光照在身上,让人感到火辣辣地热。走了一会儿,树阴就已覆盖了整条山道。春风夹杂着山风迎面吹来,虽然没有了桃花的芳香,但却让人感到无比凉爽!实在是veryvreycool!

我们在鸣峰寺上稍做休息只后就下山了,此次乡野寻春只旅也算是结束了。不过这一次,我更加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论语》读后感

800字 初一 读后感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初一:杨济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写景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