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与社会之间1000字

学者与社会之间

1000字 初三 散文

学者不是独立于世的,而是现今社会这个灵魂萎靡的队伍里一批执旗的人。

——题记

前一阵子,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大受国人的喜爱,易先生轻衫薄履,俨然有几分仙风道骨;于丹则一袭碎花洋裙,颇具一份古典的风韵美……他们的出场,打破了我们对学者传统的印象:整天地埋头苦读,是一群扎在学术中不关注社会的老学究。而易先生它们所讲,多是他们对历史对古典文化的思考,其中融入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想“默默无闻”都很难。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社会的染缸中沉沉浮浮反复浸染,才融成了他们崇高的人格。社会磨砺了学者的锋芒,将他们淬炼成锋利的宝剑,让他们斩尽时代的不正之气。

想起齐克果,这个面容白皙、背微微有点驼的丹麦人。他手持火炬,在黑暗中踽踽独行。他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他的哲学著作,为烧毁整个腐朽的丹麦社会而写,为驱散人类精神世界的黑暗而写。这样的学者是孤独的,是可敬的!反观现今社会中某些名气颇高的学者,他们胸中没有一份对社会的正义感与责任感,在无情的天灾人祸面前保持沉默。他们不乏学者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但少了一份“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气,最终登不上思想的巅峰。

齐克果把自己比作人世间的一棵枞树,加缪也说自己是沙漠中最孤独的那棵树。两个学者的身上有一个共性:他们将自己根植于社会中,努力在最贫瘠的土地中汲取养分,然后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

倘若学者无法离开社会存在,那么社会同样离不开学者。学者是天降于社会的普罗米修斯之火,驱散靡靡世界的混沌。我想起晚清气数将尽的时候,在古道夕阳畔,王国维在孤寂的路途中苦苦思索与探寻,“上穷碧落下黄泉”。看着先生身着单薄衣衫的背影我几乎有种想落泪的冲动。他是苦苦地在为受着磨难与痛苦的中国文化开一剂药方。总感觉先生选择投湖时,世界是对他微笑的,他的所作所为,庄严了整部中华文化史,让社会因此熠熠生辉。

也许先生把玩过的那几片甲骨,已成为了那时支撑起濒危的中国文化的支柱吧?

社会积淀学者的性格,动荡的社会更加让学者们洗尽铅华,让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号召力改变腐朽僵化的社会。

学者不是横空出世的,学者随时代的变迁成长成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点燃整个社会的希望。

我想我还算不得一名学者。但我想我会成为这样一个学者:像易中天先生一样,将自己与我热爱的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成打不开的结。社会赋予我作为学者的无畏的勇气,而我将披荆斩棘,去书写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学者明星也疯狂

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说起易中天来,他可真不容易,年近花甲,可称“夕阳无限好”,但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如日中天”。一辈子默默无闻,马上就要退休的他却创造了奇迹——突然间大红大紫起来,红得让人不敢相信。请看相关报道:他在北京签售《汉代风云人物》时,不仅书店出动大批保安来维持秩序,警方也出动了15辆警车,几千人的长队把书店围得水泄不通,他一口气签名签了几个小时还是没有签完;在上海签名售书时,和他一起参加活动的众多名人、明星完全被他压住了风头,他一枝独秀,成了名人中的名人。易中天何以这般火,火得遭人嫉妒?

其实,易中天的出名有其必然原因。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传媒走入了千家万户。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崇拜过新闻节目主持人罗京,后来崇拜综艺节目主持人杨澜,再往后便是崇拜访谈节目主持人朱军,紧接着便是崇拜一批军事专家、国际专家,到现在“百家讲坛”的学者又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在日益提高,大家要求电视节目能够提供更深邃、广博的精神文化大餐,而“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品位较高的栏目,易中天借助“百家讲坛”栏目使得自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易中天推出的系列节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他的走红其实折射出了大众对专业知识和高品位文化的需求。

当然,一个教历史的老师,在临近退休时能一飞冲天,成为大红大紫的学者明星,这其中也有着本人素质的原因。正如易中天自己所总结的那样:一是要有哲学修养,二是要有人生阅历,三是要有体验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这样,所讲的历史人物才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简单地说,就是要用现代观念、立场、方法传播传统文化。易中天正实现了学术的大众化、语言的时尚化和历史的故事化。

学术的大众化是老百姓所期待的。学术是高雅的,但它往往离普通民众太远。易中天的贡献就在于拉近了学术与平民的距离,改变了学术居高临下的地位和一本正经的面孔。《汉代风云人物》也好,《品三国》也好,做的都是这样一件事——把高深的学术变成了老百姓能听懂且喜闻乐见的东西;把历史人物还原为普通人,变成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的人。

语言的时尚化是媒介。历史人物是死的,但描述他们的语言却可以是活的。用现代社会流行的通俗语言来形容数千年前的古人,是易中天的又一成功尝试,这要得益于他几十年教学工作的历练。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一来使得他了解年轻人的语言追求,二来也提高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周瑜帅不帅,孔明会K歌,关羽是爱神。”“刘备对诸葛亮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鲁肃找刘备要荆州,刘备装哭,鲁肃说:‘你不要哭嘛,不要哭,我这儿有餐巾纸。’”这样“嬉皮”搞笑的现代语言,在易中天的讲座中举不胜举,这就彻底将学术的呆板面孔转为可知可感、可亲可近的面容了。

历史的故事化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途径。这几年,戏说、胡说、瞎说历史的书籍、影视作品不少,但都被读者和观众淘汰了,因为这些东西太假,大家看后一笑了之,最多夸你想像力丰富。易中天却在“正说”历史中寻找通俗化的路子。他经常引经据典,却又讲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被称为“俗能俗得有品,精能精得出油”。易中天,从书斋走向电视,确实是由传统文化传播领域向大众通俗文化领域的一次成功转型。

有人笑称易中天是个门门沾边、门门不精的“百搭”学者。我却认为“百搭”是一种能力,“百搭”是一种才能,一般人还没有这种能力呢!“易中天热”绝不是偶然的现象,他的学问涉及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城市文化学等近10个学术领域,他能够获得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受到大众的追捧是很自然的现象。社会现象庞杂,没有多学科知识做基础,是不能轻易对之发表见解的。不懂装懂,或者浅薄平庸,岂不贻笑大方?更重要的是,“百搭”学者往往不甘于苦守书斋,而是关注时事,目光敏锐,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尤其是他们对许多公共话题敢于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思想敏锐性。尽管他们的思考和见解不一定系统,有时还显得有些零碎,但却体现出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的综合优势。

大家需要明确的是,纯而又纯是一种学问,边缘交叉也是一种学问;独守书斋是一种治学方式,启迪民智也是一种治学态度;宁静致远是一种方略,走向大众也是一种选择。“易中天热”的出现,至少让我们知道,原来学问还可以这样做,大学教授也可以这样当,学者也是可以当明星过把瘾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条条大路通罗马,何苦一棵树上吊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