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我们600字

永远的我们

600字 六年级 散文

“下雪啦,下雪啦,耶”随着小朋友们的欢呼与笑声,迎来了09的第一场雪。

站在窗前,看外面皑皑白雪漫天飞舞,覆盖大地,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这时,来了一群身穿彩色棉衣的小朋友,可爱的帽子下面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他们握着雪球打起了雪仗,不时就会弄得满身雪儿,像一个雪孩子!这不就是那时的我们吗?六一班的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心的打着,男生一边,女生一边,场景激烈。“彭”一个雪球砸在了任红霞的身上,任红霞拿起雪球追着赵星毅跑了起来,顿时响起了这样的口号声,男生道:“赵星毅,加油,男生必胜!”女生道:“任红霞,加油,女生必胜!”

那时的我们,天真,可爱,正如同这白白的雪一样。我们是描述这雪颜色的最好答案!

……

可是,还能这样孩子多久?即将毕业的我们又会怎样?想起刚入学的时候,满教室都是我们稚嫩的哭声,声音是那么干净,那么离不开妈妈!现在呢?谁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大家庭!仿佛这是我们的另一个家!不,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幸福的小窝!在这里,我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做作业,开心时,互相拥抱,展现自己可爱的笑脸;伤心时,互相安慰,尽力让朋友不再伤心…… 可是,这次……当谈起快毕业时,我们低着头,没有人说话,陆续听见眼泪“滴滴答答”的声音,我们都哭了!炽热的眼泪融化了雪儿。我想,融化雪儿的不是我们的眼泪,而是我们对“家人”的不舍。

六年同窗,共沐一片阳光,谁不会为我们在一起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而流泪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们将更加珍惜这段友情。可惜,事实是不容改变的,我们……真的要劳燕分飞了!相信,经历过风雨与快乐的我们会飞翔在天空的最高处!那时,你仰望天空,会看到五个耀眼的大字:永远的我们!

永远的月亮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困惑着,我也困惑着,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是一个困惑者。他曾在长江边对着月亮发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

明月何时就已存在,为什么要存在?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张、苏的追问,绝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人文意义上的情感抒发,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

我不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月亮的,但我敢肯定的说:外国人心中的月亮,一定不如中国的“圆”!他们只知道第一个访问月球的是前苏联人,却不知道月亮的主人是中国的姑娘嫦娥。

在讲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里,月亮不是一个星球,不是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理想的大气球,是情感的载体,是思念的寄托,是美好的象征,是落魄文人的慰藉,是少男少女恋爱的证人……。在懵懂未知的孩童时期,我们听的第一首儿歌是“月亮嬷嬷,照你照我……”;听的第一个神话故事(我以为这是中国最美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听的第一个童话故事是“猴子捞月亮”。上学后学的第一首诗歌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恋爱了,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里,月下老人用一根红线绳把一对幸福的男女捆绑的结结实实。如果恋人产生误会了,则会指月发誓:“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亲人分离了,则对月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情感如何寄托呢?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心灵该是多么的落寞啊!据说仅唐诗中咏月的诗作就有700余首。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李白的诗《静夜思》,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自请的散文《荷塘月色》;着名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这些文学、音乐艺术里的瑰宝,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不都是这轮明澄皎洁的月亮所馈赠的吗?

月亮,她和太阳一样重要,一样伟大,她是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太阳”。太阳的光辉和对植物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食物,解决了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而月亮不仅用她那柔和的清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解决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还以“月有阴晴圆缺”的变换,使人们懂得了“人有悲欢离合”、世事难全的科学认知和辨证思考。“日”和“月”共同组成了一个“明”字,日是人们头顶上的一盏“明灯”;月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盏“明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夜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月亮的依赖越来越少了,对月亮的情感越来越淡薄了。现在仰头赏月的少了,更难找到对月亮敞开心扉,伤感唏嘘,倾诉满腹惆怅的苏轼之流了。“一机在手,沟通全球”的现代化通讯设备,让人们对千里外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不用通过“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和传递了。如今小孩子们听的看的故事,也不再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猴子捞月亮》……,而是《白雪公主》、《圣斗士星矢》、《哈里波特》……。月亮也如同年老色衰的明星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文化视野,和她的主人嫦娥一样,开始寂寞了!

曾经照过汨罗江边徘徊彷徨的三闾大夫的月亮,曾经照过大漠雄关的月亮,曾经照过六朝繁华的秦淮河的月亮,曾经温暖过历代无数游子心头的月亮,曾经让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让阿炳因一曲《二泉映月》而万古流芳的月亮,真的发生变化了吗?

月亮,是永久不变的;月亮,还是我们祖先喜欢的那个月亮!变化了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对月亮的冷漠,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人们审美情趣缺失的反映,是人们内心浮躁不安所致,这也是当今人文精神流失的现象之一。我希望中国人有一天也能站在月球上,但我不希望这种科技的进步是以放逐嫦娥作为代价的!

我们过去的文化和精神情感中吸纳了太多的月辉,我们将来的文化和精神情感仍需要月辉的浸润。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请到月光下走走吧,请和月亮说说心里话吧,哪怕你仅仅和月亮对视一眼也好!——这不是可怜月亮,而是升华我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散文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