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1200字

读《童年》有感

1200字 高一 读后感

对于童年,我想,最好的诠释应该就是幸福了吧!像派大星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像海绵宝宝一样天真烂漫地微笑。而对于阿廖沙,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群蚁排衙般的黑字,将我引进了一个心狠手辣的曲折故事。

阿廖沙,出生在俄国一个木工家庭,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仅四岁同母亲一起寄居在外祖父家里,目睹并经历了层出不穷的暴行,这一切,都使他朦胧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阴霾与仇恨中。为了一点不起眼的小事,外祖父鞭打他使他失去了知觉,一连躺了几天;善良的工人“小茨冈”伸手去挡打在阿廖沙身上的树条,胳膊都被打肿了,不料,阿廖沙的两个禽兽般的舅舅要他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时,一失手被舅舅们活活砸死了;舅舅们因为无聊,一次又一次地制造歹毒的恶作剧来加害老长工格里高利,用卑鄙的手段寻开心;出于嫉妒,他们把阿廖沙的父亲狠心的推进冰窟窿;为了争夺家产,两个舅舅大打出手,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父疯狂的殴打无辜的外祖母,导致粗发针残忍的扎进她的头皮里,天使般慈祥的外祖母却毫无怨言;舅舅无端地打死了自己的老婆,冷血的没有人性;当外祖父一败涂地的时候,便挥挥手将阿廖沙和外祖母赶了出去;继父整天不务正业,对于阿廖沙母亲的劝告无济于事,并用脚尖猛踢她的胸脯;阿廖沙十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间……

合上书,我浮想联翩:

是啊!在这儿,对于亲人,他们不闻不问;至于亲情,早已被龌龊代替。整个家残无人性。接踵而至的恐惧并没有压倒阿廖沙面对生活的勇气,但是,那一幕幕恐怖而又目不忍睹的画面还是深深地印在了年幼的阿廖沙心上,为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可望不可即的阴影。小小年纪,饱尝了太多的辛酸疾苦。我觉得,一个不曾拥有爱与被爱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吧。相比之下,我作为一个幸福的人,心中似乎燃起一份小小的骄傲。生活,像一条沉重无形的锁链束缚着他,令人窒息。而打开这把枷锁的人,我想应该就是他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外祖母了。当阿廖沙正处在黑暗的边缘摇摇欲坠却又束手无策的时候,是外祖母用美丽动人的童话将他重新唤回光明、神圣的世界。并对他百般呵护、关心,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用无私的爱陶冶了阿廖沙高尚、坚定的情操。面对令人发指的污秽、丑陋、自私和贪婪。外祖母用行动给予了他善良的力量,使他的身心没有受到恶势力的腐蚀和摧残,是外祖母培养了他正直、坚强的性格。想到这,我暗暗的保证,要做一个像阿廖沙一样勇敢的人,无论困难再怎样恶劣,都要怀揣乐观的上进心,不能心灰意冷,即使再多的苦,也不能被扼杀灵魂。黎明的曙光,只有充满信心、具备实力的人才配拥有。可以说,阿廖沙的童年如同地狱一般纷乱,是外祖母为他驱赶屈辱与丑恶,唤醒了他心灵深处的光明,把他灰色的童年渲染成了五彩斑斓的另一个天堂,洗濯了他本应恶劣的灵魂。在阿廖沙的世界里,外祖母便是真善美的化身。从我心底里,外祖母的形象一直都是那么的高大、伟大,令人油然而生一股敬意……她拯救了一个人人敬仰的伟人,为世人保留了许多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学财富,以及阿廖沙本人对世界的影响之大。这个时候,谁又会想到,曾经的那个无知的孩子,竟然会是伟大的高尔基呢?

我们的童年跟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所以,我们更应该懂得不怕挫折,孝敬父母,不奢侈浪费,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想,这会是一本令我受益终生的书……

山东日照东港区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安静

读《笑猫日记——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有感

1200字以上 高二 应用文

很久没有看过《笑猫日记》了。今天,我随手一抽,就抽出来这本《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一只乌龟在暑假闯入了笑猫的生活。因为一场磅礴大雨使乌龟和笑猫不得不前往马小跳家避雨。在马小跳家他们亲眼目睹了杜真子的妈妈是如何逼迫马小跳和杜真子读他们所谓的“必读书”,还不让他们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乌龟看不惯杜真子妈妈的行为,就用法术让她离开马小跳家,但是杜真子妈妈还是在用电话“遥控”他们。后来,马小跳的爸爸妈妈回来了,乌龟和笑猫等秘密山洞里水都干了以后,离开了马小跳家。

我觉得这本书可谓是一本批判性的作品。它批判了现在的家长逼迫孩子学习的行为。其中,有几句话可谓是意味深长:“现在的孩子连玩都不会,长大了还会有什么出息!”“关于孩子,先哲们最重要的观点是: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之前,都要像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子早熟,这些早熟的果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看看,多么精辟!第一句话说得很对。现在的孩子确实连玩都不会。你说说,在假期里,我们这些小学生能干嘛?写作业、写辅导班作业、上辅导班,所有的时间都被安排好了。如果你让我们这些小学生自己玩,他们能玩出个什么花样?肯定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玩玩具。我们只会利用现有的玩具、电视、电脑打发时间,却不知道去大自然中玩,从大自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有,第二句话可谓是惊世骇俗之言。说得太对了。现在的孩子,哪个还有个孩子的样子?孩子嘛,需要学习,但也需要玩。现在的孩子,除了上课,就是上课外辅导班,像什么奥数啊,奥英啊什么的。不仅如此,我们这些小学生还要做不少作业。课堂作业是必须完成的,但是我们还得完成辅导班作业。这就很不对了。本来,学校老师安排作业应该是考虑到了我们还应该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可是还要我们做辅导班作业就是很缺德了。为了辅导班作业,我们必须牺牲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要知道辅导班的作业肯定是比课堂作业要难的,这表示我们还得牺牲自己一部分睡觉的时间。这么搞下去,我们还有玩的时间吗?看看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像个孩子的样子,倒是像个小老头。

其实,这都是这个社会逼出来的。我记得我好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句话:“中国的家长只需要孩子的成绩。”这句话也是很正确的。每次考试,家长们不都在互相比成绩吗?成绩好的有奖,成绩差的挨罚。为了考个好成绩,就需要辅导班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超越别人的孩子,而别人也不甘落后,也上辅导班,赶上优秀者的脚步。只要孩子成绩好,考得上个好学校就可以了,家长也没顾及孩子的感受,不顾是否愿意天天上辅导班,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我估计家长们其实也并不愿意让孩子去上辅导班,又费钱,还很累,一旦发挥失误,钱就打水漂了。可是不上不行啊,因为要考上好学校,单凭统考的卷子是不行的,是需要靠奥数来加分的。不靠奥数来加分,就得保证基础分很高。反正无论怎样,受累的最终都是孩子。这个问题我觉得很严重。这是政府的问题。政府不能让每一家学校的师资力量平均,就导致了一个优劣差。当然,所有的学生都想去好学校,但是这些好学校又不能容下这么多人,就产生了择校考试,依靠考试成绩来选定哪些学生能进好学校,哪些学生不行。

你再想想其他的国家,像英国、美国,他们也像中国人一样注重成绩吗?不像。当然大学还是注重成绩(还是择校问题,其他国家的人会来这些国家考大学),但中小学生却不是很注重。没有这种攀比,也没有辅导班,孩子们小时候也能玩,玩的时候也可以学到东西。而且,外国人还很注重实际运用。他们布置的作业很少,但是需要孩子做到实际运用。像中国的作业,好像是不侧重实际运用,只是死记硬背。

我认为,奥数这种东西不应该是我们小学生搞的。这些问题,愿意搞也就罢了,不愿意搞就不应该去搞。确实,这种东西是数学家的强项,又不是说每个孩子都做数学家,干嘛要这种竞赛呢?特别是想考上好学校还需要在奥数竞赛中获奖。全国有多少学生要参加奥数竞赛呢?这些学生获奖的几率又有多高?为了获奖,这些学生就得发了疯似的学习奥数。我相信阿基米德也不会希望孩子们受到这种高等数学(相对而言)的摧残吧!

我希望,大人们能还给我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读后感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