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1200字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

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夜深了,潇湘馆窗外的竹林曳曳,万叶千声皆是恨。天阶的秋色凉如水,月洞上笼着薄纱。是谁独坐在绿窗下对着题诗的旧帕,久久不愿入睡?那人“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那人里里外外有着一段自然地风流态度;那人便是林黛玉。

女子如花,美丽动人;女子如水,清纯可爱。西施有浣纱的沉鱼之色,杨妃有回眸的流慧妩媚,貂蝉更有羞花的风情万种;而黛玉则有自然的风流别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然而她的令人心醉,不仅仅是绝色的容貌,更因为她有一颗冰雪聪明的玲珑心。还有她满腹的诗情,纯洁的灵魂。

悄悄地推开半掩的门帘“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保持着傲梅的高洁在等待。嫦娥在清冷的月窟缝制白衣,这是多么的孤独凄凉!多病的孤女在秋天的深闺你悄悄洒泪,又是多么的可怜哀伤!“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萧萧的凉风,凄凄的落叶,无奈的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眼前的景象是何等的令人肝肠寸断啊!这哪里是在咏白海棠,这分明是黛玉的自白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昔日的时光。落英缤纷的季节已悄然离去,如今花儿枯萎凋谢,褪尽了鲜艳的色彩,散尽了诱人的芬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满怀忧郁惆怅的你面对这暮春的残红是多么惋惜呵!飘落了一地,怎忍踏着花瓣来往行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道是大观园四季绚丽,但在你眼中不过是愁城一座。牡丹谢,桃花落,杨柳带愁,芍药含恨。你感伤,与花儿惺惺怜同命,于是就做了阶前的葬花人。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你的泪珠,随着秋花秋雨一起飘洒,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女儿情,情深似海;女儿情,情丝万缕……愁云惨淡,雨打芭蕉。罗衾怎奈得秋风五更寒,滴滴漏声,秋雨急促。不忍入眠,转过画屏看孤灯。蜡炬有心还惜别,伴着离人共泣。悲叹:“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孤世的潇湘妃子哭碎了那颗多愁多病的秋心。

燕去燕来春几度,琴韵慢,叹花红。梨花漫疏,溶溶月。索琴一曲,一枚词句从你唇边轻轻吟出。那样的不经意间,醉了诗意的芳菲,也触动了你苦楚的柔肠。琴声如诉,你的心事尽在音律之中,而知音却寥寥。

你是一个真性的诗人。侯门深似海,它滋生了黑暗,遮住了阳光。它憔悴了容颜,毁灭了青春。但却无法扼杀你的灵性。也扼杀不了你的个性。

人们在注意你的性格时,总说你“小性儿”,话语尖酸刻薄。但我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藏着的是你那颗强烈的自尊心。所以你敏感于闲言碎语,你像一根紧绷的弦,稍有拨动便惊颤了起来。实则你的“小性儿”正是追求爱情的专一,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再说,人们在责备你“小性儿”时,是否还该看到你不似宝钗圆滑世故,却具有的单纯;不似妙玉怪癖冷淡,却具有的宽容;不似凤姐精细过人,却具有的率直。

寄人篱下的你虽是个弱女子,当你却选择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人生道路,你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正是对贵族家庭种种黑暗的揭露,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你到底是为谁泣干了最后一滴泪水。嫣然一笑,你无悔。与落花缓缓归去,化作那世外仙姝寂寞林……

红楼梦读后感

1200字 一年级 读后感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心。"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