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有感1200字以上

读张爱玲有感

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

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着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

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

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肉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

《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

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

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

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

不管怎么说,愿中国名着可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懂你

800字 高一 演讲稿

懂你

每每吃饭时,父亲总会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那些早已泡黄的茶叶安然地躺在里面,象是一颗颗沉稳的心。我问父亲好喝吗?父亲说“不,茶里有人生的味”。

我喜欢橙汁,那活跃的分子能燃起我的激情。在我看来父亲是永远保守落伍的人。所以我排斥父亲,渐渐地我感到我们之间有了一座墙,常常压的我透不过气来。

那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看完了高次方程,便不由得打开录音机,美妙的歌声让我好不惬意,我把声音调到了最小,然而父亲还是发现了,面对他的脸,我无言相对,更无力争辩,当他去拿录音机的那一刹那,我多么希望他能温和地说:“孩子,累了就歇歇吧!”但他没有,他拿走了录音机,留下关门声,留下欲哭不泪的我……

那夜,失望的我来到街上,想发泄一下怨气,昏暗的灯光又为我平添了几许忧伤。父亲,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我?

我每天对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每一根神经都是那么疲惫,回到家里还要受你的训斥你可成考虑到我的感受?为什么你的思想,你的行为总是和我的意愿背道而驰呢?我苦闷,彷徨,随便踢走了路边的一个小石子,这时,耳边传来了一个小姑娘甜嫩的声音,我不由得看着那边。“爸爸,我捡到5角钱!”小姑娘高兴地对一位叔叔说。“孩子,这钱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给警察叔叔’’。我呆住了,这情景,这语调是那样的熟悉。十年前,我不正是这样的一个幼气未脱的女孩吗?还记得父亲也是这样语重心长地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人生的哲理,那时我对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奉若神灵,可现在….

父亲老了,我开始嫌弃他了,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过分,我总是乞求他的理解,可我又何时真正地体谅过父亲呢?他整日操劳,望女成凤心切,而我却偷闲,不务正业,还埋怨父亲老套,不懂时尚,却从来不知道他把整个心都用在这个家上,那有时间追随那些无聊的东西。父亲,女儿错了。

月光洒给地面一片银辉,不知道从那里传来一首歌“花,静静的绽放,在我突然想你的夜里,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

2004级1班王亚琦

点评:本文以“理解”为素材,写了父亲对我的不理解以及我由不理解到理解父亲,中间有一种爱的鼓舞。语言真挚、诚恳,也流露出内心的感觉,不是为一篇佳作。

指导教师槐金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