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有感1200字以上

读张爱玲有感

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

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着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

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

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肉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

《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

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

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

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

不管怎么说,愿中国名着可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读弦

700字 初二 记叙文

题记:读尽人生一条弦……

在恍惚迷离之中,几人能把真谛看透,伴着亘古的天,生命是根华美如涛的弦。 

朵朵落红如阵阵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骚》,一江水流,试问躲在汨罗深处能否把清江看透?江水长流,欲抽刀断水,无奈斩不断的情长,一月如豆,江水鱼唇般舐着你久久不肯皈依的灵魂,哪里是你的表白?哪里是你的孤寂?哪里是你钟情的花环?“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何等悲凉而又无奈的呼唤啊!也罢!也罢!你挥一挥衣袖,把梦揉碎在浮澡间,我读出了你弦外的苍桑。 

月满西楼,杂花生树,伴着历史的沉醉,红袖鞋舞不出太多的石榴裙,有时心如惊起的鸥鹭,四处窜飞,“怎一愁字了得呢?”这难道就是你读尽人生之后的感慨吗?所有前时的旧梦也只能是纷纷扰扰之中难以遣怀的慰藉,读你的人生,就像晓风牵出的残月,静静挥泻着幽幽清晖,照在一湾逝水中,有无尽的滋味。凄美的撩人这让我想起世间最令人心疼的是女人和瓷器,瓷器易碎,而女人如花,朵朵叹息,那是花枯见骨的伤痛,像无形的倾轧撕裂着一个女人的甜美的容颜。而李清照正是以她那个女人特有的弦,奏出一曲不朽之音,令人疼爱,又令人婉惜。 

伴着红袖添香的故事,总使人想起蒲松龄,不管促织的脚步,还是牡丹花的香玉,或是画皮撕下的狰狞,总使浮现出他那独发的人格风采。读史使人明智,读妖使人多情,孤灯之下,夜雨纷纷,一本聊斋在手,鬼妖闯入心中,令人遐想。读过蒲松龄,总有一曲弦外之音,冥冥入耳,传于天际。 

读不尽的人生,读不断的沧桑,那拉的出走,苔丝的温柔,或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泰戈尔不朽的童心,都是不同的人生之弦,人生之趣。 

雾里看花的纷扰,水中望月的期盼,为生命读弦,像高山流水之曲,二泉映月之音,奏出不朽,奏出恰同学少年之志,像屈原为民奏曲,李清照为爱弹琴,蒲松龄为世道不平,不朽之人需不朽之志,不朽之曲需不朽之弦。 

为人生奏弦,让自己生命如弦,读出一曲清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