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仁山游记1200字以上

马仁山游记

1200字以上 高三 写景

四月的天气,空气中已经慢慢地褪去了那一丝丝的寒意了,微微的散发着明媚的温暖,花花草草开始迎风微笑。为了去寻觅那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情,班上便组织了去芜湖繁昌的马仁山踏青。

出发那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之中,稀薄的浮云如飘忽的未知数在蔚蓝的苍穹交替变化,一如十七八岁的我们在绝代风华之时的不安分。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渐行渐远的离开了那个喧哗热闹的城市。大家都在车厢里兴奋地哼着歌,互相调侃着。我用帽子遮住了眼,就这么贪婪的享受着跑进车厢的那一丝春光。而当我睁开眼的时候,车窗外早就没有了那一些高大冰冷的建筑,一栋栋透着古风民情的民居就那么安安静静的依山傍水。屋后,是葱郁的大山,房前,是流淌的小河。偶尔,还可见,鸡鸭成群,牛羊吃草的场景,真真好一个青山绿水秀气人家。汽车就这么不急不慢地开着,窗外的风景也跟着这么不急不慢的变化着。青的山,红的花,慢慢地跟着倒退着,如同我们的生活吧,在时间不急不慢的牵拉下已经在不经意间倒退成了过去。

汽车终于到了马仁山脚下,我们每个人都整装待发。踏进马仁山风景区,迎面而来是生长在湖边的一树树的桃花、茶花和梨花。一朵比一朵开得艳,粉的、白的、红的。偶尔从湖面吹来的风轻轻地抚着一棵棵树,仿佛把他们逗笑了,所以,一抖身,便洒下了那些花瓣,一朵一朵的,落英缤纷的美丽犹如一只只蝴蝶在追逐着春风的爱怜。往前走,便到了一片竹园。这里的竹子比较高,也比较粗,不像箭竹,细细条条的,像缺乏养分似的。我想,如果把箭竹比作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绿,那么,这儿的竹子就是长安古城的大家闺秀,清秀却不乏大气。我在竹园里寻找着,看看是否能找到竹笋,很失望,我并没有发现那种雨后春笋节节高的场景。但是,在竹园里,很多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展现了它们的魅力,它们是在告诉我,虽然竹园里没有春笋,但是竹园的春天确实到了吗?

我们穿过竹林,一条山径便铺展在我们面前。弯弯曲曲的看不到尽头。我们一行人便追逐着春天的气息,踏上了石径,一步一步开始登山。青春的我们和四月的季节一样,散发着激情和活力。忽然看到一家三代也来爬山,老人大约花甲之年,不过身体看起来很硬朗。他不急不慢地看着两旁的风景,很悠闲的样子,远不像一个登山者。老人看到我们风风火火的样子,便让开了道。小孩还小,大概刚会说话的样子,在父亲的怀里抱着,看到我们超过了他们,便冲着爷爷喊,“爷爷,快点!”爷爷笑呵呵的对孩子说,“不急不急,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小孩子当然听不懂爷爷的话,还是一直催着爷爷。是啊,我们和爷爷不一样。我们还年轻,还没经历那么多的风霜雨雪,明天,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个未知数。我们的希望是一直往前走,就如登山。但是爷爷不同,他早就明白了哪一些东西该让他驻足留意,哪一些东西是他所追求的。也许,今天,他的本意也并非非要爬上马仁山峰,他只是在享受着生命的乐趣,看到一家人幸福的样子,他就很满足了。

往前走,我们远远的看到了一个坡顶,很多游人在那个看台看风景,我以为那儿便是山顶了,本已大汗淋漓的我便又抬起沉重的双腿,告诉自己一定要到山顶才可以休息。只是峰回路转之后才发现,那里并不是山顶,山顶还在远处骄傲的俯视我们。心里有点失望,本不想去看台,只想在路边休息一下便走,但同学们都说要去看看。站在看台上往下看,才发现,下面,风景,独好!为什么我在登山的时候没发现呢?如同我们走过的人生吗?一直再追逐远方,却忽视自己所拥有的吗?

游玩看台之后,我们便开始继续爬山,也不知爬了多久,只知道当我们站在山顶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我很轻松。很多同学一起敲响了山顶的钟,雄厚的钟声在山顶回荡,像是在宣告我们的胜利。青春的我们,永远那么有激情,刚刚还很累,现在却很兴奋,一个个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和风景的美丽之中。

在山顶逗留了很久,我们终于下了山。傍晚之时,我们坐在了回校的汽车上,一天的踏青终于结束了。我透过车窗看天空,天还是很蓝,我明白,在青春多变的天空下,不论明天多苦,清风雨露仍在,在攀越未来之峰中,我们会渐渐成熟!

歙县中学高三:吕钦

马儿

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

马儿,是有一只脚、三只脚、四只脚的小凳的意思,还有一种有在四只脚下面再镶上一块小木板的秧马儿。

马儿做起来非常简单,在一块小板子上打若干个小眼,再找若干个小木棒,截平齐,然后用刨子将木板和小脚刨平滑就可以投入使用,大概不要多大的专业木工水平,也不需多少木材就能完成一只马儿的制作。

小时上山放牛,特别天下雨时,母亲老是让我带一只马儿,以便让牛吃草时,也好座在马儿上休息,当然最好还要带上一本小儿书,牛喂饱了,书也读完了,长期下去,放牛娃的知识也可以座在马儿上,同牛的胃口那样,慢慢饱起来。

农民伯伯春耕生产扯秧时,身穿蓑衣,戴着斗笠也会拿着一只秧马儿,座在上面双手如闪电般地运动着,嘴里天南海北地侃侃而谈,那时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生产力还低下,人们关心更多的是肚子的温饱,谈论最多的还是“大人盼插田”的话题,不像今天,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话题大都是些红男绿女的风流韵事,马儿座在大哥大姐的屁股下,见证了农民对生活的企盼和对党的亲民爱民政策的关心和感激之情。

到了该上学时,母亲用两块布缝成一个袋子,说是书包,然后又将家里的那个稍大一点、高一点的马儿让我带上,送我进了人生的启蒙学校,可是学校条件非常的简陋,连一张课桌都没有,光有马儿还是不行的,为了能让我安心学习,母亲学着做马儿的办法,找来一块稍大的木板和几根木棍,亲自动手为我制作了一张课桌,送到了学校。老师看着母亲动手做的课桌,感慨万千,问马儿是不是也是自己动手做的,然后在班上号召全体同学向我母亲学习,帮助学校解决课桌、板凳不齐的困难状况。从这时起,我对马儿的情愫,远不是简单的它的方便使用价值,还有母亲那种望子成龙和对知识渴望的拳拳之心。

那时母亲还经常使用稻草扎成的蒲团,在挖花生和上山砍柴劳累时,可以座在上面干活。可以想象那时农民们的劳动强度和透支体力的情况。没日没夜干活,朝不饱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民的日子只有此选择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日子开始发生变化,责任田分到家后,母亲和父亲高兴得从酒店买来一斤八毛一分钱的白酒,炒了一点花生种下酒,那得意的神情至今令我刻骨铭心,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等今年收成好了,有了粮食卖,再添置一点家具,换一些锄、耙,打几张桌、椅,修理一下坏了的凳子和马儿。那时,椅子在农民家中是奢侈品,四脚的长凳、矮凳、短凳,是家中的主角,而真正陪伴人们乘凉、吃饭、干活的主力还是放在屋角不起眼的马儿。所以,我在旁边提议,一定要为我做一个小马儿,背后安上靠,也就是今天所称的小靠椅子。母亲高兴地满口答应了。

农民日子渐渐富裕起来了,我也在春风般的改革潮流中,在物质财富天天见长的好日子里一天天长大起来,有一天,母亲突然问我“儿子,你不能老是座马儿了,人都大了,要座就坐在沙发或椅子上,人要是老座在低矮的地方,容易形成自卑感,不好!”

“老妈,你这是哪里学来的,又是哪时来的逻辑?”我诘问了母亲。但母亲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叮咛我要听话,要注意言行举指,要学会做人的起码常识。

望着呆在屋角沙发、靠椅背后的马儿,一种失落感,我油然而生!心中默默地想:

马儿啊,你真的到了该退出疆场的时候了吗?说你矮小、轻便,人座在上面舒坦,方便携带,这也是老人们过去念你、用你、宠你的原因,怎么今天突然由于你的矮小,让我产生自卑呢,如果我真的是一个自卑的人,难道会是因为坐你太多的原因,这世道也太不公平吧!

是人的精神迷信的原因,是物质富裕后的后遗症,是人们喜新厌旧的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抛弃?马儿啊,你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不公的待遇进行辩护,你看到了吗,今天不是经常有人带你去钓鱼,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不也是大都座在用塑料做成的马儿上读书成人吗,如果你老是默默逆来顺受,总有一天人们会真的把你忘记,将你视为另类!

母亲的过虑当然是多余的,也是不合理的,对马儿也算是个极大的侮辱。但我记得大人物和小人物,大事和小事的关系,尤如马儿和高高的椅子、厚厚的皮沙发之间的关系!有人总是眼睛长在天窗上,瞧不起贫民,不愿正眼看下面基层的同志,不想和小人物打成一片,说是要保持他们清高,说是要保持“距离美”!

故然一个沙发的价值不能和一个马儿相提并论,但一个大人物和一个小物就不能相提并论吗,这就要去问鱼的价值与水的价值了!

我将永远珍惜心中的马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写景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