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挂钟顶”650字

家乡的“挂钟顶”

650字 初一 散文

家乡人都说,“挂钟顶”是燕山余脉数一数二的名山,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去过。今年暑假,我和姐姐游览了挂钟顶,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从家门出发,走约五百米就到了山脚下。山脚下有一个亭子般的小庙,在庙的中间,坐着一个盛装的古代妇女,她慈眉善目,笑看着眼前的山、树、水……姐姐说:“这小庙叫娘娘庙。”噢,我知道“挂钟顶”为什么又叫“娘娘顶”了。 

山道像巨龙一样盘曲而上,它九曲十八盘,弯弯曲曲通向高高的山顶。顺着山道,我和姐姐一边爬山,一边欣赏着身边的景致。山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杏花,给山景添上了一片喜色。紫微微的鸡桕花也在开放,这一丛,那一簇,争先恐后地散着芳香;微风吹来,它们轻轻摇着花冠,像一个一个的小喇叭,细听,它们好像还吹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踏着刚刚返青的茸草,我们登上了山顶。在山顶,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棵老古树了。它高高地屹立在山顶,方圆十几里都能看到它。听说,在战争年代这棵树是挂“报信钟”用的。每当敌人来了,就会有人去敲钟,给乡亲们报信,让乡亲们安全转移。“挂钟顶”的名字也来源于此。老古树为革命做出过贡献,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 

从挂钟顶回来,我更爱自己的家乡了。我真想变成一片绿叶,为家乡的这座山增绿;我真想变成一朵花,让家乡的这座山更美。美丽的挂钟顶,战争年代你为革命立过功,和平年代你又为百姓生活增添了美。 

我深深地爱着你,不寻常的挂钟顶! 

短文中,作者在饱览了“挂钟顶”美丽景色、了解到家乡光辉的革命历史之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流出结尾两段文字,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间接抒情就是在叙述、议论、描写中隐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 凭借所描述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因事缘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三种。好的间接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家乡的“肯德基”

8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想起刀削面,我又禁不住流口水了。它软软的边薄中厚的面皮,鲜香的卤汁,翠绿的葱花,红红的辣椒油,让我久久回味。

有个说法:吃在巴蜀,味在嘉州。五通的刀削面也传承了川菜的特点:麻、辣、香。喝一口刀削面的汤汁,感受不一样的劲爽。

相传在元代,刀削面就以其筋道不同于别的面食,数百年的演化,又多了很多特点:棒子骨汤加菜叶更营养;卤汁加花椒更味浓;红油加葱花更亮色。

小时候,看着红彤彤的一碗面,总想吃个精光,可刚吃几口,舌头被烫的通红,实在有点难受,心里的舒服又忍不住想再吃,最后还是剩下半碗,总有点遗憾的感觉。直到几年后能一口气把一大碗面干掉的时候,我感觉到我长大了。

昨天,我又来到老字号欧记刀削面店,依旧是朴实无华的门面,依旧是人头攒动的场景,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空位子坐下来。

一阵阵的香味又把我吸引到灶台,一大口锅中面汤翻滚,大师傅光着膀子,左手托着一团白面,右手握着一个白铁片,只见铁片轻巧的在面团跃动,三五成群的面皮如条条银鱼纵身跃入翻腾的大海。锅的旁边一字排开二十多个面碗,面皮一个一个从锅底浮上来了——面熟了!师傅飞快地捞起面条倒入碗中,依次加入骨头汤、牛肉汤、辣椒油、香菜,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不见半点停顿。正看的入神,一碗刀削面成了。

早来客人的刀削面上桌了,我看了看周围的食客,真是神态各异,有的闭着眼一口吞下肚,有的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品味,有被辣得呲牙裂齿的,总之都吃得可陶醉了。看着他们美的,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只好赶紧咽到肚里。

终于轮到我了,看着我的刀削面还真赏心悦目,骨头汤上漂着红油,上面堆着雪白的面条,隐约夹着白菜叶,顶层撒满香菜和牛肉丁,满满的都堆成了一座小金字塔了。看面条颜色淡淡的,好象没啥味道,可在油汤中一搅拌,面条就象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下变得红亮油滑。我再也等不及了,挑起二根,一口咬下去,都忘了小时候被烫的经历。这味道,筋道中伴着绵软,鲜嫩中伴着香辣,滋溜一下滑到胃里,接着再来第二口,我放开肚子,开始狼吞虎咽,不到十分钟,一碗刀削面被我消灭的只乘下汤了。这汤味道太巴适了,我毫不犹豫的喝了一半。肚子都撑不住了,还想再来一碗。唉,下次再来吧!

它辣、它筋道,它管饱。它就是家乡的“肯德基”。我们的本地快餐——刀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