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_1200字1000字

《活着》读后感_1200字

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喜欢与年迈的老者交谈,因为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为,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不过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选择做回那个积极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真幸运。

高一:林梦雨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苦恼

550字 六年级

周六周日,是我最开心也最苦恼的两天。

为什么最开心?当然是国为可以看“削”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周末电影啦!为什么又最苦恼呢?当然是因为要写随笔啦。周一到周五,我因为平时作业多就没怎么写随笔,于是一到周末我就苦恼要不停寻找“灵感”这个好东西。

但灵感哪有那么好找,基本都是搜索枯肠,头脑空空。灵感就像是一条泥鳅,好不容易逮到一条,动不动又溜了,让我好不懊恼。

也记得上课时,“削”老师是说过写随笔不怕没题材,就是“以我眼观万物,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悟情理,明明白白我的心”。但我不以为然,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怎么“观万物”,一个人天天上学放学写作业怎么“观万物”,观来观去就学习作业这么点事儿。好不容易等到周六周日,上午又要上辅导班,基本只有下午有空了,但是下午还得写作业,什么时候“观万物”,去哪里“观万物”,随笔又不能不写,更不能不交,真真苦恼!

本来,我很开心至少有一种办法能写出随笔,那就是看完周末电影写一篇观后感,可写了好几次都不入“削”老师法眼,说什么有“观”无“感”,只好继续苦恼。

“削”老师还说过“为父母为每个老师每个同学写传”,写好身边人身边事,虽然我想却不敢,因为搞不好就会把同学的性格写错,比如把一个性格很好的同学写的十分暴躁,那就不好了。特别是写老师作业多或者讨厌,把老师得罪了,那就更麻烦了;说假话夸吧,夸得太多,又像拍马屁,也不太好。

所以,还请“削”老师多多指教写随笔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