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诋毁列宁_3000字1200字以上

不许诋毁列宁_3000字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近几年来,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皮亚季戈尔斯克、伏尔加格勒、第一乌拉尔斯克等城市相继发生了损毁列宁雕像和其他苏联历史纪念碑的事件。然而,4月22日,即列宁诞辰145周年之际,莫斯科有四千多人排着长队到红场瞻仰列宁墓,队伍中有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也有普通市民;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甚至有一家几代人同来的。这种针锋相对的局面表明,不仅是俄罗斯社会,世界对待在对待苏联历史及其领导人的问题上迄今仍存错误。

对列宁不同态度的背后

其实,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抹黑苏联历史,妖魔化列宁,把苏联的一切问题归罪于列宁的现象始终存在。尽管近些年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倡导爱国主义,干预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使得主张客观评价苏联历史及其主要历史人物的观点可以重返课堂,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导向可以过多关注苏联历史及其历史人物。2008年5—12月,“俄罗斯”电视频道会同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和社会舆论基金会以“俄罗斯名人”为题搞了一次全民评选活动。主办方通过网络、电话及其他渠道邀请民众投票,经过一轮轮的淘汰,在12位候选人中最后选出一位标志俄罗斯的历史名人。这实际是一次民意调查,全国有4500万人参与投票。在7月份,计票结果显示,斯大林和列宁位于第一名和第三名。这一结果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赞成者认为这反映了民意,反对者认为这是布尔什维克党人动员的结果。这时,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研究所副所长弗?拉夫罗夫对布尔什维克象征性人物在“历史名人”的选举中名列前茅深感不安,他建议电视台领导改变投票规则,不惜采取一切手段阻止苏维埃领袖在决赛中取胜。拉夫罗夫确信,“列宁和斯大林在‘俄罗斯名人’电视节目中获胜是完全可能的。对待这一事实不应像对作秀一样采取宽容态度。”他担心放任自由投票会给现政权带来不良后果,认为,“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获胜将使俄罗斯处于被世界孤立的境地,新的‘铁幕’会再次推出,也会给布尔什维克人提供口实,使他们更响亮地宣称,国家总统和议会选举结果是作弊的。”这位官方史学家的呼吁显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的投票渠道作了调整,结果在12月底揭晓的评选决赛中,莫斯科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最终获胜,彼得?斯托雷平和斯大林位列第二和第三,苏联国家的创始人列宁未能进入前三位。从这一耐人寻味的评选过程,我们似乎可以揣摸出当今俄罗斯下层和上层的心理和政治偏好:在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里,对并不久远的苏联历史的记忆并未抹去,列宁和斯大林仍是值得尊重的伟人;而对于执政精英来说,列宁是革命的象征,从稳定社会、保持政权和现行国家制度的角度说,列宁离现实越远越好;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实现俄罗斯的强国梦想,宁可允许民众记住强国主义象征的斯大林,而不能让曾经改变俄罗斯和世界历史的列宁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太多印象。

而对于作为当局的反对派——俄布尔什维克来说,列宁是导师,斯大林是列宁的学生,他们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在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今天,对于以“建设革新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为战略目标的俄来说,列宁的思想比任何时候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在“俄罗斯名人”电视竞选辩论的过程中,久加诺夫作为列宁的代言人满怀激情地为其辩护。在最近列宁雕像被炸事件发生后,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种“亵渎圣地行为”。在内,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引导党员以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为依据,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危机的根源,认清当今的时代仍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对公众,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利用各种机会阐释列宁作为苏联和俄罗斯联邦的缔造者而为俄罗斯民族所做的历史贡献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强调诋毁列宁就是玷污祖国历史。

列宁:人类发展新道路的探索者,苏维埃国家、俄罗斯联邦的缔造者

我们认为,在久加诺夫看来,列宁首先是人类新的发展道路的探索者。久加诺夫2008年11月9日在接受《论据与事实》周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列宁这样的大人物,一般来说,历史上罕见”。“杰出的统帅有之,例如德米特里?东斯科伊或苏沃洛夫。天才的文学家和学者也有之。然而,列宁是那种为数不多、提出人类发展新道路的人之一。而且他不仅提出新道路,还依据三种思想——公正、劳动、人民政权——去实现这条道路”。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为,列宁在1917年所做的一切,表现出“他具有和彼得大帝相似的特点”;天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列宁“这种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丘吉尔认为,“当列宁的聪慧之光闪耀时,他一下子就看到了整个世界,看到了世界的可耻之处,首先是不公正。这样的人100年能诞生一个。”

我们认为,对俄罗斯历史而言,列宁不仅是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当今俄罗斯联邦之父,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理由在于,列宁接手的是一个在世界大战中打了败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大国,而留下的则是处于高涨中的国家。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时,国家工业停滞,人民精疲力竭。列宁不得不从废墟中把国家重新收拾起来。他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四分五裂的俄国重新建立起来。在这七年里,列宁试验了四套国家政策方案: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征集制和粮食税,到新经济政策和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在当时来讲,列宁的电气化计划“相当于今天的‘星球大战’、互联网、微型技术……的气魄”,这个计划“是20世纪最天才的发明,使国家得以在十年时间进行了国有化”。久加诺夫认为,列宁的英明预见、战略眼光和灵活的策略尤其表现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上。当年,在列宁作出新经济政策决定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布尔什维克党内五分之一的党员退党。然而,一年后,这些人看到了新经济政策所取得的成果,又回到了党内。这体现了这一决策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认为,列宁还是一位天才的统帅。在1918年,形势看来是没有出路了:苏维埃共和国只剩下莫斯科周围那一小块地盘,15个干涉国的军队从所有的港口登陆。但是,大概是苍天和大地的力量与列宁同在,红军最终驱逐了武装干涉者。在旧的军队几乎全都四处逃散的境况下,列宁从零开始组建新的军队。到国内战争结束时,红军打败了包括高尔察克在内的白军,500万大军整装待发。

我们认为,历史性突变是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最大考验。世界大战就是这样的考验。他对比了俄罗斯民族在20世纪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打了三年就疲惫不堪,打不下去了,也不想打下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公民被迫在和第一次大战相同的经济、地缘、气候条件下与同样的敌人进行厮杀,结果却取得了胜利。这胜利应该归功于新制度,归功于列宁。“从本质上说,列宁从法西斯主义手下挽救了人类。如果1917年10月不奠定强大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我们未必能打碎希特勒的脊梁。”久加诺夫进一步论证到,由于列宁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斯大林可以在后来一年之中就建立起300个企业,到“二战”前,苏联有6000个超现代的工厂投入建设。国内战争结束时,苏维埃国家没有一架自产的飞机,没有一辆坦克,没有一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而20年后,苏联人民用世界上最好的坦克T-34、火箭炮“喀秋莎”、轰炸机伊尔-2迎击法西斯分子。希特勒曾捶胸顿足地命令设计师制造出超过苏联的飞机,但设计师怎么也办不到,尽管当时德国使整个欧洲都臣服于它,整个欧洲的工业和学者都屈从于它的利益。

我们认为,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但其历史的鼎盛时期是苏联时期。在苏维埃国家里,劳动出于优先地位,人民决定社会一切发展的基本方向。现在人们大谈人道主义,然而在世界历史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没有谁比列宁更人道地解决了包括劳动权、受教育权、正常医疗权在内的社会保障问题。苏维埃国家给每个青年人提供免费教育。而在今天的俄罗斯,十个孩子中有七个要为受教育缴费,而且没有任何就业希望,因为国内根本就没有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因此,我们认为,“100年、200年、500年过去以后,许多人的名字将会从历史上消失,但列宁将名垂千史。因为他缔造了这个国家,重建了俄罗斯军队,培育了我们的文化,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安全体系。所有这一切为战胜法西斯、把十月革命的红旗插到帝国大厦上打下了基础。列宁奠定了工业和文化基础,使我们的国家有可能第一个飞向太空。这一点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抹杀的。”

列宁的思想今天仍具有生命力

201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90周年之际,许多俄罗斯人来到列宁墓前献花,对此,久加诺夫对媒体记者说:“有这么多的民众来到红场,表明列宁的理想在今天不仅依然具有生命力,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列宁的学说和事业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破灭了,它的堡垒——美国正在痛苦中挣扎,寻找上千亿美元来堵窟窿,这个窟窿是吹了20年的金融泡沫造成的。这个窟窿是堵不上的。”“列宁的政策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列宁的着作《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应该成为每个部长的案头书。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甚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克服体系性危机的理论在俄罗斯联邦也将重新获得需求。没有国家调节,没有社会计划,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不扶持实体商品生产,是无法摆脱这一危机的。”

再看,尽管投票进程受到操纵,但列宁和斯大林始终位于前5名。这说明,即使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经历过许多问题和困难、没有读过列宁和斯大林全集的年轻一代也明白,苏联大国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各国人民向往苏联,以她为榜样,不是偶然的。俄罗斯的年轻人被一个事实所震撼:就全世界发行的出版物的数量而言,列宁的书占据第二位,仅次于《圣经》。任何人都没有强迫把列宁的着作翻译成世界的所有文字并在世界的所有国家出版。然而每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有列宁的着作。这意味着,列宁直到今天都被人需要。

关于列宁的品质,“我们被列宁性格中的如下鲜明特点所吸引:对自己事业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前所未有的工作能力,直觉能力和可能令人嫉妒的勇敢精神。即使现在人们不把列宁称为当今俄国的主要名人,那么,过100年、300年、500年之后,他仍将青史名留,就像耶稣、穆罕默德、佛陀和摩西一样。”

诋毁列宁无异于玷污祖国历史

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一直有人试图把苏联时期的历史从整个俄罗斯的历史中抹掉。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有人主张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的列宁墓,不能容忍苏联时期的名人墓碑竖立在克里姆林宫墙外,不久前有人再次提起这件事。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始终旗帜鲜明地与这些人抗争。一次,在普京总统与俄罗斯各政党的领导人会见时,涅姆佐夫提出把红场挖掉,将所有埋在克里姆林宫墙下的人迁葬。久加诺夫当即予以反击,他说,“涅姆佐夫先生,整个克里姆林宫红场建筑群是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如果您胆敢动一动,我们就诉诸国际社会解决问题。”不久前,俄罗斯联邦社会院的一些成员甚至在一次圆桌会议上提议,将苏联时期命名的街道改名,拆掉苏联时期的历史纪念碑,其目的是抹去人们头脑中关于苏联历史的记忆。为此,领导人久加诺夫向社会院负责人发出公开信予以谴责,认为,这些人实际上是新一波诋毁列宁纪念碑事件的推波助澜者。

在布尔什维克党人看来,诋毁列宁无异于玷污祖国历史,而否定苏联历史,于法、于理都难容。在法律上,作为一个国家,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是列宁缔造的。他签署了建立这个国家的法令。除此之外,现在的俄联邦国家没有其他任何合法性基础。1991年12月25日的法律只是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而不意味着重新建立一个国家,且该法律也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批准的。把苏联时代庸俗化和改写苏联历史、嘲弄对列宁的纪念及其签署通过的法律的任何企图,都是对俄罗斯联邦的完整性和权威的破坏。列宁葬于红场的墓中是历史决定的,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议论都带有挑衅性质。在情理上,苏联时代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时代充满许多伟大壮举和英雄业绩。不能允许任何人把几代人的生活一笔勾销。直到如今,俄罗斯仍靠这些人创造的劳动果实生活。对历史的野蛮态度只能对青年一代的成长产生侵害性影响。

放任反苏主义的蔓延势必损害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爱国主义与反苏主义是不相容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反复向社会和执政者说明这个道理。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没有起码的尊重,就没有资格谈伟大的俄罗斯……“苏维埃国家曾经遵循列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号召,向60万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儿女提供教育。今天,有十个国家的总统能说俄语。三代中国领导人都精通我国语言。越南的所有部长都会说俄语。而我们呢?在俄罗斯自己的政治中却不停地散发出这么一种洞穴的反共主义。这是绝对令人不能容忍的。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国家,我都没有看到过这么愚昧无知的。玷污自己祖国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放任反苏主义蔓延有损于国家利益。事实的确如此。近来,东欧、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乌克兰重提历史旧账,通过“卡廷森林案件”、“乌克兰大饥荒”、“苏联侵占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等问题向俄罗斯发难。欧州议会和欧安组织在欧洲右翼势力的策动下,也相继通过反苏、反共决议。2009年7月3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议会通过了所谓《分裂的欧洲重新统一》的决议,该决议认为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同样的责任,否认苏联在战胜德国法西斯、解放欧洲中的功绩,实际上是与法西斯主义放在一起加强以谴责,决议还支持欧洲议会关于把今年8月23日(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日)命名为“斯大林主义与纳粹主义受害者纪念日”的决定。这一决议理所当然地遭到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抗议。7月19日,俄共和希共联合发表声明声讨这一决议,截至9月7日,已经有77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人党签署了这一声明。这些情况表明,在经济危机向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新一波的反共浪潮开始抬头,意在遏制反资本主义的左翼运动的兴起和社会主义的复兴。不仅如此,这一浪潮还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在中东欧和原苏联地区的地缘政治之争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俄罗斯与该地区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损害了俄罗斯的国家形象,挤压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空间。

正是出于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考虑,俄罗斯国家首脑对诋毁苏联历史的问题作出了回应。2015年5月9日,普京总统强调,“不允许歪曲伟大卫国战争和胜利的历史”,“俄罗斯会对歪曲这个事件实质的企图作出反应”。2008年5月15日,梅德韦杰夫签署了“关于成立直属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反企图篡改历史损害俄罗斯利益的委员会”的第549号总统令。随即,反篡改历史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主席由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纳雷什金兼任,成员来自国家安全、外交、科研等机构。委员会的任务是搜集以贬低俄罗斯威信为目的的篡改历史的材料并加以甄别和驳斥。在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0周年之际,梅德韦杰夫总统发表谈话,谴责欧安组织的决议,认为二战的“历史被西方歪曲了”,决议中关于苏联和德国法西斯对二战的爆发负有同样责任的说法,是“赤裸裸的谎言”。

以列宁为代表布尔什维克党和第三国际的革命者,曾经无私地帮助过中国,在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中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我们要永远铭记,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创立leninism——这一marxism的继承与发展,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处于被侵略和被压迫的其他亚非拉国家开辟了新纪元和新的光明之路,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苏联曾打败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人类自由的正义。列宁有着这么大的贡献,现在有很多人却在攻击列宁和他所创立的leninism,甚至都被贴上了德国间谍的标签,这些观点一看就是有人为了自己黑暗的政治利益而歪曲历史和抹黑正义的行径,我们要警惕这种行为,因为这些人是要毁灭人民的自由,毁灭人民的良知,毁灭人民的意志,因此在必要时要给予毁灭性的打击,我们认为,任何诋毁列宁的人都是大逆不道的疯子和罪犯!

司马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上下五千年,纵观华夏,五千年来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走到社会主义现在化国家,从落后到繁荣,是,没错,时代在进步,但人文在退步,古时,我们讲究以“德”作人,每个人的思想都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国家做壮大,现在的人们,思想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德”在有些人的思想中却渐渐消失了,不复存在了。

就拿一些小例子来说:在美国,英国,法国各个地方都用汉语为我们标注,并不是汉语普及到随处可见,而是在警告我们,例如,在美国的公共厕所里,你就能看见用汉语标注着“上完厕所请冲掉”还有在法国的公共草坪上写着“不要践踏草坪”还有就是在飞机上,外国人含一块口香糖就走,而中国人抓了一把又一把装进兜子里,让人们目瞪口呆,这就是外国人看我们中国人的眼神,是,社会中有那么几个,但其余的中国人还是守规则的,不能让五千年的文明大国毁在我们这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上,我们有很多优良传统,我们比任何一个外国人的素质高,但现在的我们做的已经太少了,这些缺失的美,足以让所有的中国人的心寒。

前几天,学校给我们放了一个视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一生都在帮助别人,他从不乱花一分钱,他把所有幸幸苦苦挣来的钱全都给捐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不好,,但他总是说:还有比我生活的还不好的呢。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雷锋,我们生活中缺失的一种美。

美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由内心发出来的,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沧桑,五千年的人文环境,五千年,整整五千年啊,我并不是在批判整个世界,我只是发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罢了,无论我们多恶劣的嘲讽他们,他们下次不还是按照不误么?美是由内心散发出来的。

缺失的美,已经越来越严重坏堪了,我不知道未来也许会是什么样,但我会永远保持住自己的这份美,直到永远。

高三:宋建安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已经十周年了(2005-2015)_3000字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十年前的今天,2005年6月3日,我第一次阅读到了马克思主义书籍,记得是《马克思的故事》,虽然有些字还是不认识,但是我一下子就被马克思同志的人格与梦想所吸引,深深的感动,听到马克思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流下了眼泪,但是虽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但是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好的。。。

每次看到当时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会议上的话语,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就是觉得那就是我看的那本书上写的那样,

后来到三四年级每次看到那个画像里的大胡子男人给中国人的印象是既威严神圣而又神秘莫测。他的学说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现实魅力,是一个让我从懂点事儿开始就感兴趣的问题。四年级时老师告诉我们,马克思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以前的社会主义都是“空想社会主义”是“乌托邦”,而马克思他老人家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但我常想不明白: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理解怎么就科学了?

老师告诉我,马克思构造的未来社会叫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社会产品按需分配。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倒好理解,但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就比较让人困惑了,难道掏大粪这样的工作也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老师解释说:那时候全是机械化了,掏大粪这种工作只要按一个按钮就解决了,让我们茅塞顿开。

至于按需分配,我想到自己吃鱼最爱吃鱼头,妈妈常专卖鱼头来给我吃,她老抱怨,现在的鱼头卖的比鱼身子还贵,我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可以吃鱼头,鱼身子谁来吃呢?如果没人吃,只有用来喂猫,能那共产主义社会岂不是太浪费了。这个问题我没问老师,因为我从[参考消息]上的一则新闻找到了答案,里面说记不得的那一国的科学家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发明了一种方形的西红柿,这样放起来不占地方。我举一反三、豁然开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培育出只有头,没有身子或者身子很小的鱼。

五年级,彻底颠覆我的憧憬的是再大一点我懂得了一个概念叫能源危机,想必这是马克思在那个时代所没有遇见过的。我知道了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人的需求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看来即使在物质极大丰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依然要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未来社会的基本矛盾仍将是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

回过头来想,其实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能力都是取决于我们的现实基础,就像以前有个笑话,村子里搞深入揭批“四人帮”,一农民大爷上台发言:江青狗日的腐化着呢,这婆娘床头放了两罐糖,一罐红糖,一罐白糖,她吃油条都蘸着糖,想蘸红糖就蘸红糖,想蘸白糖就蘸白糖,把俺们贫下中农肺都气炸了!对当年那个农村老大爷来说,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个社会这个社会里人人每天都能吃到油条蘸糖,他一定会把这当白日梦。如果让老大爷编教科书,也许他会把每天有个红苕吃称作科学社会主义,把每天吃油条蘸糖称作空想社会主义。

六年级我拜读了资本论以后,我感觉马克思理论如果要说科学性,主要不在于他的具体预言和结论,那是算命先生的工作。而是他分析过程和思路。其他的“仁人志士”也会痛斥富人的无耻贪婪,凭着想像构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该是怎样,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轻下结论,他从商品和货币开始解构资本主义,一步步推出他的结论,写的着作都论斤称。这个马克思在我脑海里,倒不象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为工人阶级利益捏着粗大的拳头赤膊上阵的革命导师,更像一个苦啃书本,板凳坐得十年冷,甚至学究气十足的古典学者。难怪他不仅能在当时打动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的劳苦大众,时至今日仍以其缜密严谨的思维魅力令无数哪怕不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衣食无忧的爱智者叹服。

初一,课外书告诉我们资本论中的精粹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不能算作马克思一人的专利,当今剩余价值理论也早已不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话语。但我想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的研究是不科学的,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马克思的研究工作占有资料的局限造成的,他想论证的是一个能发挥一千年作用的命题,但就算他磨穿了大英博物馆的地板,他也不可能算清在他身后几十年乃至一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他就像一个国际象棋大师,他预言了对手下面几步将如何走,并公布了自己的预言,宣告了他的对手必将失败。并不是马克思的预料不高明,而是当时还没有博弈论,他忘了他的对手是一群和他一样智慧的大脑的集合,马克思的预言让他们警醒并放弃了原来的战术,他们绞尽脑汁走出了几步连马克思都没有预料到的好棋。

初二,我当选社团中央第一书记、主席,有了新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还远不是这些预言和结论,恰是他真诚而理智的乌托邦情怀。

他充分的符合后来西方知识分子研究中所提出的理念人(themanoftheIdeas)的概念,他身上充满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他关注社会核心价值,力求运用他们坚持的理想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并以自己认同的价值与观念作为准则,来争取他们所认为的更合理的世界。理念人展现了人文知识分子是为观念、为理想而生活的这种特点,将这类人区别于工程人,技术人这类专家型的知识分子。

乌托邦是一个在现实中不存在或者达不到的精神王国,之所以说马克思具有骨子里的乌托邦情怀,是因为他不满足于那个人人都无奈的接受的现实的经验世界,他不认为现存的就是合理的,相反他无论是论证“剥削”还是人的“异化”都旨在展现现实的不合理与荒诞,指出人们“自由地”成为资本的奴隶,也就“自由地”失去了自由。对于时代的痛苦,他不满足于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而喜欢搞“理性设计”,他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告诉世人,还有一个彼岸世界或者说精神王国,这就是:人的全面解放。

其实这种乌托邦情怀,我们国家的老祖宗身上也有。比如淮南子明明的记载着:“东方有君子之国”,当然你在地图上肯定找不到。山海经里也说:“君子国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镜花缘》还给君子国一些有情节的描述。自由市场上,买物的人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物的人说:“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不过我们小时候都是把这当作笑话来看。

有宗教学者说,中国人的民族基因里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意识。当中国人习惯于用香火供品祈求无灾无病,升官发财,福禄寿喜的时候。马克思传达给我们一种信仰告诉人们要向往打破锁链的自由。难怪画像里他的目光这样坚定而又忧郁。

初三毕业,我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历经社团的坎坷险阻,我认为他的执着让我想起佛祖乔答摩·悉达多在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尘垢于岸边毕波罗树下发愿:我今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身体碎坏,犹如微尘,誓不起此座。最后他们同样得出结论,此岸的世界是苦的,而彼岸的境界,只有破除自身魔障才能证得。使他们的理论打动人并赢得了无数信众的很大一部分共通点,同样是他们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

这也是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构成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它鼓舞生存在此岸的人们对现实不合理的抗争,也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抚慰人们的心灵,给予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道德勇气,是对人们工业化社会现实生活无可逃避的巨大欠缺的精神补偿。

今天看来,告诉我们傅丽叶、圣西门的那一套是乌托邦又叫空想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开始才叫科学社会主义,也许是他的铁哥们恩格斯为了树立他的学术威信。后来我们阴差阳错的把不能实现的“空想”“乌托邦”和科学作为二元对立,甚至把实现了的现实和“科学”等同起来,绝不是马克思他老人家的本意。

其实不符合经验或难于“兑现”并不等于不科学,牛顿定律解释的自由落体是在绝对真空的情况下的理论推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卡诺认为在工作于两个给定温度之间的所有热机中,以卡诺理想的可逆热机所产生的动力为最大,这样热效率百分之百的热机在现实中也造不出来,你能说它不科学么?

高一,我也继续深入,马克思理论的形象开始改变大概是从苏联革命成功开始的,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的行为让世人开始怀疑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倒胃口,“苏联揭露的斯大林的统治,其黑暗不亚于历史上任何最专制暴虐的统治”。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却在“与时俱进”。当年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的胜利使得它的敌人也扮装成社会主义者。而今,则是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东欧等地的失利常常使得它的信徒也扮装成非社会主义者。

有人认为正是这种乌托邦情怀在一系列社会主义实践中造成了灾难,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秦晖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运动就是例证。在那个年月除了伟大领袖和一些因不懂事而头脑发热的小孩以外,连中央委员们都不得不韬光养晦、明哲保身,谁的脑海里还有一点忠于理想的情操。在饿殍遍野的年代,这么多农民出身的干部里,除了一个彭德怀跳出来为农民鼓与呼,没有人敢于质疑当时荒唐的政策路线的合理性,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乌托邦情怀。参与大跃进的那些“无限忠诚”的中坚分子大多数本身就不相信什么乌托邦,他们并不打算为之奋斗牺牲,却鼓动和胁迫别人去奋斗牺牲。人性中自私和邪恶的一面被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许领袖个人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他没有权力把他一个人的理想强加在全国人民身上,即使是一座最美丽的花园,当它强制性的把人关在其中它就成了监狱,是专制把乌托邦变成了集中营。

回过神来,很多学者指出实际上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乌托邦情怀而专制主义才是我们的敌人。是借着理想来裹挟群众,利用在此岸孤立无援的个体的绝望来操纵他们的野心家们玷污了乌托邦的旗帜。大众是有头脑和选择权的,你可以用你的理想来鼓舞和感召世人,但你无权用你个人的理想来支配世人,把不同意你观点的人都镇压为反革命。

我们要警惕的是,如果我们的民族或者世界可以憧憬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个未来之国决不是一群放弃独立思考,只懂得纪律、忠诚和服从的“建设者”在一种声音的统一号令下,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建造的,用哈耶克的话来说,那是通向奴役之路,那种所谓的乌托邦充其量是金凯利的“楚们世界”或者奥威尔的“动物农庄”。

马克思为我们指出,通向自由王国之路,是以“自由人联合体”来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复归,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复归。这也就是后来在《宣言》中的那句凝聚着马克思理想而后来有些国家“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闭口不提的至理名言:“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高二,现在的我,这种乌托邦情怀和书生意气在今天被某些“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看作不切实际的书生造反、十年不成,斥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相为印证的是当年毛泽东批林彪“不是极左,而是极右”。连不少受过运动之苦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今都在谈论如何“告别乌托邦”。

而这才是马克思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也正应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灵魂中的一部分。是他让我们不要为统治者们的英明伟大而放弃自我,执着地追问当下社会的不合理、不科学、不道德,质疑现实的合法性,憧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之国”,那里有公正、有平等、有尊严、有幸福。

今天当我们谈到走向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时候,其实隐含的逻辑就是承认,当前的精神状态和政治生态至少是不够文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理想的文明状态就是一个乌托邦。

一般意义上制度变迁的研究都会导致一种看法:一种制度自身就包含着合理性,制度变迁总是意味着制度从效率较低的形式趋向效率较高的形式。在现实中确实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但它难于解释为什么人类经常在某些时期无奈的生活在对大多数人都不利的低效率甚至野蛮的制度下。往往一种制度人人都认为它不合理,但谁都没有办法,只有说这是“中国特色”。为什么按经济人的假设应该是理性,的却选择了低效和非理性的制度?这就是“诺思悖论”。而诺思教授对此的回答是:路径依赖。他指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对此觉醒的个体的抗争常常是无力的。

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的苦恼往往在于,当不能逃离我们就寄托于改变现实,但我们改变现实的理想遭遇挫折,我们又用理想来安慰自己。放大来看,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情感历程就是在这几极之间往复震荡。

追梦人常是苦闷的。今天的人们,常借“坦塔洛斯”之名形容可望不可及所引起的痛苦。它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和自然女神普洛托之子,因得罪众神而被打入地狱,拘留在一个湖的中央。他口干舌燥,但要低头喝水时,水就向四周退去;他想采摘头顶的满树鲜果,但刚一伸手,树枝就马上抬向高处。相信那个吕日周离开长治时,他心中会真切的感受到这种无力回天的坦塔洛斯之痛。

面向未来

但梦想的真正价值还不在于能否在自己眼前“变现”。那种全心投入的渴望,不畏流言的努力。如同白衣胜雪的年少情怀,对纯美爱情的渴望、夸父追日般对伟大真理的冲动。也许岁月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变得世故而成熟,适者生存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正直有理想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会在一种环境中成长为机会主义的政治动物。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却绝不会从灵魂中抹去梦想的烙印。

对乌托邦的向往,也并非要回避现实。《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偶然在山谷里被发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乐土,但最后却没有忘了告诉世人,第二次再去却怎么也找不着了,让一丝酸涩怅惘留在人们心中。先民感叹: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当人们发现自己没有办法通过梦想来到达彼岸的自由王国,即使自由女神的火炬下也不是属于你的乐土,并不妨碍人们怀着现实感哪怕是被迫留下来建设自己此岸的家园。

现实会给予我们这样的经验,真正的正义是难于实现的,绝对和永恒的爱是不存在的,完全的公平是无法达到甚至难于界定的,人类历史的演进是非理性而且冷酷的。也许我们已经足够的成熟和世故,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而变得冷嘲。有人可以用玩世不恭的表象来保护自己,但我相信如果敲开他们玩世不恭的壳,透过佯狂和反讽,他们内心仍然有炙热和真正值得珍视的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读到张贤亮的《牧马人》、《绿化树》里的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中,把对梦想中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作为精神的支柱。也许从心里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愚忠,这么多大学生为了某一份好工作而入党的同时。我们不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被彻底的唯物主义打倒,我们仍然应该旗帜鲜明的鼓舞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无论用哪一种方式保有向往先进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勇气,鼓励人们知行合一地实践我们憧憬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乃至政治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吕日周们的努力是何等的可贵,说是个人英雄主义也好,书生意气也好。如阿尔温.托夫勒所描述的,对任何变革都会有,“一帮人迫不及待地出来扼杀,其理由是这些建议不现实,同时又为现存的东西辩护,说它们才是现实的,不管这些东西多么荒谬。”

假如没有这样的人对貌似永恒和习以为常的社会经验和政治传统发起的挑战,假如我们的社会不懂得给予这样的人善意和尊重甚至必要的支持,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政治将没有未来。

司马车同志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实践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司马车路线将更加胜利!

高三:宋建安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