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议论文:“伪命题”_650字650字

初三议论文:“伪命题”_650字

650字 初三 议论文

时间是流水,抓不住,留不下。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无法被转移、占有,遑论储存。但出人意料的是,它能够被创造。

你也许会反驳我这个“假命题”。大概很多人认为时间是主宰者,是尼采口中的“衔尾之蛇”,是一切的伊始,是一切的终端,又怎么会以被动的形式存在?那是因为时间是一定的,机遇却是偶然。在机遇还未抵足时,时间再多也是枉然。

假使把拥有机遇的时间定义为拥有,那么,大多数时间里你在享受失去。所以说,如果想要更多的话,就别吝惜当下。你以为,在太阳未出时,一切都是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吗?你以为,在太阳出来以后,所有的都是真实的,唯有月亮是个梦吗?其实,时间与机遇也是如此。

在没有时间前,一切都是徒劳,唯有机会;在没有机会后,一切都是妄想,唯有时间。

可是,人活于世,就一定要按部就班吗?为何不尝试着“冒犯”未知的领域呢?命题正确与否,不重要了。因为伦理只负责存在,时间也是如此。任何的任何,一切的一切,空有这样的“花瓶”,也不过一阶下客,一场笑谈,一句谬论罢了。任何匪夷所思的事,一旦付诸实践,那便成了实际,无可扭转了。

由此可见,时间给予机会,机会创造时间,也并非没有道理了。

像我们这般意气风发的人,更应趁着年少轻狂,做出一番“胆大妄为”的大事业。在此时,传统观念已经不足以束缚我们了。无论他道理真假,为以使人信服的,也不过是在电光石火那一刹那被抓住的机遇,所证明的实践罢了。

因为,人嘛,无论遇见什么,都让它既来之则安之,就应该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而时间固然是常有的事,可被继续创造出的时间,难道不是真正的瑰宝吗?

初三议论文:千山万水出真知_900字

900字 初三 议论文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获得真知与生活实践不可脱离。不是来自实践的真知,常常是伪真知;经过实践证明的知识才算得上“真知”。大文豪苏东坡肯对王安石的一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直到黄州菊园一见,他才知道菊花原有落瓣不落瓣之分。黄州之行,苏东坡修正了先前的谬识,获得了真知。可见,真知来自实践。

西方谚语有言:“你真正尝到果香是在亲手采摘了一个苹果之后”。这份香甜的果香正是实践的芬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半生游历,千山万水走遍,与长风为伴,与云雾为伍,亲自考察了国内12个省份的奇山异水,成为世界上发现记录并科学分析了“喀斯特”地貌的第一人。一册《徐霞客游记》的每一个文字都是行走出来的真知,被后世奉为地理学上的奠基作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田间、到地头,耗时多年,辗转多省,终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也培育出水稻栽种史上的真知,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时代。相比之下,今天的有些科研人员,畏惧“田野”研究的艰辛,关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翻一翻他们的所谓研究成果,扑鼻的是污浊之气,何芬芳之有?相比之下,今天的有些专家大腕,不愿“接地气”的田野实践,躲进小楼成一统,闭门造车。翻一翻他们的所谓作品成果,扑鼻的是污浊之气,何芬芳之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了验证引述材料确凿无疑,亚当斯密走出书斋,实地考证。正式凭着这种不苟且的“实践”精神,他的《原富》才被誉为经济学的原典。知识会在代代传承中变身成为权威,有的人会匍匐其下,唯书是从,唯上是听,不辨真假,而有的人则会通过实践验证修正、补充发展,带动知识的新发展。明代李时珍对当时被奉为药典的《证类本草》产生诸多疑义。于是他深入大山,足履深谷,亲尝百草,逐条订正错误的内容。试想,如果李时珍食古不化,迷信权威,懒于到大山到各地去“取证”,能有宏编巨制的《本草纲目》的问世并造福于子孙后代吗?

鲁迅先生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端,须应用于生活,便所学的东西活起来。”说的是知识要活起来,就必须把它带进“千山万水”的实践之旅,而不是锁入书斋。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鼠标一点,知识盈视,莫辨真伪,难以为从。如何打捞“真知”,则是务必要通过实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议论文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