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所有的寂寞时光给自己鼓掌,有一天你一定会很棒1200字以上

用所有的寂寞时光给自己鼓掌,有一天你一定会很棒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这个城市里的每一颗心都不会像水泥大楼一样那么刚强,面对在这个城市里即将到来的每个清晨,我们都一样。只是幸好,我们还有一个晚上,可以用来疗伤。

晚上从一个大商场吃完饭出来,看到两个垂头丧气的男孩,他们坐在商场门口的户外台阶上,低着头,不停的搓着手,看不见他们的脸,只能看见他们不说话。在他们的面前,是一个年级大约25岁左右的女孩子,站在下面一点的台阶上,用很焦躁但只能很靠近才能听到的声音噼里啪啦的讲着话。

从女孩子的穿着看,应该是商场里某个店的员工,也是男孩子的小领导,此时此刻正在为他们的工作时候的不争气而恨铁不成钢。他们的身旁,是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东三环马路,马路的那一边林立着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闪耀的高楼,那钢筋铁骨的样子仿佛在冷冷的告诉你,这个城市有多现实,有多不在乎你的伤心和眼泪。

我从这城市小小的一幕里擦肩而过,心里小小的颤抖,这个城市里有多少怀揣梦想的孩子,又有多少在失败和屈辱中挣扎和哭泣的孩子。我猜想,那个女孩子一定会说:“你们要如何如何努力,才能有一天出人头地,现在这样是不行的!”。

我猜想,男孩子的心里一定有深深的不安与自责,那些对这个大城市所有过的所有憧憬和幻想,本来就不知从何下手,那时那刻可能都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了。这个城市有太多灯红酒绿的奢华,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励志故事,可这一切也不是一夜能建成的,何况是你我这样的穷的只剩下憧憬和梦想的普通青年。

前几天收到一个小朋友的来信,那是她人生第一天上班!给我发邮件的时候,她正在偷偷的躲在公司的一个小角落里吃饭,没有认识的人,没有人认识她,不敢跟别人说话,更不敢提出跟大家一起午饭。于是,她想到了我。

那天晚上十点多的时候,我一个人怯怯的站在36层的窗户跟前,窗外就是北京CBD中心区那好似电视里飞机航拍一般的夜景,可是没有人知道,一座很漂亮的写字楼里有一个小孩还没有吃饭,还在做倒霉的表格。

隔壁的实习生窸窸窣窣的跑过来问:“你要吃东西么?我妈妈中午给我带了菜团。你要不要吃?”我点点头,她就又窸窸窣窣的跑到微波炉那里热了下跑回来递给我:“不是很好吃,只是个普通的菜团。”我接过来一口一口吃掉,她就站在我对面看着我笑。我当时觉得那个办公室里,我们两个特别同命相连的感觉,恨不得紧紧拥抱。

一晃七年过去了,我有了在这个城市里还算满足的生活,夜晚拉开窗帘,看对面楼里亮着的各白灯光黄灯光,总是忍不住去想,那每一个窗格子里,是否也住着一个经常要为自己鼓劲,才有力量坚持下去的年轻人?

TA是否也如我过去的日子一样,白天谨小慎微的工作,晚上用毫无安全感的婴儿睡姿睡觉,醒着的时候不断的给自己加油鼓劲,睡着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工作表格?想到这些,就觉得这个城市,好孤立,又好孤独。

其实一个城市的表面越繁华,内心就越孤独,因为在繁华的背后有很多孤独的灵魂;每一个窗格子都是冷漠而不想相互靠近的,因为靠近会产生温暖,而温暖虽然可以带来内心的慰藉,却更容易让人丧失斗志与果敢,依赖是奋斗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这个城市有很多牛逼哄哄的人,我们的世界里也有很多仰慕与崇拜的人,望着他们的优秀,经常无地自容到自卑的不知从何开始努力的心,可以在夜晚的被子里大哭,可以在洗澡的时候让眼泪随水流一起落在地上。

我们都会对未来害怕,我们都会对即将发生的改变感到恐慌,因为我们都知道即将失去什么,而不知道未来会得到什么。这个城市里的每一颗心都不会像水泥大楼一样那么刚强,面对在这个城市里即将到来的每个清晨,我们都一样。只是幸好,我们还有一个晚上,可以用来疗伤。

“我要的坚强/不是谁的肩膀/怀抱是个不能停留的地方/这世界多拥挤/就有多匆忙/用所有的寂寞时光给自己鼓掌”。对面的楼,又亮起了好多好多白色的黄色的灯,每个城市里此时此刻孤单的灵魂与不安的心们,给自己小小的加油,对自己说:有一天,我一定会很棒!

用文字丈量远方

700字 初三 记叙文

“所谓行万里路,最终只是为了走回自己。”

---梁凤莲

夜未眠,习惯性地打开《被命运催赶的夜晚》,游离在阿莲潜心营造的十足感性的氛围里。

字里行间看上去碧空丽日,山光湖色,作者的内心却阴晴多变,极度敏感,就连行文的语速也每每如急管繁弦,使人心缩气紧。或许催赶我的不是时空,也不是命运,而是她那细腻的笔触所展示出的另一种血色景象,它总能赐予我一股深渊般的力量,引领我在荒芜的暗夜中抓住精神赖以依系的根脉,远距离地再一次激活自己的灵魂。

她用双脚丈量远方,用文字记录生命,这绝对是一个诚实人的生命记录。绵密葱茏的文字,跳荡而灵动,若无数条蜿蜒小溪汇成一江湍流,她是那一波又一波情绪的发源地和策动者。迷茫的景象,流淌的意绪,错综的焦虑,连同无可名状的落寞和孤寂扭结在一起,纠缠着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只有她能指引我的灵魂抵达“玻璃之城”,去领悟另一种诉说与延伸;在“奇缘”中撷取某些迷离扑朔的片段;在有限的时空里尽情享受“负离子的呼吸”;从“枫丹露白”中理解地域差异和文化冲突;在“数典欧罗巴”里完成一种预言,找寻一种对应;最后在“大地的感动”中全力地狂奔,觅寻知遇的归宿。

倘若深入进去勘察,我们不难发现闪烁其间的灵光异彩,并触摸到那里面的脉跳、体温和血热,那份厚重的积淀来源于阿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的羁旅之思和细腻感触,通过文字的演绎,让人有时刻准备出发抵达远方的热望。

阿莲用文字宣泄自己的孤立无援,挣扎的形状竟有如困兽犹斗。在跋涉远方的途中,阿莲尽管可能失衡,却不会沦陷于无法自控的非理性状态,她具有绝地自救的精神能力,她笃信,“没有任何一种得失可以把人的生活一网打尽,在网开一面的地方,大自然,可以让人在孤寂中与无助中独自眺望远方。这沉甸甸的忧伤,让生命再度复活的忧伤,就是所谓的得失荣辱把人心穿刺得千疮百孔之后,大自然给予生命最宽厚和仁慈的修补。”

那是一种痛彻肺腑的凄美、悲壮,将与阿莲的文字撕扯难分、水乳交融,并永相伴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