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思念叫做“痛”1200字以上

有一种思念叫做“痛”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今年的中秋佳节又到了,在我的人生中度过了许多个中秋节,唯有儿时在母亲的怀抱里度过的中秋节是那么清晰,记忆是那么深刻。想起母亲总觉得很难用语言表达那份情感。母亲的疼爱是温暖的,宽厚的。追思起来胸口常常在隐隐作痛。但我又不得不把这份人世间最痛的一种爱写出来,以安慰我多年来对母亲的一种思念。

在我记忆中,故乡的月最圆,母亲的情最深。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我却在没有记事中草草度过了。后来,妈妈谈起自己的往事,我隐隐约约知道了一些内容。大办食堂的时候,姐姐的户口在姥姥家,跟着姥姥过。我跟着妈妈,我每天吃了妈妈的那份口粮就玩去了,仅有我的半份口粮留给了母亲,饿的滋味也转给了母亲。

生活稍稍有了点转好,我经常住在姥姥家。父亲常年在外教书,家里只有俩个人,姐姐和妈妈,或者我和妈妈。姥姥家三个大人,没有孩子,姥爷和舅舅都是大男人。于是他们总是设法留下一个孩子在身边。我和姐姐就是一个接力棒,辗转于两个家庭之间。但每逢过年过节,妈妈去给姥姥送礼时,总会把另一个孩子接回家中,一齐过节。每年中秋节,父亲也尽量赶回来,一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农村里过中秋节,家家都打月饼,那时的白面很紧张,生产队每年分给每口二、三十斤的麦子,但节还是要过的,每家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几斤。主要是走亲戚,送朋友。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大凡农村里一年四季都是忙的,节前亲戚间互相走动走动,唠唠家常,心情会很舒畅,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会降温。那时月饼可以算是最好吃的食品之一,小孩子嘴馋,总是觉得什么都新鲜。我最喜欢看大人们打月饼,打月饼是几家人一齐烘烤,大人们把自家的面和好,在一个炉子上烤,烤好一家再换一家。

妈妈把面粉和成了两种色。后来我知道,白色的是挽了白糖,红色的挽了红糖。红色的做馅当然还有其他的用料,有核桃,花生、芝麻,大枣……我还真说不清里边是什么,反正心子比皮好吃多了。那时大人们虽然心疼孩子,也不敢放开给孩子们吃。只有不小心弄破了的才会给孩子吃,我那时真希望多破几个,我就有月饼吃了。偏偏大人们做得很小心,破的时候很少,打回来的月饼,妈妈把它分成若干份,然后一份一份把它们送出去,很少能够剩下,妈妈的辈份低,孝敬的多,收回来的少。

八月十五,我们家常常吃的是炖茄子和烙饼。有肉的时候先炒肉,把茄子切成块,放在肉上腾,等茄子熟了,再拌匀,放在小锅里热着。之后再开始烙饼,父亲是个白面书生,不会做饭,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烧火。烙饼不能用大火,也不能让火熄灭,所以很费劲。烙好一家人吃的饼得好一阵。有的时候父亲没时间烧火,他会去外边帮母亲找烧柴。我和姐姐分别为母亲烧火。其实最辛苦的是母亲,她要把一家人的饭做好,其他人只是个配角。

母亲那时很年轻,也就30多岁,精明能干,做起事来风风火火的。我们小孩子几乎插不上手,后来我在外读书,回家也是做帮手,家里主要的活还是母亲。等母亲把一家人的饭做好,我们就开始吃了,那时的饭菜真香。农村人没什么规矩,总有邻里的人端着碗来家里串门。不管过节不过节,大家一边说话,一边吃,吃好了他们把空碗往地上一放,还要唠嗑,仿佛“休息”够了才慢慢回家去。大人们是这样,小孩子也会学着大人的样,玩够了才回家。

我们吃饱了饭,等月亮升起来,再把月饼,苹果,梨、核桃,枣……放在我们家院中的石桌上供月亮,太行山区雨水少,差不多年年都能看到明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那个时节的气候很宜人,不冷不热,正是赏月的好时节,一家人围在小石桌前谈古说今,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分享这种天伦之乐,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其实那时候最难的是母亲,因为粮食不多,面粉就更少了,人们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母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操持着这个家。中秋节母亲总会让一家人围拢在一起好好地吃上一顿饭。父亲的肚子里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这时候父亲会开始讲他的故事,小孩子常常插嘴,打断父亲的话,大家一直到很困的时候才散场。那种简朴、闲静,至今想起来都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节后,妈妈把剩下的月饼平均分给我们姐儿俩,中秋节就过完了,当时这种极平常的节日并没引起我的重视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我回家探亲,正好赶上一个中秋节,那天我正在姥姥家里,下午突然下起雨来。姥姥就说:“阿孩,你好几年也不在家,就跟姥姥过个中秋节吧,”我也没多想,反正人不留人天留人,我也不好再推辞,就在姥姥过了一个中秋节。加上有几个儿时相处很要好的小伴,晚上大家在一起度过了那一个重要的节日。第二天我就赶快回到了家。

妈妈却大怒:“孩啊!你这几年在外,我们年年等你,你都不在,今年好不容易盼你回来了,走了几千里你却不在家过节。”“天下雨了。”我苍白地解释着。妈妈接着说:“我还叫你爸爸去路上接你去了,都没把你等回来。”那时我才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懂母亲的良苦用心。没有把这个团圆的节日当回事儿。后来我想,假如那时雨一停我就回家,还是能赶到家的,再晚我也应该回家,母亲的等待成了我终生的悔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我回家探亲,正好赶上一个中秋节,那天我正在姥姥家里,下午突然下起雨来。姥姥就说:“阿孩,你好几年也不在家,就跟姥姥过个中秋节吧,”我也没多想,反正人不留人天留人,我也不好再推辞,就在姥姥过了一个中秋节。加上有几个儿时相处很要好的小伴,晚上大家在一起度过了那一个重要的节日。第二天我就赶快回到了家。

后来,自己做了母亲,才知道思念那种滋味,不能用一个“思”字来概括,那完全是一种“痛”。母亲思念儿女就像一棵钢针直接刺中了她那颗脆弱的心。世界上爱有很多种,只有母亲的爱是最痛的。

中秋这个佳节,也是千万个母亲盼儿归的节日。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为的也只是和自己在一起吃一顿饭。那么的简单和质朴。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每个人都不能常常守在母亲的身边,只有理解了母亲那颗牵挂的心,才会感觉到母亲的心有多痛。今年八月十五,昆明的月亮是朦胧的,红红的,但在我的人生中,母亲是女儿心里永远思念的那颗最圆满、最有亲情的月亮。

有一种情,叫姐妹情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每当我和朋友谈及到我有一个姐姐时,朋友总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

脑海中浮现出姐姐的样子:她有一个稍尖的瓜子脸,一双内双的丹凤眼,高挺的鼻梁,细薄的粉唇,还有一头爽朗的短发。有时候不经意勾起嘴角,在斜阳下露出灿烂的微笑,在我眼中是那么的独特。

我的姐姐比我大一年多,现读初二。从幼儿园到小学多年来,我和姐姐一直都上的一个学校。直到上了初中,我们有权选择自己中意的中学。我的梦想为艺术家,于是便选择侨联美校,而为了前途一片光明的她,选择了星海音中。这是我们第一次念不同的学校,想想两三年后上高中,我们便要分离的更远了吧……想到这里,竟有那么一丝感慨万分。突然有些怀念小学时和姐姐一起去上学的日子,现在回忆起来,总感觉是很久前的事了。

记忆中,小时候和姐姐总是形影不离,喜欢一起在书本上画画,喜欢一起看小人书,看见好东西总是第一个想到对方,多么和睦多么融洽啊!如今,我们长大了,难免有那么些小状况:有时看见好东西,不是想占为己有就是想给予对方,都这么简单和单纯。有时候发生争执时,我总是反复强调着自己以前让过给姐姐的那么多东西,可是忽然停下来想想,我发现自己给予她的相当于寥寥无几。姐姐并不喜欢把这些事情在争吵时一一道出,因为这是在太多了吧——记得吃早餐时,姐姐总是先问我要吃哪一个蛋糕;妈妈从超市带回来几瓶果汁,她总是先让我选;每次和姐姐一起吃东西,遇到好吃的她几乎都会说不喜欢吃……多么好的姐姐啊,总是在默默的谦让着我、保护着我这个妹妹,而我,却内心狭窄的容不下一句玩笑,无故的争吵,她总是第一个屈服。每每妈妈对我感叹:“你看姐姐对你多好!”我总是不服气的嘟起嘴巴:“才不呢,谁让她做姐姐,这是应该的!”可是谁知我心中,却泛起丝丝暖意。

在我的记忆中,姐姐从不喊我做“妹妹”。因为小时候父母经常外出,没有时间照顾我们,我们一直都是由一个保姆来照顾的。保姆是来自外地的,教我们开口发音并不标准,起先教姐姐读“妹妹”,结果读成了第一声,长大后发现多么搞笑,于是便再也不喊妹妹了。她有事找我总是一个不客气的喊我全名,我总是在抱怨:“我叫了你十几年的姐姐,可你总是不叫我妹妹!”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她心中把我当成妹妹,这又有什么好介意的!

我和姐姐经常吵架。每次几乎都是因为那么一点点小事——比如她放学挤公交车很晚回到家,一回家心中很烦躁,对着我没有什么好气。我其实是一个小心眼的人,看见她这态度,我不满的跟她吵了起来……不过更多的是因为我的霸道和自私引起的。每次爸爸妈妈从家里带回来一样好东西,我总是第一个霸道的抓在手里,不让姐姐看一眼,姐姐不满的摔门而去。事后我总是那么后悔,可是却不好意思去认错……我和姐姐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多大多小的架都吵过了,可是每次和好的时间都不超过半小时甚至十几分钟。这正是我最庆幸自己有姐姐的地方——假如是朋友,每次吵完架,都会小心眼的不肯向对方认错,即使后来和好了,但是关系还是会退化。可是姐妹就不同了,无论我们吵得有多激烈,可是多久又会重归于好,关系不会有任何的疏远。也许这就是伟大的亲情吧,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轻易改变的。

从幼稚园到初中,我换过了多少批同学,又和多少人做过了朋友?可是如今呢,分离一段时间后还是会渐渐忘记对方吧。怎么可能一直很好呢,可是姐姐不一样,我和姐姐的关系从未疏远过。即使妈妈总是抱怨我们没有小时候听话,小时候多么乖巧多么和谐,现在总动不动吵起来。

可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很好的姐妹啊!即使我们很少跟他人说起对方,即使我们不曾对对方说我很庆幸有你这个姐妹。可是这些话,需要说出口吗?姐妹情,在心中融化成甜甜的滋味,温暖彼此的心不就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