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800字

风采

800字 初三

通常,我家桌上都放着糕点,全部都是绿豆馅的。

我外婆特别喜欢吃清甜的绿豆糕,但又不止于吃。每每凌晨鸟声欢悦时,她便会披着外套趿着木屐,跑到两条街以外的糕点店亲眼看着师傅制作。

我无法理解外婆的心思,但我看过做绿豆糕的场景,那无疑是美的——

暖煦的黄色灯光下,师傅有劲的双手灵活地揉搓翻按,面团便成了几个圆鼓鼓的球。褪下手来,又将碗中满登登的绿豆挑了又挑,生怕有一丁点杂质混进去;然后有条不紊地将盆中一个个绿豆小球塞入铁烙中压了压,再仔细地放入蒸锅。整个屋子白气缭绕,蒸锅里的热气直往脸上扑;师傅从容淡定,只是鬓角密密地挂着一层汗珠。这份凛凛的风采悄无声息震撼着我,绿豆糕的香气往鼻腔里钻。

“唉!小常师傅,来四块绿豆糕!”外婆递上几张零碎的纸票,师傅和蔼地接过纸币,熟练地将绿豆糕包好,很快一份精致的手伴便出来了。他在我眼里,风采又精彩了几分。

日复一日,外婆依旧每天准时起床,前去一睹糕点师傅制作的过程。我好似能理解外婆了,我们都惦记着糕点师傅的那股认真劲儿呢。

我长大了,外婆渐渐地苍老了,她腿脚不是很方便了,没有办法走太远的路,即便是两条街也仿佛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现在换我跑腿,天天帮外婆带上几块绿豆糕。

有一天,我路过点心店,发现师傅忙碌的身影有些陌生,带着几分随意和漫不经心,已没有往日饱满的热情,取而代之的反而是有些愁苦的面色。我一阵迷茫:糕点师傅那个认真劲哪去了?现在的他似乎已经没有原来的风采了。我闷闷的想着。

回到家,外婆尝了几口绿豆糕,惊愕地抬起头:“点心店换师傅了吗?”

“不,”我摇头,“师傅没有换,但又觉得不是,好像没有原来的样子了。”

“这绿豆糕太硬了,蒸的时间太长了,火候也没把握好。”外婆说,声音微微不满,眼里有些失望。

“以后就不吃了吧?”我轻轻地问,糕点师傅的身影在心里渐渐地隐去;我知道我再也不会去那家店了。

我已不愿再去回想师傅以前热情的身影了。时间匆匆流逝,慢慢磨蚀了糕点师傅热情的棱角。红尘划过的分分秒秒就如一颗颗细小的尘埃,陌生了从前一丝不苟的风采。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不多。”每个人能风采依旧,那该是多么骄傲的人生啊!但愿人生旅途中,我们都能不忘初心。

风采

900字 初三

连着几天的阴雨,贴在玻璃上的窗花皱了,湿湿答答地垂下了花头。

记忆中那个熟悉的,身着一袭藏青色棉袍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灯下,执剪,轻捏红纸;转动,再转动,任由手中的红色一丝一丝,一缕一缕向下坠去,落地成花。

那个身影,常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将腰弯的很低很低,几乎掩没于桌面,沉浸在他剪纸的世界中。

他的书房,于我的童年来说是有趣的乐园。

每当我轻唤一声,他总会从成堆的红纸中抬起头,眯缝着双眼;深色窗帘透出的星星点点的阳光,洒在银丝上,闪闪发光,溅到他手中红纸上,那些美丽的图案仿佛活了一般,熠熠生辉。

剪出一个个鲜活的图案后,他递给扒着木桌踮着脚好奇向上张望的我。不一会儿,那厚厚的镜片又向下低去,一头银丝又埋没在满桌红纸中;他棉袍上的红纸丝屑摇摇晃晃,时不时从身上飘到地上。

懵懵懂懂的年纪,虽不太识得那些图案的意蕴,却依旧被它的风采所吸引。

长大一些后,他的书房便是我学习的殿堂。

老人的书房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柜,里面一本本名著中夹着成百上千张他剪出的人物图像。

他常翻开书页,指着剪好的图案,给我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贪玩的我不愿听,有时想挣脱那双宽厚结实的大手,却又被剪纸拖住了脚步。那如游丝一般的纸花勾勒出的一个个人物轮廓,便成为我关于书柜中那一本本名著最温情美好的记忆。

他的手,粗糙而布满老茧,沙沙地摩挲泛黄的书页;阳光入窗,将他满头银丝照得晶晶亮,那光芒,映染着书架,辉煌了整个书房。

现在,因学习任务和压力日益增加,我与剪纸相距越来越远。他送给我的那把剪刀已有些生锈,那些红纸卷也有些掉色。

过年时,腿脚不便的老人又坐在书房里,如同一位重上战场的老兵。灯下,那双厚实粗糙的手又拿起了剪刀,转动起红纸,动作虽不再那么灵活利索,但剪出的图案仍然惟妙惟肖。看着我们将作品贴在窗玻璃上,他脸上露出孩童般恬静满足的微笑。

阳光透过窗花空隙,那个藏青色棉袍充满着匠人风采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我拿起剪刀,磨去上面的锈迹,轻启红纸,折,剪,翻,转,一幅栩栩如生的窗花出现在手中。我将玻璃上的旧作仔细拭去,将新作小心粘上,眼前的窗花又立体鲜活起来。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流传千年的剪纸艺术不会失去她的风采,我们得将她不断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