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教育1200字以上

禅意教育

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议论文

教书到现在,似乎越来越明白教育的意义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让孩子走得更好。前些时,看到杂坛里的一篇东西,是一个曾被老师骂过的学生发表的内心独白,其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批评的严重不满,看看那些话,也都是一线老师经常会说的话,都是他们恨钱不成钢的常用批评语,可这些话恰恰都在这个学生的心里扎下了根,他说,他记得那位老师批评的每一句话,对她的“好意”他一点都不领情,他觉得很多话都深深地刺伤了自己的心,他要让她看看自己一个在她眼里的“差生”并不比那些“优秀生”差,他在社会上活得比他们都好,现在,他已经走上了社会,而且生活得很不错,他不满老师当初对他的种种批评,这种刻骨铭心的恨,显示出一种真实的内心表白,告诉她自己比别人好,告诉她作为教师的粗鄙和失败。

我知道,一个老师能让一个学生如此耿耿于怀,定是出言太不逊了,或者伤痕太深了,亦或是这个学生有着不同一般的性格特征。一般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和批评,都会随之淡去,好也好,差也差,都不会有太深刻的记忆了,而且对老师当时的做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好处也可以体会,对不当处也能谅解了。

但学生总会对老师的各种做法留下一定痕迹的,对老师的印象也会定格在与老师的个别交往中,或许老师那么多精彩的讲课都不会有什么记忆,而偶尔一次批评却可能让他永生难忘,虽然不是触动得很深,但也会是他对这位老师的定格。而作为老师,当然也会在学生毕业后回顾自己的不足,总难免遗憾于对他们的批评,歉疚于自己的过于粗陋的处理、教育,也希望自己过往的教育带给学生的都是微笑。

其实,师生都是希望这样相处的。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有那么多的情况下处在一种师生对立的状态呢?学生个体的复杂性,班级管理的种种因素,课堂教学的调节,课外繁杂的工作,都让师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往往就集中在少数的学习困难生或行为习惯困难生上,他们因为从小家庭或社会教育的缘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并不能在教育中配合老师,因而导致教师的气愤,产生不少的批评。

总有老师说心痛、胃痛、头痛、胸痛,等等,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承认这些病都是让学生给气的,说实在的,有些学生的木讷迟钝,有些学生的反复违纪,有些学生的使坏做恶,总让教师伤透了脑筋,他们总在寻找解决的办法,却又总被痛苦围困着,不能打骂,不能体罚,还有很多的师德要求,作为教师可以做的就是批评教育,而这些批评,轻了,不能起到惩戒的作用,重了又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很难把握的,而最后又常常伤了自己的身体,所以,教师“内伤”都很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常有的事。老师,身为人师,当然应身正为范,礼仪待人,批评也是不可以随便侮辱或伤害孩子的内心的,那么最终难受的、感到过不去只能是教师自己。

那么,怎么走出这个困境呢?我想应当学会禅意教育。我不知道真正的禅意,我只根据我知道的那种意思去理解,因为我想禅应该是一种非常深奥的东西,不是一般人能懂的,我只模糊地认为我们跳出来看这个世界,或许就能明白更多,洒脱更多。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高僧站立山头,有几位哲人便一起探究他在干什么,有的说他在欣赏风景,饱览祖国河山,有的说他在感慨世事,思索生命起伏,有的说他在领悟道义,明辨真理,但当他们上去问他时,他只淡然一笑,说:“我就在这里站一下,什么也不干。”我想,真正的禅意或许就在于此,我们不必去太深地领悟太多的东西,有时候简单的也是最真的。当教师就是教师,别把自己神化了,“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还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千万别把自己当作拯救世界的佛祖或上帝了,如果教师的教育可以达到这种地步的话,世界上还哪来那么多罪恶和坏人呢?学生行为不端,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指出,并尽量让他转变,但千万不要非让他转变不可,有些人是无法转变的,人是有各种发展的,他们并不会像你想像的无可救药或一无是处,到时候你也只能换来几句“别以为自己了不起,读了这么多书,还不是一个教书的?拼死地干活,到头来一年还不是那么点钱?比起我来,差远了。你是有社会地位了?还是有名利了?啥都没有。凭什么把你自己失败的思想用来教育我呢?我比你聪明多了,有用多了。”相信你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他们自会有他们的成功之路,别指望每个人都像你那么活,都像你那么有好习惯、好思想。看到差生,你生气吗?没必要。你生气他也这么过,你不生气,他也这么过;你批评,他也这样,你不批评,他也这样。唯一不同的是,你批评得不当,很可能就会有现实的麻烦、将来的积怨。跳出来看问题,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我们是教师,教化他们;他们是学生,学习生活。生活是什么?是变化。

禅意教育不是拿教育当生命,不是用主观扭转客观,不是用伤害去医治,更不是置之不理、放任不管。不因物喜,不以己悲,不拿率真当情谊,不用无知当好意。活得飘一点,像风一般吹过,像风一般自由与无形,也是禅吧。

(时2007/03/27)

糖葫芦

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糖葫芦,以前我真的不是很喜欢它,特别是青的,咬得我满嘴苦涩。当我11岁那年,终于爱上了它。那种涩的甜的纯粹的味道!涩的我难受,有时会掉下眼泪来。甜的有种憎恨的痛快。

春木是叔叔的孩子,他和我年龄相仿,却相差得太多。他吃糖葫芦的样子有说不出的幸福,快乐洋溢。而我却一直抗拒着那种生涩的味道。在生活中,我更容易接受些甜甜的东西:棉花糖,棒棒糖,豆沙粽子上放满了一颗颗发亮的白色颗粒。

“一元,一串,糖葫芦喽!”

春木拉起我的手,就往那个叫卖人的地方冲去。他很开心地往兜里掏硬币,上下身翻了一两遍后,做了一个没钱的手势,然后,眼睛睁得像铜铃,凝神望着我。我说,不要问我,我也没钱。于是,他很失望地返转过身。可突然,眼睛放光。沿着他的视线,我找到了他渴望的来源。是爷爷,他老人家正好路过这里。春木很开心地跑了过去,伸手要了一个硬币。我看到爷爷慈祥的笑容。由于一股不知从哪里来的冲动(至今也不知道那股冲动为何而来),我也向前,满心欢喜地要硬币。结果却与春木的截然相反。

“要什么要,问你爸拿去!”

我茫然地注视着那种表情,那种从心底里讨厌我的样子,那种恨不得我从此消失在世界里的样子,那种第一次让我知道自己是多么不惹人喜欢的孩子!一瞬间,眼泪从眼眶里无可抵抗地潇洒地滚滚而下。他拉着春木的手,一摇一晃地消失在我的瞳仁里。

“小妹妹不要哭,叔叔送你一串。”

“我不要,我不要!”

一种难以言语的执着,一种似乎想得到什么东西似的力量从身体各个部位汇集过来,连同沉寂许久的记忆,像拼图一样,一块块地拼凑起来,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

5岁,父亲和爷爷吵架的时候,爷爷很生气,如凶猛的雄师一般,把家里的玻璃制品,一件件地砸碎在地上。碎片横飞,飞进了我的左脚的膝盖上,立刻,血肉模糊。父亲非常心疼地抱起我,那时,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个男人的眼泪。“都是爸爸不好,都是爸爸不好!”父亲一边把我往医院里送,一边喃喃自语。而爷爷则带着一股不屑一顾的表情,还有笑得很好看的嘴角。

医生把碎片从膝盖上取出,我的嘴唇被咬下了一个深深的牙印。伤口愈合后,在上面烙下了一个疤痕,像死掉的虫子一样得难看。长大后,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去遮住那块地方。

6岁,从房门缝中偷听到父母的谈话,是讲我出世的时候,问爷爷借钱,他很坚决地否定掉,说我不出世最好。刚想转身的时候,碰了一下门。母亲注意到了,就看见了我,让我进来,问我什么都听到了,对不。我点了一下头,就问她,爷爷是不是重男轻女的关系。母亲就哭得很厉害。我就知道了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种人是生下来就让人看不顺眼的,我想我就是那种人。

7岁……

8岁……

……

然后,发现他是这样地讨厌我,而我又是这样地恨着他。

后来,自己买第一串糖葫芦吃,第一颗落在嘴里,嚼得难受,苦涩的滋味一直从嘴里流进心里。第二颗,嚼得痛快,像是把那些不爽快一直咬,一直咬,咬到烂掉。于是,糖葫芦渐渐频繁地在我生活中出现。春木说:“小样的,你怎么喜欢上吃糖葫芦了,以前不是滴口不沾吗?”我只是笑笑,从没告诉过他什么原因。

直到12岁的夏天,在大人真真假假的哭喊声中,我看到了爷爷的尸体,但没有流下过一滴眼泪,我没有这么大的气度与胸怀。只是很长时间的沉默。说起以前的事,我早就原谅他了,我不会把仇恨延续在一个我所未知的世界里,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12岁后,还是很喜欢吃糖葫芦。如果听到叫卖声,一定会很执意地买下来。糖葫芦,成了童年最好的见证。

“一元,一串,糖葫芦喽!”叫卖的人这样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一年级
议论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