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650字

子曰

6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最近,我在闭关修炼孔子的文言文。

你若是到我家做客,一进我的房间,一定会瞧见我像小婴儿学说话似的咿咿呀呀的念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亲爱的表弟坐在床上看着漫画书,问我:“你说的那啥“子曰”是神马意思?”我“晕倒”,说:“子曰就是孔子说。”弟弟茫然地问:“孔子是何方神圣?”我耐心地为这位“文学家”讲解:“孔子是儒家的名人、儒家的创始人!”这位亲爱的表弟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话:“儒家有神马好的,最好的是懒羊羊!吃了睡,睡了吃,遇到困难还有人来救!”我感到大汗特汗:“儒家提倡‘德治’,它的基本理论是‘性善论’,像懒羊羊那样活着是没有意义的(接下来是长达10000000字的社会教育,以下就省略了,不然用纸量超标,电脑也会崩溃的)。”

我讲的头头是道,弟弟却听得一头雾水。连看电视的表哥都晕了。他撞开门,我一看他那么使劲,我想:这家伙一定实现我们的“口水战”太激烈,来塞住我的嘴,吾命休矣。他说:“怎么难理解,我一个上初中的都听不明白。”我再次“晕倒”,说“唉……知音难寻啊!”弟弟放下书本跟哥哥去他们的卧室了,临走前还听他们说:“不听了,我上‘扣扫’去了。”我像朱自清似的唉声叹息,以每秒钟零点二个字的速度自言自语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哥也是被老弟逼的。”

不一会儿,表弟回来了,我问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汝和以之come(你为何回来了)?”弟弟说:“我知道孔子的师傅是谁!”我本想看看弟弟有没有长知识,没想到他不说不要紧,一说差点把孔子在天之灵气的想拿刀削他。他回了我一句:“是‘钻’子,因为没有‘钻’子,那里有的了‘孔’子呢?”

我大叫:“混账!吾代表孔子之灵削死你!”弟弟跑了,这次算他跑得快,我本想抡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砍他,可听了他的回答,我双膝跪地,以帕瓦罗蒂的声音仰天大吼:“子啊!请带我走吧!”(外加吐血声扑……扑……还有,不要以为哥死了,哥正在天堂和孔子“青梅煮酒论傻瓜”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

1000字 初二 应用文

我对史铁生这个作家了解不甚多,只是读过几篇他的文章而已,文笔和风格有点细水长流的感觉,好像是缓缓跟你说着故事一样的口吻。对于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便是《老海棠树》与《秋天的思念》,后者是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前者是阅读卷上的文章,一篇写的是奶奶,一篇写的是母亲。

读完《老海棠树》之后,奶奶在老海棠树下佝偻着背像是在寻找着什么的身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其实文章中的奶奶或许就是老海棠树?亦或那海棠树就是奶奶?我想是的吧,奶奶的确是如同那老海棠树一般,坚强而无奈,以一种苍老的姿态活着,敏感而脆弱,静观生命过去春夏秋冬,冷暖自知不言说。文中有一段话看得我喉咙哽咽:“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真的特别特别让人感觉心寒,看着那张薄薄的卷子上黑色的字,我都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与情绪。那时奶奶该会是怎样的心境?就好像是你一直解不开的结,突然有一天解开了,你又觉得少了些什么。比起奶奶我更关注的是史铁生的反应,他竟然那样子回答!那样的不耐烦与若无其事。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平日里对我奶奶她老人家的态度,似乎与史铁生这样并无二致,心里第一次正视这件事情,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惭愧。

《秋天的怀念》里的哀愁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文章的题目其实就带着很浓郁的愁“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是个真理,只是后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少人所知。文中史铁生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我真真切切的明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意义,史铁生的母亲诠释了这句话。我不知道史铁生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一段的时候有没有想哭的冲动?尤其是紧接着这段的那一句:”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菊花依旧遍野烂漫的开,只是母亲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老海棠树或许仍能继续活个几年,只是奶奶去世了,那海棠树下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其此之谓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四年级
记叙文
650字
栏目热门